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菲,杨俊斌,邢益涛,林天东*
(1.海南省药品审核认证管理中心,海南 海口 570236;2.海南省药品检验所,海南 海口 570236;3.海南省中医院,海南 海口 570203)
海南省具有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天然的植物宝库,根据杨小波编撰的《海南植物图志》收载,海南目前有6 036种植物,具备药用价值的有3 800余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其中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天四大南药闻名遐迩[1-3]。
南药是我国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1969年,原国家商业部、外贸部、农垦部、卫生部、林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发展南药生产问题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及“南药”,“南药”是指我国广东(含现海南省)、广西、云南及福建的亚热带、热带地区的中药材和历史上经海路从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进口的中药材[4-5]。按照历史来源和药材产地来分,可将海南省南药划分为两类:一是进口南药,即传统南药,是指从西汉时期开始从东南亚进口与引种的南药,早期引进的南药主要有象牙、犀角、玳瑁、乳香、郁金、苏木、青木香、胡椒、荜菝、雄黄、沉香、苏合香、麒麟血竭、阿魏、丁香、珍珠、龙脑香、琥珀、补骨脂、白豆蔻、安息香、没药、草果、胖大海、降香、琥珀、肉豆蔻、芦荟、番红花等29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引种南药100余种,包括爪哇白豆蔻、南天仙子和催吐萝芙木等。另一类是本土南药,有3 800余种,其中野生资源储量大的品种有苦楝、白茅、青葙子、九节、白背叶、三叉苦、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草豆蔻等9种[4-6]。自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省政府一直重视发展中医药产业,2010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琼府〔2010〕67号)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南省南药的发展[7-8]。目前,海南省3 800余种南药品种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收载的有87种,被《海南中药材标准》收载的有116种[9-10]。
海南作为理想的南药生产基地,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政府发展生物医药特色产业的重中之重[11]。为了摸清现阶段海南南药发展的现状,现对海南本土南药资源状况、研发能力以及产业发展等情况进行以下调研和总结,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建议,以期政府在方针、政策方面予以倾斜和重视,从而更好地发挥海南本土南药资源优势,发展海南南药产业。
本文所述大宗南药品种应具备以下4个特点[7-8]:具有传统的种植历史;具有稳定的产品原料需求(食品、药品)与使用习惯;受市场经济价格调控;种植面积超过130 hm2以上。目前大宗南药种植品种主要有槟榔、益智、沉香、胆木、降香、牛大力、莪术、裸花紫珠、海巴戟(诺丽)、蜘蛛等。
表1中所列的海南10种大宗南药2019年总种植面积达16万hm2(除蜘蛛外),总产值达百亿元(除降香外)。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成药产值的稳定增长或下降。海南省生产的保妇康栓、胆木浸膏片、胶囊及糖浆、裸花紫珠片等中成药品种,早期生产所用药材原料采集于海南省野生资源或从外省采购。迫于资源压力,药品生产企业在十年前布局种植基地保障药材的供应,随着种植基地的扩大与药材质量的稳定,中成药产品的产值逐步递增。如保妇康栓的产值从2013年的2.8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8亿元。而枫蓼肠胃康系列品种所用的牛耳枫长期从广西采购野生资源,近年来资源萎缩,限制了海南省6家生产企业9个品种的生产。
表1 海南省大宗南药品种种植规模及产值
列入药食同源的南药品种有丁香、淡竹叶、佛手、蜂蜜、高良姜、广藿香、桂圆、罗汉果、木瓜、胖大海、肉豆蔻、肉桂、山药、砂仁、鲜白茅根、余甘子、益智仁和薏苡仁等18种。传统食用历史的品种或新食品资源品种是目前海南省企业与科研单位研究与开发的热点,如槟榔、牛大力、海巴戟(诺丽)、忧盾草、鹧鸪茶等。
