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患者血清总IgE 水平和外周血EOS 计数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2022-07-26 06:59:30张梦鸽高玥璇吴治民王文钰段行武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2年13期
关键词:湿疹外周血计数

张梦鸽,高玥璇,谭 萌,吴治民,王文钰,段行武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湿疹(eczem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以皮损形态多、对称分布、瘙痒明显等为主要特征。其病情反复、难以痊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本病发病率高,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9.26%[3],美国为10.3%[4]。湿疹的病因复杂,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其中免疫功能失常导致的变态反应在该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5]。作为反映变态反应情况常用的两个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会在湿疹发病过程中出现增高情况[6]。

然而这两项指标与临床上湿疹严重程度间的相关性则较少研究,尤其是湿疹患者在治疗前后皮损严重程度与两项指标的自身变化情况更鲜有报道。本研究拟通过检测湿疹患者血清总IgE 水平和外周血EOS 计数,分析其与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评分[7]和瘙痒VAS 评分[8]间的相关性,并根据个体在治疗前后血清总IgE 水平、外周血EOS 计数及EASI 评分的自身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其与湿疹严重度的关系,以更好的指导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9 月~2021 年2 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湿疹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湿疹诊疗指南(2011 年)》[9]内关于湿疹的诊断标准;(2)年龄18~70 岁之间,男女不限;(3)本人同意参加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出于对提高临床试验安全性、避免研究前使用药物对本研究影响等因素的考虑,制定排除标准如下:(1)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心血管、肝肾、肺等重大系统性疾病者;(2)合并真菌感染、肿瘤等因素者;(3)近1 月接受过免疫调节剂治疗者,或近2 周内服过类固醇药物者,或近1 周内服过抗组胺药物或外用类固醇药物者。

100 例患者中,男性52 例,女性48 例;年龄20~70 岁,平均(42.1±7.3)岁;病程1 周~12 年,平均(4.1±2.3)年;急性湿疹18 例,亚急性湿疹32 例,慢性湿疹50 例。

1.2 观察指标及方法

入组时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完成EA⁃SI 评分与瘙痒VAS 评分,同时进行血清总IgE 水平和外周血EOS 计数检测。经过4 周的中药治疗后,再次进行EASI 评分与总IgE、EOS 计数的测定。其中,除最后观察治疗前后指标变化情况需采用前后两次测定的指标外,其余观察均采用入组时测定的结果。

1.2.1 EASI 评分 参照赵辨教授的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7],由经规范培训的皮肤科医生对患者皮损进行EASI 评分。由于目前根据EASI 评分划分湿疹严重程度并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参考文献[10]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将湿疹患者根据EA⁃SI 评分划分为轻度(<7 分)、中度(7~15 分)、重度(>15 分)3 组。

1.2.2 瘙痒VAS 评分 采用10 cm 长视觉量尺,左端“0”代表无瘙痒,右端“10”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瘙痒,中间表示不同程度的瘙痒。由患者根据自身瘙痒程度在标度尺标示,所获数值即为VAS评分[8]。

1.2.3 总IgE 水平和EOS 计数的测定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采清晨空腹静脉血两管各3 mL,分别检测其血常规及血清总IgE 水平。血清中总IgE 采取散射比浊法通过全自动血浆蛋白分析仪测定,试剂由德国西门子医学诊断公司提供。外周血EOS 采用直接计数法,由深圳迈瑞生物公司提供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本课题检测结果以血清总IgE 含量≥100 IU/mL 为异常检出,计做(+);以外周血EOS 计数>0.5×109/L 为异常检出,计做(+)。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Epidata 3.1 软件输入,并应用SPSS23.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四分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数据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 秩相关分析。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湿疹不同严重程度间的总IgE 水平、EOS计数

100 例湿疹患者依据EASI 评分划分为轻度(45例,45%)、中度(35 例,35%)、重度(20 例,20%)3 个组别,不同组别间血清总IgE 水平、外周血EOS 计数的四分位数及各组的阳性率情况见表1。

表1 总IgE 水平、EOS 计数与湿疹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Tab 1 Association between total serum IgE,peripheral blood EOS counts and the severity of eczema

研究结果显示,经Kruskal-Wallis 检验,轻、中、重三组间的总IgE 水平(H=18.557,P<0.05)、EOS计数(H=9.669,P<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经χ2检验,3 组总IgE 水平(χ2=10.825,P<0.05)和EOS 计数(χ2=9.860,P<0.05)的阳性率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湿疹患者EASI、瘙痒VAS 评分与总IgE 水平、EOS 计数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显示总IgE 水平与EASI 评分、EOS计数与EASI 评分、EOS 计数与瘙痒VAS 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但3 组均呈相对较弱的相关性。而总IgE 水平与瘙痒VAS 评分无明显相关性。见表2 及图1~4。

表2 湿疹EASI、瘙痒VAS 评分与总IgE 水平、EOS 计数相关性分析Tab 2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EASI,VAS scores,total serum IgE and EOS counts

