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孟加拉国交换163 块飞地

2022-07-24 08:50
新传奇 2022年27期
关键词:飞地印巴孟加拉

1971 年孟加拉国独立后,飞地问题继续困扰着印孟两国政府。在断断续续的谈判中,两国直到2015 年才通过交换领土的方式消弭了飞地。印度甚至不惜多让出了20 余平方公里领土,以求彻底解决存在近3 个世纪的飞地问题。

祸起牌局

16 世纪末,从中亚而来、信仰伊斯兰教的莫卧儿人成为北印度的新霸主。富庶的孟加拉自然吸引了莫卧儿王朝的注意。最终,莫卧儿帝国征服了孟加拉。

印度次大陆北部看似都处在莫卧儿帝国统治下,但莫卧儿王朝统治者信仰伊斯兰教,与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信仰并不相容。即便实行宗教宽容政策,莫卧儿的君主还需要依靠北印度的大量印度教土邦王公帮助其维持统治。

土邦对帝国效忠,建立在莫卧儿帝国的军事实力之上,莫卧儿君主也相应地给予土邦一定政治权力。在此背景下,17世纪末,飞地问题出现了。

科奇比哈尔土邦(下文简称科奇)与孟加拉北部相邻,虽然科奇王公信奉印度教,而孟加拉贵族信奉伊斯兰教,但据说当地王公与孟加拉朗布尔地区(与科奇接壤)的统治者关系较好。二人经常一起打牌取乐,两位贵族喜欢用自己手中最常见的物品——土地当赌注。

赌局之上,输赢无常。在接连不断的游戏中,两方边界的土地被来回交换,形成了章法全无的边境格局。

另一种说法是莫卧儿帝国大举入侵科奇。科奇军队拼死抵抗,迫使莫卧儿罢兵言和。双方交战地区情况复杂,莫卧儿军队和科奇军队各占据着一些村庄。两国约定,停战时村庄被哪国占领,该村庄就归哪国,进而形成了犬牙交错的飞地群。

进入18 世纪,由于连年的扩张战争和宗教压迫政策,莫卧儿帝国盛极而衰,境内起义遍地。最终,孟加拉省督穆尔希德·汗宣布独立。

此后,马拉塔、奥德等土邦相继对莫卧儿的“印度地区霸权”发起挑战。这给西方殖民者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英法等殖民国家纷纷扩大在印领地,扶持当地王公打起了代理人战争。

飞地上的印度居民,走过背后的树就是孟加拉国

在印度封建势力内斗的同时,英法葡荷等国相继在印度沿海开辟殖民据点,不断扩大在印势力范围。

1757 年,英军在普拉西战役中击溃孟加拉军队,将整个孟加拉变成了殖民地。不久英军也征服了科奇,使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管控下的傀儡政权。

烫手的“遗产”

1905 年,英国将面积广阔的孟加拉省一分为二。英国人声称此举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但当地人认为这不过是分而治之的把戏。孟加拉东西部分别是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聚居地,此举也为日后的孟加拉分裂埋下伏笔。

二战后,在民族解放的浪潮中,实力衰退的英国人宣布退出南亚。曾经携手对抗英国殖民者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发生了矛盾。

英国不失时机地提出蒙巴顿计划,即英属印度境内印度教徒占优地区合并为一国,穆斯林占优地区则合并为另一国,王公土邦自行决定其归属。

英属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信仰印度教,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印度共和国。科奇土邦并入印度,西孟加拉因为印度教徒居多,也成为印度的一部分。

穆斯林占优的孟加拉东部则与英印西北部一同组建了巴基斯坦,孟加拉东部变成了东巴基斯坦。两国的边境上,存在着总面积约120 平方公里的163 块“飞地”与“反飞地”(因自然地理条件变化、人为统计差异等因素,也有数据为198 块飞地)。

蒙巴顿计划的分割方案给印巴关系留下了巨大隐患。诸如克什米尔土邦,当地民众多信仰伊斯兰教,希望加入巴基斯坦。但当地统治者是印度教徒,意图加入印度。

1965 至1971 年,印巴两国就克什米尔又爆发了两次印巴战争,体量巨大的印度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1971 年11 月,印巴两国发生边境冲突,印军随即对东巴发起大规模进攻,支持当地独立武装。

东巴与巴基斯坦本土被印度隔开,巴军主力无法救援。在印度支持下,东巴独立,建立了孟加拉国。孟加拉国继承了1947 年印巴分治时的总长4000 公里边境线,其中的3000公里在巴基斯坦统治时期已与印度划定。余下的1000 公里中有15 处争议地点,其中就包括复杂的飞地群。

交换163 块飞地

冷战结束后,全球格局进入调整期,印孟两国也积极调整外交策略。1996 年,哈西娜当选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的父亲是孟加拉国独立领导者之一,曾接受印度资助,哈西娜上台后积极开展对印外交。

虽然印孟政治经济关系回暖,但依然无法掩盖飞地问题带给两国的巨大困扰。

1996 至2001 年,印孟双方在飞地群产生了近200 次冲突,100 多名孟加拉公民及军人身亡,印度方面也有不小的人员伤亡。产生冲突的原因是飞地居民因生活需要走出飞地,但印孟边防部队都认为他们非法越境进而开枪射击。

在印孟两国关系较好时,飞地内外尚能实现人员和物品的自由流通。一旦两国关系遇冷,大量的边界墙和检查站就将飞地围得如铁桶一般。对于飞地居民来说,飞地像是围城,与世隔绝,难以逃离。飞地居民甚至无法参加投票选举,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感受不到“国家”的存在。印孟两国政府都选择无视飞地,水、电、通信网络往往是修到飞地边缘就戛然而止。

2010 年的一项统计显示,75%的孟加拉飞地居民曾因“非法入境”遭到印度边防部门逮捕。被捕甚至成为飞地居民的日常,而他们出行仅仅是为了购物、打水、种地。

2015 年,印度国会终于通过了搁置多年的印孟《土地边界协议》。印度向孟加拉国交割约70 平方公里的111 块飞地,换取孟加拉国48 平方公里的52 块飞地。为了解决飞地问题,印度甚至不惜多让出了20 余平方公里领土。

飞地交换后,印度和孟加拉分别计划拿出1.5 亿和0.23亿美元,促进飞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两国协议,飞地居民可自由选择国籍。

令印度没想到的是,只有3%的原印度飞地居民选择保留印度国籍。其原因是这些居民不想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在他们眼中,家比国更加重要。

猜你喜欢
飞地印巴孟加拉
孟加拉允许贸易商进口70万吨大米
洪涝造成孟加拉损失25.4万吨大米
飞地是怎样形成的?
层层嵌套的飞地
守望“飞地”
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对巴政策演变
印巴推出2019“和平日历”
孟加拉 难民
泥石流
印巴边界交火,上万人逃离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