杨丽萍, 段培蓓, 韩斯璇
(1. 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 护理部, 江苏 南京, 21000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工作重点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从“以基本医疗为主”转变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重”,这就要求中国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充分展现医学的科学性与技术性,还要兼具“温暖”的人文情怀与扎实的实践功底。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教授CHARON R[1]正式提出了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用叙事能力对他人的困境进行认知、解释并被触动,进而见之于行动的医疗实践。这是西方学者为医学与人文融合寻求实践出路做出的努力之一,此后叙事医学在医学人文、伦理及教育领域蓬勃发展。20世纪末,叙事理论进入护理领域,中国学者黄辉等[2]综合国内外研究将叙事护理(narrative nursing)定义为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的故事倾听、吸收,帮助患者实现生活、疾病故事意义重构,并发现护理要点,继而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护理实践。回归人文的护理不仅可缓和或改善医患关系,而且有利于患者激发自身的自愈能力,改善预后。国外叙事护理研究工作开展较早,且其在临床护理、护理教育等方面已形成了成熟的体系,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叙事护理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把握该领域研究现状与热点,为中国学者在叙事护理领域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SCI-EXPANDED、SSCI、CPCI-S、CPCI-SSH、CCR-EXPANDED、IC)为检索平台,检索条件为“主题: (narrative medicine) OR 主题: (narrative nursing)”, 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1年5月16日。在检索结果分析页面进一步设定检索策略,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 Web of Science类别选择“NURSING”, 进行精炼。纳入标准: ① 医学领域的叙事研究文献; ② 与护士、护理相关的文献; ③ 内容完整、主题明确的文献。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的文献; ② 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 ③ 会议、报纸、通知公告、专利等类型文献。将检索结果导入EndNoteX9文献管理软件,查重后由2名研究生独自阅读文献题目及摘要,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 2人意见不统一时则由第3人评价达成一致意见。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剔除不相关文献后,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献共1 667篇。
CiteSpace软件基于Java环境运行,具有精准的文献梳理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知识图谱研究中[3]。本研究运用CiteSpace(5.7R1版本)可视化软件作为文献分析工具,数据起止年份为1991—2021年, “Years Per Slice”=3, 即选择3年为1个时间切片,阈值设置为“TOP=50”, 节点类型为“Institution”“Author”“Keyword”, 修剪方式为“pathfinder”, 突变词分析选择“Burstness”功能,得出国外有关叙事护理研究文献的发文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图谱及突现词图谱分析结果。
某段时间内发表文献的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特点。本研究通过统计1991—2021年国外年发文量,绘制出近30年国外叙事护理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见图1。30年间国外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首篇有关叙事护理的文献发表于1991年,其后发文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至2020年达到发文峰值121篇。
图1 1991—2021年国际叙事护理研究发文量变化趋势
本研究对1991—2021年国际上不同发文机构关于叙事护理领域研究的合作情况进行共现分析,生成 237个节点、247条连线的共现图谱,网络密度为0.009 8, 见图2。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该机构发文量的多少(发文量越多,节点越大),连线代表机构之间存在合作,连线的粗细代表机构之间合作关系的强弱。瑞典于默奥大学发文量居首位(60篇),其后依次是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30篇)、巴西圣保罗大学(28篇)、瑞典中瑞典大学(26篇)、英国纽卡斯尔大学(25篇)、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24篇)、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24篇)、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21篇)、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20篇)、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19篇)。从合作网络方面来看,该图谱形成了以于默奥大学、中瑞典大学、西悉尼大学等高产机构为核心的大型合作网络。
图2 国际不同机构叙事护理发文情况共现图谱
本研究对1991—2021年发文作者关于叙事护理领域研究的合作情况进行共现分析,生成 276个节点、466条连线的共现图谱,网络密度为0.012 3, 见图3。发文量居首位的作者为西悉尼大学护理和助产学院的DEBRA JACKSON。从作者合作网络方面可以看出,该图谱形成了3个较为明显的合作网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西悉尼大学护理和助产学院的DEBRA JACKSON为主的合作网络,其次是以于默奥大学护理系的NORBERG ASTRID为主的合作网络,第3个是以挪威洛维森伯格大学VENKE SORLIE为主的合作网络。
图3 国际叙事护理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关键词是对文献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频次高的关键词可反映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4]。本研究对1991—2021年国际叙事护理领域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绘制了232个节点、806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30 1的可视化图谱,见图 4。节点为年轮状,年轮越大说明该关键词总体频次越高,关键词之间的连线代表2个关键词经常出现在同一篇文献,连线越粗表示共现频次越高[3]。排在前10位的关键词分别是“护理学(nursing)”“护士(nurse)”“叙事(narrative)”“经历/经验(experience)”“照顾(care)”“健康(health)”“教育(education)”“认知(perception)”“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人群(people)”。国外叙事护理研究内容归纳结果显示,体现护理研究对象的关键词有“护士(nurse)”“人类(people)”, 强调护理研究内容的关键词有“叙事(narrative)”“经历/经验(experience)”“照顾(care)”“健康(health)”“认知(perception)”, 表明研究领域的关键词有“护理学(nursing)”“教育(education)”, 表明研究方法的关键词有“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见图4、表1。