目前产值较大的品种主要有槟榔咀嚼块(槟榔干)、海巴戟系列产品和牛大力系列产品等。槟榔咀嚼块产品中的“口味王”牌槟榔,2019年产值达4.5亿元,海巴戟(诺丽)系列产品主要有诺丽酵素、诺丽茶等,2019年产值为2.5亿元,牛大力系列产品中主要是牛大力酒,2019年的产值已近7 000万元。
目前,海南省以南药为原料的中药饮片品种主要有槟榔、益智、青葙子、沉香等44种,集中在海南寿南山参业有限公司、海南国瑞堂中药制药有限公司和海南蔺氏盛泰药业有限公司3家中药饮片厂,44种南药饮片的2019年产值为4 300万元,除槟榔、益智、木棉花、布渣叶从海南本省采购外,绝大部分原药材从广西、广东等地采购。原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饮片的质量,企业在把控原药材的质量上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与物力,增加了成本,也降低了企业生产此类饮片的积极性。
目前全省有96家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准文号共有3 099个(2019年底数据),49家药品生产企业拥有中药品种批准文号260个,占海南省药品文号的8.5%。其中有30个药品生产企业拥有以地产南药为原料的中药批准文号共计57个,占海南省中药药品文号的21.5%,主要南药品种有胆木、裸花紫珠、槟榔花等32种。常年生产的中成药品种有27个,2019年这27个中成药品种的总产值超12亿元,单品种产值过亿的主要有海南碧凯制药有限公司的保妇康栓、海口市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的枫蓼肠胃康颗粒和海南森祺制药有限公司的胆木糖浆。保妇康栓在逐步解决原料问题后,产值稳步攀升接近6亿元。
截至2019年底,以海南本土南药为原料的中药批准文号共计57个,其中27个为常年生产品种,30个品种长期不生产或产量较低,主要原因有:①药材原料供应不足。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复方马缨丹片所用的5种药材皆为本土南药(马缨丹、山芝麻、东风桔、地胆草、蜂窝草等),药材资源多为野生资源,存量有限,限制了品种的大批量生产。此外,龙血竭散、枫蓼肠胃康、艾叶油软胶囊、积雪草苷片、贯黄感冒胶囊、荔花鼻窦炎片等品种情况类似。②国内同品种文号较多,竞争激烈。目前全国共有穿心莲片批准文号349个。因无价格优势,海南很多药企放弃生产这类品种。③政策法规的变动,企业无提取车间停止生产相应的中药品种,例如鸦胆子油软胶囊。
道地药材是指在一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具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较佳、疗效好的药材[13]。自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确立“中药道地药材研究”课题以来,近30年来,全国仅对300余种中药进行了系统研究。目前本土南药品种中,被学术团体和社会公认的海南道地药材仅有槟榔、益智和海南砂仁等为数不多的几种。从海南省近30年科技资助的项目情况看,关于南药道地性研究的项目很少,无法提出海南省南药道地性药材名录,也无法为企业建立道地性药材种植基地提供依据。
在海南省3 800余种南药中,很多品种在民间具有食用习俗,如牛大力、土人参、五指毛桃、鸡屎藤、石仙桃等[14]。但对于这类具有民间食用习俗的品种开展系统性安全性评价研究几乎是空白,根据《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是申报新资源食品的关键材料,因所需投入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申报新食品资源的积极性。
海南目前有3 800种南药资源,民间常用的道地药材近500种,目前仅发布123种地方中药材标准,绝大部分具有民间使用习俗的地产南药尚未制定药材标准,限制了南药药材的流通与产品开发。目前地方药材标准制定的瓶颈是资金紧缺。《海南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从立项到发布共耗时6年,仅由海南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承担,限制了中药材地方标准的制定效率。
海南省2010-2019年10年的中药新药注册申报数量仅为3个,其中2011-2015年没有中药新药品种申报。而化学药新药与仿制药的申报的受理数量近1 600个,差距很大,主要是企业和研发单位面对中药新药研究周期长、风险大、成功率低的困难,缺乏投入资金与细致研究的积极性。
