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丽莎 王 勃
(厦门市第五医院,福建 厦门 361101)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之一。骨折主要是指骨或软骨组织遭受暴力作用时,其完整性或连续性部分或全部中断或丧失。两者皆为老年患者的常见病。近年来,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发生骨折的老年患者多数伴有高血压[1]。且赵海红学者[2]的研究表明,高血压与骨折关系密切。因此为确保骨折预后效果,临床建议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兼治高血压,并辅以相应的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患者自觉采纳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但对老年患者来说,其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而以角色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根据老年患者对疾病的态度而实施干预措施,既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又能进一步巩固疗效[4]。因此为进一步提高老年高血压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本研究主要分析老年高血压骨折患者实施角色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后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已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抽签法,将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的92例老年高血压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纳入标准:(1)均发生骨折,并经CT检查确诊;(2)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5]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1)无法正常沟通;(2)存在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等;(3)遵医行为较差。
对照组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如病因、注意事项、治疗方式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遵医嘱给予用药指导、疼痛干预等,嘱咐患者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
观察组予以患者以角色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1)角色强化型:患者可伴有严重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过度放大疾病的影响。护理人员需辅以正念冥想训练法、音乐疗法、心理暗示等疏导患者的负性情绪,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从而恢复心理平衡,并帮助患者认识骨折、高血压、康复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导患者放松身心,强调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2)角色冲突型:患者可表现为情绪过激、不配合等。护理人员需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析出现这些情绪和行为的原因,并针对性这些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可动员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如在饮食上兼顾高血压饮食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骨折愈合的营养需求,限盐,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膳食。(3)角色淡化型:患者主要是凭借主观感觉行事,无法引起对疾病的重视且遵医行为较差。护理人员需耐心讲解遵医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或介绍成功案例,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期间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如出现肢体麻木等症状,向主治医师立即报告并及时处理,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嘱咐患者遵医服用降压药,教会患者测量血压,督促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1)一般资料。(2)血压水平:干预前后在患者平静状态下采用电子血压计(生产厂家: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批准文号:辽械注准20172200077;型号:J710)测量血压,测量前需校对数值,保证电量充足,并确认各部件连接良好。测量时,指导患者将右上臂衣物挽起,掌心朝上,保持身体与地面呈垂直角度,勿左右晃动或压迫腹部,确认无误后,按下开关开始测量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3)骨折康复效果:干预前后参考生活质量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综合评估。前者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进行评估,共有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数由低到高分为完全依赖、重度依赖、中度依赖、轻度依赖和独立5项指标,满分为100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后者使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进行评估,所得总分数<50分为存在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0分≤所得总分数≤84分表示存在明显运动障碍,85分≤所得总分数≤95分表示存在中度运动障碍,96分≤所得总分数≤99分表示存在轻度运动障碍,99分<所得总分数≤100分表示正常。(4)患者满意度:患者自行填写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信度系数为0.875),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采用likert5级评分,依次计5-1分。满意度=1-(一般率+不满意率)。
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以及骨折部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干预前两组血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干预前,干预后两组血压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s,mmHg)
表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s,mmHg)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6 46干预前154.62±19.23 155.24±19.12 0.155 0.877干预后132.18±17.26 121.85±15.89 2.986 0.004干预前96.76±9.25 96.89±8.97 0.068 0.946干预后85.82±7.65 81.11±6.23 3.238 0.002 SBP DBP
干预前两组BI评分和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干预前,干预后两组BI评分和FMA评分均有所增加,且观察组增升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骨折康复效果比较(±s,分)
表3 两组骨折康复效果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6 46干预前31.27±3.32 31.24±3.29 0.044 0.965干预后47.82±3.12 49.65±3.18 2.786 0.007干预前48.26±15.24 48.29±15.26 0.009 0.992干预后59.96±14.97 67.87±15.69 2.474 0.015 BI评分 FMA评分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6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2.61%,两组对比,观察组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骨折易发生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原因可能在于高血压可致使老年患者出现肢体不协调等,进而引起跌倒等导致骨折[6]。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骨折时常伴有剧烈疼痛、紧张、焦虑、失眠等症状,致使血压水平持续不降,而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时,不仅会增加骨折治疗难度,影响骨折康复,甚至还会增加创伤,进而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7]。目前临床对高血压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发生骨折后因疼痛等因素影响,患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骨折的康复上,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高血压的治疗,引起病情进一步发展,影响康复进程,因此辅以临床护理工作必不可少[8]。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患者的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传授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提高患者自护能力的同时逐渐恢复健康,但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遵医行为相对较差,干预效果不够理想[9]。以角色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在角色理论的基础上,有计划,按步骤地对患者加以疏导,使其向预期目标变化[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血压水平相比对照组较低,BI评分和FMA评分相比对照组较高(P<0.05),提示相对应用常规健康进行干预,应用以角色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更能在控制高血压病情的基础上,促进骨折康复进程。主要在于骨折治疗过程中需使血压维持在稳定范围内,但因疼痛和负性情绪等的影响,易使血压出现波动,无法提供有效保障,导致康复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岳凤学者[11]的研究也证实了老年患者血压水平与骨折康复进程关系密切。以角色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需求,重视梳理患者血压、骨折、康复之间的关系,给予患者心理、饮食等方面等指导,满足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促使老年患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并有效改善患者知信行,纠正认知偏差,促使患者勇于面对,积极参与,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提升肢体运动功能,减轻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从而达到理想康复效果。本研究表4结果中,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以角色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分析原因:以角色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从不同角度、多方面针对患者个人情况灵活施护,最大程度满足患者内在的实际护理需求,促使患者积极配合,致力于患者的身心共同发展,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因此患者更容易接受,遵医行为明显提升[12]。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综上所述,应用以角色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效果确切,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