图1 总IgE 与EASI 评分的关系Fig 1 Relation between IgE and EASI scores

图2 EOS 计数与EASI 评分的关系Fig 2 Relation between EOS counts and EASI score

图3 总IgE 与瘙痒VAS 评分的关系Fig 3 Relation between IgE and VAS score

图4 EOS 计数与瘙痒VAS 评分的关系Fig 4 Relation between EOS counts and VAS scores

2.3 湿疹患者治疗前后总IgE 水平、EOS 计数变化

经过4 周的中药治疗后,将两项指标均上升或均下降定义为变化一致,将两项指标中一项上升另一项下降或只有一项指标无变化定义为变化不一致。研究结果显示,100 例湿疹患者中,82 例(82%)患者治疗后总IgE 水平与EASI 评分的变化情况一致[治疗前:EASI 评分为8.05(4.60,13.13),IgE 水平为68.70(29.45,213.75);治疗后:EASI 评分为6.80(4.08,12.53),IgE 水平为 61.50(26.00,190.50)]。76 例(76%)患者治疗后EOS 计数与EASI 评分的变化情况一致[治疗前:EASI 评分为8.30(4.60,12.90),EOS 计数为0.24(0.12,0.40);治疗后:EASI 评分为6.90(4.03,12.48),EOS 计数为0.22(0.11,0.38)]。可以看出,高比例的患者治疗后总IgE 水平、EOS 计数的变化与EASI 评分的变化情况一致。

3 讨论

湿疹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遗传、感染、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相关,现代医学多认为该病属于T 细胞所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11],而免疫球蛋白E、嗜酸性粒细胞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2,13]。IgE 是一种关键分子,可以激活参与过敏性炎症的效应细胞。研究发现,IgE 主要通过其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细胞上的受体发挥作用,此外还能通过半乳糖凝集素-3 信号通路活化上述细胞,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14]。据研究,IgE在与外界抗原结合后,还可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促使血EOS 增多:一是与肥大细胞上的IgE 受体结合,刺激肥大细胞释放EOS 趋化因子;二是被表皮内的朗格汉斯细胞吞噬处理,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使之活化进而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包括EOS 趋化因子[6]。而嗜酸性粒细胞被各种因素激活后,通过在炎症反应部位释放细胞因子、类脂质介质、强碱性颗粒蛋白等大量递质及代谢产物,引起免疫损伤,同时刺激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加速炎症过程、皮损进展及瘙痒感[15-17]。总之,IgE 与EOS 在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密切联系、均发挥关键作用。

在2 662 例多中心湿疹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18],52.2%的患者其血清总IgE 水平升高,31.8%的患者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表现。本研究中,41%的湿疹患者血清总IgE 水平升高,26%的患者外周血EOS 计数增多。对于实验室检查与湿疹严重程度的关系,本研究显示随着湿疹严重度的增加,血清总IgE 水平、外周血EOS 计数同步增长、阳性率逐步提高。这与Kiiski 等[19]、Liu 等[2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证实了总IgE 水平、EOS 计数与湿疹的发病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相关性分析方面,本研究显示湿疹患者总IgE 水平与EASI 评分,EOS 计数与EASI 评分、瘙痒VAS 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这与之前的相关性研究结果相类似[10]。一方面,这与上述实验室检查和湿疹严重度关系的结果相一致,再次验证了两项指标用来判断湿疹严重度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相关系数较低说明彼此相关性较弱,提示单纯根据实验室检查水平的高低来判断湿疹的严重程度是有偏颇的。为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性,本研究以患者个体为单位,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皮损严重度的变化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以期减少误差而更个体化地观察,结果显示高比例的患者治疗后总IgE 水平、EOS 计数的变化与EASI 评分变化情况一致,说明患者自身总IgE 水平、EOS 计数指标与自身湿疹严重度变化一致性较高,个体自身指标的前后对照一定程度上能更准确地反映出湿疹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以上分析充分说明了在湿疹的临床诊疗过程中,监测血清总IgE 水平和外周血EOS 计数对于评估湿疹的严重度及改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但要以结合患者个体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为前提。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湿疹患者血清总IgE 水平、外周血EOS 计数与湿疹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证实了二者均参与湿疹发病,均可作为判断湿疹严重程度及病情活动的指标。但同时此种相关性较为有限,临床上需同时结合个体自身指标的动态变化,才能为湿疹的诊断、综合治疗及疗效评价等方面提供更大的参考价值。另外,考虑样本量不足,其关系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的深入研究。

作者贡献度说明:

张梦鸽:临床研究实施学生负责人,完成60 余例的病例收集,指导录入数据与分析,撰写论文;高玥璇: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病例收集;谭萌:病例收集、数据录入;吴治民:病例收集;王文钰:负责文章的校对、完善;段行武:研究总负责人、指导教师。

作者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湿疹外周血计数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基层中医药(2022年7期)2022-11-17 08:25:18
古人计数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中等数学(2020年8期)2020-11-26 08:05:58
古代的计数方法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50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这样“计数”不恼人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