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民LIN Yong-min;赵欣ZHAO Xin;张振山ZHANG Zhen-shan
(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唐山 063200)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从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要素成本的增速高于产业链价值的提升速度,进而导致经济体经 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蔡昉 ,2011)。所谓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是指制造业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基于制造产品向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并且不断扩大服务业务的范围和规模(周大鹏,2013)。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是提升产业价值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不仅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而且要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从单纯的出售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型,进而实现制造业整体价值链的提升(寿涌毅等,2016)。因此,要冲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一个国家产业价值链的持续提升,就是在生产要素提升的同时,通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以更快的速度提升产业价值链的过程。虽然,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实践已经开展,然而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机理研究还处于零散的状态,对转型的方向与实现路径的研究还于探索阶段。纵观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研究,虽然数字技术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已成为共识,但是数字技术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机理还有待从学理上进一步探索。
本文遵循新制度经济的分析框架,以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视角切入,构建“‘去中介’信任机制-算法机制-智能合约机制”的一个分析框架,如图1 所示,通过交易成本的变化来揭示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机理。基于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去中介”信任机制降低交易主体之间通过“中介”机制而引致的信任成本,算法机制大幅降低人工处理海量数据而导致的高昂搜索匹配成本,智能合约机制降低由于人的主观偏好等带来的合同执行成本,三种机制共同发力降低事前与事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规模化发展。
图1 “‘去中介’机制-算法机制-智能合约机制”分析框架
基于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可构建网络互联空间的“去中介”信任机制,从而降低交易主体之间必须通过“中介”而导致的信任成本。信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关键。传统的信任模式,主要是基于对熟人的可信,基于对“中介”的信任,其本质是基于对人的可信。然而,基于熟人的信任,存在构建成本很高、范围有限、在很多时候是脆弱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在依托“中介”建立信任关系中,“中介”主要有中央政府,省、市等地方政府,志愿组织,以及私营部门等。但是,“中介”信任的构建成本依然高昂,且信任风险依然存在。区块链作为智能社会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其核心价值是实现社会关系运行的智能化,使人类从熟人信任、制度信任进入到机器信任的新时代(田琛,2020)。与传统信任机制不同,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去中介”陌生人信任机制(龚强等,2021)。传统社会关系的构建主要依赖于以人为核心的制度、机构、组织、伦理道德,关键依赖参与其中的人,如人对制度、法律的解释与执行。然而,区块链的“去中介”信任机制是基于对机器与算法的信任,具有确定性。基于辩证唯物论的分析可知,传统信任构建在具有不确定性的意识之上,区块链信任构建在确定性的物质基础上,因而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去中介”信任机制具有更高的客观性、可靠性与安全性,将极大地降低交易双方之间的信任成本。
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算法技术大大降低了海量短期契约的搜寻和匹配成本,为制造业企业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提供支撑。面对消费者主权的崛起,为满足个性化需求,制造业企业要想推动服务型制造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扩张,必须使个性化定制的规模经济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安筱鹏,2020)。在英国工业革命后,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流水线的发明,使制造业具有了大规模生产的产业组织特征,产品的生产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样,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要想实现规模化发展关键是低成本的满足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配置达到市场均衡的观点已被广泛认可。同样,企业也是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科斯提出交易成本这一核心概念,并基于此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存在以及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因此,企业机制与价格机制都是资源的配置机制,二者的边界由企业内部的管理型交易成本与市场型交易成本的均衡来决定。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交易的匹配,基于算法进行资源配置。由企业家进行组织管理的工作减少了,而协调、匹配等组织管理工作由算法来承担。因此,算法与价格、企业一样,成为资源的重要配置机制(姚前,2018)。价格机制、企业机制和算法机制,三者共存于数字经济时代,共同决定着资源配置,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三者的边界。
智能合约,是交易双方意向达成一致后通过代码的方式写在区块链上的一段程序,当条件满足时自动触发执行,可有效降低传统合同的执行成本。自然语言描述的合同有可能存在模棱两可的问题,可能存在合同执行人有意曲解合同的原意,最终导致合同的执行并未能按照合同双方的意愿履行,因而导致合同执行的争议。传统合约,因纸质存储易损失、易伪造,自然语言描述合约的执行依赖于人的诚信,如违反合约需要仲裁或诉讼来解决。而智能合约,由于在区块链上存储,实现了不可篡改和永久存在,使用代码描述并由机器自动执行,若不涉及线下信任,无需第三方介入。总之,传统合同以自然语言描述,并依赖于合同相关方的诚信及具有公信力的法院等第三方机构,具有成本高、效率低和对人的依赖强的特征。区块链基于计算机程序代码描述合约,具有高效、快捷、自动执行等特征,可避免人的主观偏好而导致合同执行难和执行成本高的问题。
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赋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转型的路径主要集中在大规模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去中介”的供应链生态系统、细分领域的共享制造平台和全生命周期的智能服务四个方面。
