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循环呼吸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对心功能及SF-36的影响

2022-07-23 07:30林花英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2年11期
关键词:左室入院心功能

林花英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存在肺功能受损,导致其运动耐量降低,且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在呼吸困难的状态下,可加重机体的缺氧状态,使得病情加重[1]。因此,对患者进行呼吸方式的纠正极为必要。主动循环呼吸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呼吸肌锻炼方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与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应用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肌力与肺功能[2-3]。但是主动循环呼吸技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研究较为少见,本文将对该技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并对其心功能指标及SF-36的影响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自于我院在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9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46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NYHA为Ⅱ级与Ⅲ级;认知功能、神志与精神状态正常。排除标准:存在急性心血管疾病等具有较高死亡风险的患者;患有其他严重影响肺功能的疾病者;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者;存因其他原因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与运动康复护理,实验组另外增加主动循环呼吸技术护理。

(1)常规治疗包括对患者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抑制剂等药物治疗,给予患者2-4L/min鼻导管吸氧支持治疗。在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健康宣教、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

(2)运动康复护理:在运动前对患者进行Borg量表与平板试验的评估,掌握患者的自觉疲劳度以及运动耐受情况,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运动康复方案,包括对运动类型、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强度的设定。运动靶心率根据公式(220-年龄)×(60%-80%)计算,运动强度的起点设定以患者的自觉疲劳达到13-16级为准。从平地行走锻炼开始,逐步增加锻炼时间,在患者情况良好转变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渐通过调整运动方式增强运动强度,并逐渐延长运动持续时间,每次运动持续时间最长30min,每天运动2-3次。

(3)主动循环呼吸技术护理:①呼吸控制训练:指导患者采取坐位或者站立位,护理人员将一手放在患者的胸骨柄上以限制其胸部的运动,将另一手放在脐部来感觉患者的腹部起伏变化。随后指导患者经鼻进行深慢吸气直到腹部能够隆起,并让患者在吸气时保持胸部不动,然后缓慢地呼气,感受患者的腹部逐渐内陷,指导患者尽量在呼气时排除残余气体。先深慢呼吸3次,并且最后1次吸气末屏气3s后进行缩唇式呼气,使得呼吸比达到1:2-3。②胸廓扩张呼吸:护理人员将双手放在患者的胸廓两侧,在患者吸气时用手感受到其胸部扩张即正确,指导患者放松后进行深吸气,并在深吸气后屏气3s,然后将口唇缩拢,缓慢地呼气。③用力呼吸训练:由1-2次哈气动作组成,指导患者收缩腹部与胸部肌肉并用较快的速度进行哈气。④循环练习:一个循环的具体步骤为:呼吸控制训练→胸廓扩张呼吸→用力呼吸训练。每次循环练习20个循环,每次用时15-20min,在每天早饭与午饭后1h以及睡前1h各进行1次循环练习,即每天循环练习3次。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的6min步行试验(6MWT),即测量患者平地步行6min的距离,避免在测量前进行其他活动。6MWT检测值越大者表明其运动耐量越强。

(2)对比两组的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应用彩超心脏图仪进行检测。

(3)对比两组的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分,该量表共有8个维度的评估内容,分别为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每1个维度在评估后得到一项粗分,根据公式(原始分数-最低可能分数)/可能分数范围×100得到标准分数,即为该维度的评估得分。各维度的评估得分越高者表明其在该维度的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当P<0.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基线资料对比

两组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备可比性。

表1 两组的基线资料对比[n(%)/±s]

表1 两组的基线资料对比[n(%)/±s]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χ2/t值P值例数(n)46 46男性25(54.35)27(58.70)女性21(45.65)19(41.30)年龄(岁)68.49±6.57 69.18±6.43 0.509 0.612病程(年)7.77±2.08 7.39±2.12 0.868 0.388Ⅱ级17(36.96)19(41.30)Ⅲ级29(63.04)27(58.70)心功能NYHA分级0.183 0.669性别0.386 0.535

2.2 6MWT与心功能指标对比

两组在入院时的6MWT、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周,实验组的6MWT大于对照组,左室收缩与舒张末期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6MWT与心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6MWT与心功能指标对比(±s)

