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慧虹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东 惠州 516001
针对住院患者出现其严重的低血糖事件,会明显增加糖尿病患者出现微血管事件及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1]。面对住院患者,注重对其低血糖风险控制十分重要。目前在临床上特别是在基层医院中,开展针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不仅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基本上无法提供给患者更加高效、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这种情况下,十分容易影响到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正常关系,不利于护患关系的改善。面对这种情况,进行护理干预模式的调整与优化,其中多学科护理模式,不仅仅为患者提供专科护理,还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更加深入的交流,确保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这种护理模式极大程度的改善护患关系[2]。通过多学科护理合作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学到更多非专科知识,拓宽护理视野,有利于提升整个护理团队的专科知识水平[3]。通过将多学科护理合作实现对住院患者规范的血糖监测与管理,能够为降低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有重要价值[4]。本研究旨在探究多学科护理合作在住院患者低血糖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糖尿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男12例,女9例,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65.52±2.02)岁,病程5个月~13年,平均病程(5.26±0.26)年,观察组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6.01±1.89)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病程(5.33±0.3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5]中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纳入标准:均接受床边血糖监测超过3 d,生命体征稳定,可正常与他人沟通。排除标准:依从性极差,极度不配合护理工作开展,研究过程中转院或者死亡。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主要由护理人员遵医嘱定期给患者提供血糖监测护理。
观察组患者接受多学科护理合作:(1)成立多学科糖尿病护理小组,以糖尿病管理为核心,引导多个专科参与到管理中来,组建起一个由糖尿病专家、糖尿病专科护士、心脑血管专科护士、糖尿病足病专家、药剂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小组。(2)多学科护理合作规范监测,由糖尿病专家采用动态监测患者血糖变化,并做好监测数据管理,通过规范监测识别低血糖发生的高危时间段,然后对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低血糖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技术培训,由于低血糖多发生在空腹、午餐前及夜间,在这些高危时间段,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出汗、手抖等现象,并询问患者有无心慌、饥饿感,若有此类情况,则是低血糖发生的先兆,护理人员需及时给患者进食含糖的食物,如糖块、白糖、含糖饮料以及巧克力之类的食物等。(3)实现对患者的全面评估,掌握患者存在的多学科问题,为每一个患者建立起针对性、完善的护理方案,重点对患者的糖尿病问题进行分析,重点包括低血糖、微循环病变、糖尿病足等以及结合患者平时饮食等,开展护理工作。其中结合患者肢体功能、心功能、吞咽功能等制定符合其自身具体情况的锻炼计划。营养科医师结合患者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饮食方案。康复科专科护士通过测定患者肢体功能制定患者肢体锻炼方案。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得分情况、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C-DMSES)评分、护理满意度比较。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有关低血糖诊断进行评定。两组患者均接受中文版C-DMSES[6]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情况,总分200分,分数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高。对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以密歇根糖尿病知识问卷量表的中文版作为基础,并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内容包括糖尿病饮食、运动情况、药物治疗情况、血糖测试情况、足部护理情况、低血糖、并发症防治相关知识等。每题1分,答对得1分,答错不得分,满分20分,16分以上为好。所有患者在住院前1 d对护理工作进行打分,指标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满意率的计算方式为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6,P<0.05)。
观察组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得分为(17.03±0.95)分,高于对照组的(11.52±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59,P<0.05)。
两组患者护理前C-DMSE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C-DM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情况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对于已经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而言,发生低血糖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与胰岛素用量过多或病情好转后未及时减胰岛素,在胰岛素作用达到高峰之前未按时进食或加餐,注射混合胰岛素用量较大且比例不当(PZI比RI多1~2倍),出现酮症后,增加胰岛素量,而进食量减少,活动量明显增加时未减少胰岛素用量或未加餐等,发生低血糖后,轻则可引发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震颤、手抖、饥饿感、心悸、乏力、恶心呕吐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重则会引发患者出现精神失常、大小便失禁、意识模糊、肢体瘫痪、昏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从而会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就需要临床积极探寻有效方案,以降低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风险,才能改善其预后。
将多学科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对比,可以明显发现多学科护理有着显著的临床应用优势[7],这是因为传统护理的护理内容过于局限于专科内的护理,而多学科护理模式能够融合多学科的护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患者能够接受到更加全面的护理,不仅极大程度的保证了护理效率,还真正体现出了护理工作想要突出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8]。实现将多学科协作模式应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这种集查找问题、评价效果于一体的方式能帮助护理人员摆脱专科局限性,使护理人员获得较快速度的成长,使专科护士的专业能力更精准。
随着医疗业务的大幅增长,为尽快实现护理人员满足护理工作需要[9]。虽然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进步,为患者实施精准护理、精细化护理是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重要手段[10]。基于多学科护理合作的护理模式,通过实施全面的评估,为患者制定更加科学、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其中涉及人员包括主治医生、康复科医生、专科护士、营养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各个学科团队的医护。护理方案中关注患者的运动处方、营养支持、心理支持,实现多方共同联动,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回归社会和家庭[11]。从研究获取得到的数据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接受的优质护理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护理效果,包括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以及了解到更多关于糖尿病相关知识。
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多学科护理合作实现从护理评估、护理方案的拟定、实施、效果评价,要求护士查阅大量的文献、指南,不仅关注本专业,还要了解交叉学科的知识,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科研意识和理念,还提高了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的实践能力。在多学科护理合作模式下建立起来的专科护理小组,通过开展个案查房等方式,强调知识和临床的紧密结合、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以及强调在临床中完整延续地开展护理和个案的研究[12]。多学科护理合作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业务水平,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全程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通过在多学科背景下,实现对患者病史的全面剖析,了解护理疑难问题以及潜在的护理问题。采用多学科护理合作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危重症疑难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发挥多学科综合力量,提高护理水平及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通过开展对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多学科护理合作,能够实现对住院患者的监测,特别是对于识别低血糖高危风险因素的患者,从而尽早的实现对低血糖的风险控制有重要意义。有研究[13]显示,住院患者出现低血糖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午餐前,空腹状态以及夜间。面对低血糖的发生特点,通过开展多学科护理合作的方式,有效开展对护理人员的专科引导,重点开展对各科室护理人员血糖规范化处理,而这对于实现低血糖的风险控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在建立的多学科护理小组中,组内成员发挥不同的作用,特别是考虑到患者深受疾病折磨,十分容易出现心理状态的异常,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建议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过于激动。营养科医生通过对营养状况评估与筛查以及营养支持与管理进行讲授,在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后给予专科建议。通过这种多学科护理合作的方式,能够实现对患者的全面护理。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住院患者在多学科护理合作下能够有效降低低血糖发生,对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及加强自我管理有重要价值,也有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