“数据+算法”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提供支撑。个性化定制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重要方向,要想实现大规模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对研发设计领域的服务能力支持。在市场竞争中,许多占据优势的制造企业都把产品的研发设计看成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并且研发设计服务是抢占市场、赢得客户的一个有效途径。突破传统基于产品功能、外观的设计服务,基于个性化生产的智能设计服务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智能设计服务并非着眼于机器替换人工,而主要体现在数据流动的自动化与算法匹配,是针对个性化定制需求构建一套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控制-产品测试-产品维护-经营管理-企业决策”流程中自动流转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企业要满足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需求,实现数据的自动流动与算法匹配,需要满足两个重要条件。第一,需要实现企业各个环节隐性数据的显性化,同时确保数据的及时、准确与完整。第二,显性知识的系统化。要把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零散的、专有的知识资产进行系统化整合,使大量的工业知识固化在各种各样的工业软件和信息系统中,并随时应用算法进行提取辅助决策。面对海量的个性化需求,“数据+算法”是制造业企业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需求的关键与核心动力。
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构建“去中介”供应链生态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联盟链,通过开展多元化金融融资、精准化供应链管理两种业务,可促进供应链生态良性发展。传统基于熟人或“中介”的信任机制构建成本高,风险广泛存在,制约了供应链生态的良性发展。其一,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核心企业信用不能跨级传递至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制约着供应链金融的规模化发展,不利于供应链生态的良性发展。其二,供应链是由原材材供应、运输、加工生产、分销等多个环节组成的系统,因为信息不透明引致只有相邻环节上的企业可以对需求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而跨级预测则会产生较大的偏差导致供应链产生“牛鞭效应”顽疾。因此,可组建联盟链,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链式存储、非对称加密、共识机制构建信任机制,实现基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仓单的供应链金融融资,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促进供应链的良性发展。同时,通过数据透明共享,化解“牛鞭效应”带来的订货量的振幅。基于区块链的联盟链,利用机器与算法构建信任机制,实现点对点的直接交易,真真正正地实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促进交易规模的增长,实现多方共赢。
打造细分领域的共享平台是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共享制造是一种以产能分享为特征的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其本质是制造业企业把过剩的生产能力分享出来,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的一种生产组织形态。传统制造企业基于资源的所有权进行生产与经营,一方面造成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不能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制造业发展共享制造过程中,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能够破解传统制造业制造体系孤立、分散、低价值、低效率的特点,利用数字技术向共享制造的服务化转型,逐步完成向完整、高价值、高效率的制造业体系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重构。制造业企业基于数字技术发展共享制造,改变原有的生产组织方式,一方面化解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引导消费者深度参与生产,实现供需对接,增强生产与服务的柔性。首先,通过制造业企业向共享制造的服务化转型,利用先进互联网技术搭建共享平台等方式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调度未充分利用的制造资源,实现精准的供需匹配。其次,对于技术型生产企业,通过分时共享价格高昂的智能装备,不仅实现销售方式的改变增加企业收入,同时提高中小微企业的智能化生产水平,助力其转型升级。第三,在共享平台中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制造业企业开放了专业人才、仓储物流、数据分析等服务能力,完善了共享制造发展生态。
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知识资产的专用性,基于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智能服务。从技术角度来看,数字技术的发展加速产业的跨界融合,万物互联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显著标志。无物不联、无处不连、无时不联、无人不联的数字技术为企业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服务提供关键支持。每一个行业不再是简单的独立存在,而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传统上,制造企业在把产品销售给顾客后交易就完成了,但数字技术发展促进了万物互联,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维护过程中的采集能力、分析能力和维护能力可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智能产品(智能硬件)不仅为客户提供服务,它同时也是企业对客户需求的感知平台。通过构建产品从生产到使用过程中的数据智能管理平台,将产品制造环节、运输环节、使用环节的数据有机集成,形成反馈回路,不仅可以实现产品向服务的延伸,而且通过分析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实现对产品的迭代创新,最终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企业身兼制造与服务双重功能,进而向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智能服务。
本文的研究表明,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通过构建“去中介”信任机制、算法机制、智能合约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打通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融合的通道,得到以下四个结论。第一,依托“数据+算法”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转型。第二,构建“去中介”信任机制推动供应链生态良性运转。第三,培育细分领域共享制造平台实现产能共享。第四,打通数据通道提供全生命周期智能服务。本文的研究结论响应了一些学者呼吁,数字技术是实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大规模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动力。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构建了“‘去中介’信任机制-算法机制-智能合约机制”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厘清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赋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机理。相比熟人或“中介”信任机制,“去中介”信任机制带来了信任成本的大幅减少。与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相比,算法机制快速匹配海量的供需双方,从而降低交易前的搜索与匹配成本,实现交易规模的扩大。与传统合同相比,智能合约以代码形式存在,满足条件自动执行不受人的主观偏好的影响,极大地降低了事后的合同执行成本。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