入院时288.69±35.34 292.45±36.08 0.505 0.615入院后1周361.62±33.77 342.76±34.06 2.667 0.009入院时53.85±4.07 52.96±4.12 1.042 0.300入院后1周37.69±2.08 39.57±2.15 4.262 0.001入院时63.62±6.07 62.95±6.24 0.522 0.603入院后1周54.75±4.49 57.62±4.58 3.035 0.003入院时55.07±5.46 55.19±5.52 0.105 0.917入院后1周68.63±5.07 65.49±5.18 2.938 0.004 6MWT(m)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mm)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 左室射血分数(%)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46 46

2.3 SF-36评分对比

两组在入院时的SF-36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周,实验组的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SF-36评分对比(±s,分)

表3 SF-36评分对比(±s,分)

评分指标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时间入院时入院后1周入院时入院后1周入院时入院后1周入院时入院后1周入院时入院后1周入院时入院后1周入院时入院后1周入院时入院后1周实验组(n=46)52.75±5.08 70.66±6.69 51.69±5.64 68.81±5.99 56.46±6.72 73.85±5.42 53.42±6.58 71.69±6.06 50.16±4.96 67.95±6.44 51.52±5.88 68.49±5.76 58.07±6.42 75.31±5.88 55.53±6.06 76.88±5.93对照组(n=46)53.06±5.12 66.33±5.85 51.77±5.29 64.75±6.02 56.89±6.54 69.57±5.57 53.75±6.61 65.72±6.53 50.73±5.16 62.82±6.51 51.07±5.69 64.41±5.38 58.42±6.38 70.42±5.69 56.07±6.12 72.49±5.75 t值0.292 3.305 0.070 3.242 0.311 3.735 0.240 4.545 0.540 3.800 0.373 3.511 0.262 4.053 0.583 3.605 P值0.771 0.001 0.944 0.002 0.757 0.001 0.811 0.001 0.590 0.01 0.710 0.001 0.794 0.001 0.562 0.001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心血管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所出现的病症,临床上针对慢性心力衰竭通常采取药物治疗来缓解患者的病情。但是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排血量不足,造成机体各个器官以及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肺部循环的异常导致肺部动脉高压、肺水肿的形成,进而导致患者的肺部功能受损,正常的通气与换气功能减弱,造成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4]。在该情况下,患者会过度使用呼吸肌辅助呼吸,形成不正确的呼吸方式。而单纯的运动康复训练并不能有效纠正患者的呼吸方式,主动循环呼吸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呼吸肌锻炼方式,其目的是改善呼吸系统,是促进肺康复的有效方法。

在此次研究中,两组在入院时的6MWT、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周,实验组的6MWT大于对照组,左室收缩与舒张末期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主动循环呼吸技术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其运动耐量、心功能。分析其原因与机制:主动循环呼吸过程中,患者的呼吸动作通过膈肌运动产生,改变了患者过度应用呼吸肌的不正确呼吸方式,有利于增加肺泡的通气量,进而降低呼吸功耗,增强运动耐量[5]。胸廓扩张训练中加强对患者深吸气的练习,有利于增加吸气肌力以及肺容量,对气体交换的改善有利[6]。且主动循环呼吸过程中,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程度降低,使得心脏后负荷减小,心脏输出量得以增加,骨骼肌血流量随之增多,进而呼吸肌与运动肌的能量需求得到有效供给,患者的心功能得以改善[7]。SF-36是通过调查患者的健康状况反映其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两组在入院时的SF-36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后1周,实验组的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主动循环呼吸技术护理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得以增强,心功能得以改善后,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得以一定程度的恢复,进而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将主动循环呼吸技术护理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对患者的运动耐量增加、心功能改善以及生活质量提升均具有显著价值。

猜你喜欢
左室入院心功能
超声心动图对不同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主动脉瓣置换前后左室功能变化评估价值研究
冠心病合并心衰介入治疗后BNP水平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分析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
探究分析左室假腱索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
法前总统希拉克肺部感染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