此外,海南本岛最早的居民黎族,有近3 000多年人文历史,许多民间验方在当前民间临床疾病的治疗上仍发挥作用,此类验方是发现中药新药与化学药新药的源头之一,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
卫生部1988年发布的《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审核批准的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只准在本地区内销售使用。调往外省(自治区、直辖市)销售使用的,必须经调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批准”,这一规定限制了南药药材的流通。因此,可建立南药产区的各省沟通协调机制,允许没有国家药品标准但有地方标准的习用药材流通南药产区各省,促进海南省地产南药药材的省外发展。
鼓励与扶持海南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设立或联合共建常年生产饮片所需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根据市场供需调节需求,依据44种药材的原生境储备量或道地性研究结果确定种植区域,规范化种植,保障饮片质量。
海南省目前部分中成药品种所用的药材多为采购野生资源,这限制了中成药品种的产量[15-16],如枫蓼肠胃康系列品种所需的牛耳枫、辣蓼,复方马缨丹片所需要的马缨丹、山芝麻,荔花鼻窦炎片所需要的角花胡颓子和薜荔药材、龙血竭散所需要的剑叶龙血树[17]等。解决此类品种的原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这些品种的产量。
根据《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加强中药生产中提取和提取物监督管理的通知》(食药监药化监〔2014〕135号)的要求,中药生产企业须建立自己的提取车间,没有提取车间,停止品种生产。因此,海南省有中药品种的企业建立提取车间,除设立省外车间外,可申请科技、环保部门的资金与政策扶持。同时,根据原注册工艺无法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品种,鼓励企业进行改进工艺研究。
整合海南各高校及中药生产企业资源,加大经费投入,为加快制定海南省中药材标准和饮片炮制规范提供保障。同时,尽快完善进口南药的质量标准的起草与修订,加强进口南药的安全监管[18]。
南药新药品种是南药药用价值的最终体现,也是南药产业的稳定支撑点,但中药新药的开发持续时间较长,且投入费用较大,基于风险考虑,企业不轻易投资申报。政府应加大前期扶持资金投入,鼓励南药产品开发[19-20]。扶持南药产品开发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对重大疾病、罕见病、老年人和儿童疾病具有独特效果的南药组方或单方,先期可鼓励开发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二是支持开发中药新品种,对目前研发单位在研品种进行梳理与评估,分批给予资金扶持;三是具有确切疗效且毒性可控的活性物质可扶持开发为化学药新药品种。
3 800余种南药中,不乏具有民间食用习惯的品种,如牛大力、积雪草、桃金娘子等。但目前南药品种药食两用的仅有丁香、淡竹叶、佛手、藿香等18种。科技、卫生等部门应引导、鼓励科研部门加强可食用南药品种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建立数据库,便于企业申请新食品资源,扩大南药品种食品级种类,丰富食品开发源头。
基于万宁大洲岛盛产燕窝历史,打造燕窝产业小岛。海南省万宁大洲岛盛产燕窝,但因过度采集,目前仅在极其陡峭的崖壁上能看到燕窝。对此,可引入资金与金丝燕的繁育技术,将大洲岛打造成燕窝产业基地,作为燕窝药材供应产地与特色旅游小岛。
依托原海南省药材场打造我国最大的南药产业示范区。海南省药材场于1960年正式成立,位于海南省屯昌县乌坡镇,处于屯昌县、琼海市、琼中县的三角地带,非常适合种植南药。原划拨土地为0.15万hm2,曾是我国最大的南药种植与药材产地。依据此项显著优势,引入资金与技术并联合海南省中药饮片与中成药生产企业建立相应的药材规范种植基地,同时引入康复理疗产业,将乌坡打造成南药产业示范区,包含规范种植基地、南药特色旅游基地和康复养生基地等。
建立南药(黎药)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落实。南药(黎药)产业是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工程,需要一个稳定的政府机构或组织牵头,制定规划、方案并监督各部门依据职能开展相应的工作,同时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方能稳步推进这个系统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