图4 国外叙事护理研究关键词热点分析图谱
表1 国外文献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词频和中心度
关键词的突变词是指在某段时期内研究者普遍关注以及突然增加的关键词,突现图谱中的热点关键词可以反映该研究领域某个时间段内的研究热点和核心内容。Year代表数据分析的开始时间, Begin代表该关键词首次突现的年份,Strength代表该关键词突现的强度,图5中共出现15个突现关键词,提示该领域的突现值较高。进一步分析发现,1994—2005年, “physician”这一关键词突现,持续突现时间为12年,突现强度为4.295 6; 1997—2002年,关键词“caring”突现,持续突现时间为6年,突现强度为4.967 8。此阶段为叙事医学探索阶段,叙事医学研究者以医生为主,叙事理论开始被护理领域人员关注。此后,“护理研究(nursing research)”“慢病(chronic illness)”“症状(symptom)”“满意度(satisfaction)”“照顾者(caregiver)”“抑郁(depression)”“护理(nursing care)”“老年人(older people)”“护生(nursing student)”等作为突变词涌现,说明叙事护理领域的研究范畴不断被拓宽,1998年开始,“现象学(phenomenological hermeneutics)”作为突变词出现,质性研究与叙事相结合,说明国际学者开始关注叙事护理的深度与内涵。2014—2021年,“nursing student”这一关键词突现,突现强度为5.546 0,从2014年开始突现并持续至今,且将来还有可能持续突现。“nursing student”“transition”这些关键词从突现起始年份至今仍持续突现,且预计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核心。
图5 国际叙事护理研究突变词分析图谱
叙事护理研究文献发表时间分析结果显示,国外叙事护理研究的发文量分布情况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1991—2007年)为萌芽阶段,第2阶段(2008—2015年)为缓慢上升阶段,从2016年开始进入叙事护理发展的第3个阶段,即逐年稳步上升阶段。第1篇关于叙事护理的论文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妇女和儿童健康系副教授SANDELOWSKI M[5]发表的关于叙事质性研究的论文,其强调关注叙事者,重视故事的道德及治疗力量,该文虽并未具体提出叙事护理的定义,但对“叙事”本身有了跨学科的关注,自此“叙事”在国际医疗领域被逐渐关注。以于默奥大学为主的大型合作研究网络,主要研究方向为叙事护理在特殊人群心理康复护理方面的运用[6-7], 包括青少年、女性患者、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精神科患者、肿瘤患者及其照顾者,甚至包括护理人员本身[8]等。但合作机构间研究的方向比较广泛,并未聚焦到某一个或某几个点,而是以总结临床护理实践经验为主。
对高影响力作者进行研究,有利于把握国际叙事护理研究的热点和动向,帮助相关临床及科研人员寻找潜在的合作者[9]。兼具高产和高被引特征的杰出学者DEBRA JACKSON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为一项质性研究[10],探索了护理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及社会意义,为护理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与以挪威洛维森伯格大学VENKE SORLIE为主的合作网络的主要研究方向一致[11]。处于作者合作网络核心的于默奥大学护理系的NORBERG ASTRID主要将叙事护理运用于特殊人群的心理康复护理方面,与本研究得到的研究机构共现结果一致。以西悉尼大学护理和助产学院的DEBRA JACKSON为主的合作网络,主要是以叙事护理结合质性研究探索临床护理过程中的现象[12]。未来,中国学者开展叙事护理方面研究可借鉴各领域的权威研究,同时积极取得科研合作,建立跨地区、跨机构、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及开展多中心临床护理研究,从而推动中国该领域的发展。
本研究发现,目前叙事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叙事护理教育研究状况。医学叙事能力以共情和反思为核心,叙事能力的培养近10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13]。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率先开设叙事医学课程,并于2009年首次招收叙事医学方向的理学硕士。目前,叙事医学课程已成为北美大部分高校医学院的核心课程,并进一步细化为叙事学、叙事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等理论体系[14]。中国的护理学者也对叙事护理教育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于海蓉等[15]构建了包括核心概念群、跨学科理论基础、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特色研究方法的叙事护理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课程,但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及教育资源的研究仍不成熟。程文夫等[16]认为叙事护理为带教者提供了展示平台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提升师生职业素养,有利于开展抽象概念的教学。崔金锐等[13]发现提高医学叙事能力对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培养与提升有积极作用。李爽等[17]构建了规范化培训护士的叙事护理培训课程,可推动人文教育的发展。李春[18]以叙事护理线上督导形式提高了临床护理人员的叙事能力。中国的叙事护理教育者未来可加强院校合作,并将校外、院外的叙事护理相关培训经验作为补充,深挖叙事护理的内涵,以丰富叙事护理教育的意义。
本研究还发现,目前叙事护理领域的另一研究热点是过渡(Transition)理论, Transition被定义为引发变化的事件或非事件,与之有连线的关键词有“护士”“患者”“老人”“女性”“儿童”“肿瘤”“经历”等,说明叙事护理适用于发生某种突发事件后处于过渡期各类人群的心理护理。DAVIES N 等[19]采用叙事护理研究老人在丧偶过渡期的孤独经历,发现护士对该群体老人进行孤独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可促进干预措施的实施,从而减轻老人孤独感体验。相关研究[20-21]将叙事护理应用于身份角色转变的人群中,帮助这类人群适应了角色的转变。HAYDON G等[22]将叙事护理用于探索心脏骤停幸存者的经历,以了解其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转变。ZUMSTEIN-SHAHA M等[23]发现叙事护理可利用现有资源满足肿瘤患者的精神需求,引导其找到应对疾病的方式,帮助其接受现实。对处于各类事件过渡期人群的心理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可作为叙事护理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进而形成相关理论指导临床。
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国际叙事护理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从可视化分析角度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叙事护理研究发展规律的参考。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文献检索范围仅限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研究结果虽反映了叙事护理的整体发展情况,但并未反映出全面的研究内容、热点及方向,结果的严谨性及导向性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此外,本研究仅以“ARTICLE”为研究对象,未对专著、学位论文等文献进行分析,且研究的内容仅为国外叙事护理发展现状,未来还应结合国内研究进一步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