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音隐喻

2022-07-23 05:34熊春强
雨露风 2022年6期

熊春强

摘要:自匈牙利学者Fonagy提出“语音隐喻”这一术语以来,语音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国李弘教授展开了对语音隐喻的一系列研究。本文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对语音隐喻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并就其分类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看法,以期促进语音隐喻的系统性研究。

关键词:语音隐喻;跨域关联;语音相似性;语音隐喻的分类

随着以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繁荣,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研究也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修辞学角度进入到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阶段。Lakoff和Johnson二人在他们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的“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将隐喻从语言的表面现象提升到了思维和认知层面,[1]然而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语言学界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对语音隐喻的关注比较少。语言是一个由语音、语法和语义三个层面组成的结构完整、逻辑严谨的符号系统,既然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都属于隐喻认知范畴,那么语音作为语言系统的最基本层面,理应也必然是一种隐喻的认知方式。[2]本文拟对语音隐喻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回顾,介绍国内外语言学界对语音隐喻的看法,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指出语音隐喻的认知机制,最后对其分类提出一点看法。

一、语音隐喻研究回顾

语言学界对语音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末,匈牙利学者Fonagy的一篇题为“Why Iconicity”的文章最先使用了“语音隐喻”(phonetic metaphor)这一术语,隐喻的研究被提到语音层面上来。Fonagy在文中指出了语音隐喻的三个原则:有意识地表达某种情感与特定的发音方式相对应;发音器官的运动与身体姿势保持一致;不同程度的紧张、延时、言语速度反映出不同种类的情感。[3] 按照Fonagy的解释,人们在表达消极情感如愤怒、厌恶时,所使用的发音器官通常会变得紧张,伴随着咽喉肌肉的收缩;在表达温和的情感时,发音器官便会放松,舌头会向前运动,表示身体或情感上欲接近对方。[4]61不难看出,Fonagy对语音隐喻的看法是基于语音与其所表达出的意义之间的拟音相似性,主要适用于符号学的某些特定的能指与所指关系,但对语音隐喻不太具有说服力。[5]

而且,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表示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国外,Branko Vuletic的观点比较符合隐喻在认知层面上的工作机制,他认为语音隐喻是不同的意义通过各自能指的相似性或相近性进行的联想。[6]在国内,对语音隐喻提出不同看法的、最具代表性的和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李弘教授,她在《语音隐喻初探》一文中按照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对隐喻的定义对语音隐喻进行了跨域关联,[7]70并采用了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把语音隐喻定义为用一个象征单位(一种音义关系)来喻说或激活另一个象征单位的过程。[8] 此后国内学者也大都采用这种定义,把语音隐喻看成是一种由象征单位体现的语音跨域关联,且分别从对语音隐喻的解读、应用和分类等方面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如魏万德、伊慧对英语和汉语中共有的语音隐喻进行了初步的分类讨论,并揭示了存在于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4]62-65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研究語音隐喻在广告语、新闻标题、幽默笑话和诗歌等具体的语境中的解读,接着又探讨了语音隐喻和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9]吴智慧就网络用语中存在的语音隐喻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它们的特征进行了总结;[10]刘晓玲、郑红苹从关联理论入手,论证了在语音层面上相似或相同的两个能指是如何就其所指相互联想和关联的,指出语音隐喻的理解是一个从明示到推理的过程,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解读。[11] 限于本文篇幅,不再对其他学者的研究一一列举。

结合各家之研究,笔者就语音隐喻作以下理解:语音隐喻是一种由象征单位所体现的借助两个语音单位的相似或相同而对两个语义单位进行的跨域关联,这个过程离不开具体的语境的指导。我们将在下一部分对语音隐喻的认知机制做出具体说明。

二、语音隐喻的认知机制

语音隐喻作为隐喻的一种,涉及目标域(靶域)和源域之间的某种联系,但在认知机制上不同于词汇层面上的隐喻,不是用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来映射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而是用一个语义单位去激活另一个语义单位,或者说是由一个语义单位进而联想到另一个语义单位,这种跨域关联不是基于语义单位之间的相似性,而是立足于两个语音单位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同性。总的来说就是一种音义关系对另一种音义关系的替代,语音层面的相似或相同为其语义层面的关联提供了可能,但目标域和源域通常没有语义上的相似性。我们观察到语音隐喻的跨域关联具有以下特性:首先,被激活的象征单位可能具有不确定性,其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使不同的象征单位被激活,但必须以语音层面的相似或相同为前提;其次,两个象征单位在进行跨域关联时,有可能同属于具体的概念,也有可能同属于抽象的概念,亦有可能一个属于具体的概念,另一个属于抽象的概念。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进行直观的说明。

例1:假如没有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的广告语)

例2:“88”(网络用语)

例3:你是谁家的“粉丝”?(对追星一族的常见称呼)

例1中的“联想”具有一语双关的效果,这是我们对其在修辞手法上的解释,体现在认知层面上,就属于语音隐喻。“联想”作为电脑的品牌名称指代的是这个品牌的电脑实体,与体现为人类所具有的认知能力的“联想”在语音层面上相同,因此广告商便利用这一点,成功地在认知层面上激活了另一个存在于我们思维中的语义单位,也就是说,把抽象的认知能力与电脑实体关联起来。

在例2中,“88”是常见的网络用语,既可以表示“拜拜”,即与某人告别之意,也可以表示“发发”,即恭喜发财之意。这两种理解都是在与本义上表示数字的“88”在语音层面上的相似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只不过在具体的语境中被激活的语义单位不同。

例3中的“粉丝”一词既可以表示一种食物,又可以指代追星一族,前者的语义可以唤起后者的语义,也是利用了两个语义单位在语音层面上的相似性,只不过前者在语音上属于汉语拼音系统,后者在语音上属于英语语音体系。

三、语音隐喻的分类

上面提到,一些学者在研究语音隐喻时对其做出了初步分类,如李弘教授根据语音隐喻的表现形式把它分为音同义异类隐喻、歇后语和诗文对联、语音双关、语音仿拟、押韵表达和民俗文化中的隐喻。[7]71-74 笔者认为这种分类不够合理,因为这些表现形式不在同一个平面上。首先,音同义异类隐喻包括音同形异义异类、音同形同义异类,而后者又有一词多义和完全的同形同音义异类两种表现形式,这种分类方法是参考了英语词汇学的有关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涵盖了所有语音隐喻的特征,因此这种分类不够科学。实际上,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考虑到语音隐喻涉及语音、拼写和语义之间的关系,语用效果以及应用的领域,我们不妨以此来对语音隐喻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照语音、拼写和语义之间的关系分类,语音隐喻可分为音同形异义异类、音同形同义异类。

例1:—Why are parliamentary papers called blue books?

—Because they are never read(red).

例2: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例1正是通过red的发音/red/和read的过去分词的发音/red/相同而传达出的一种幽默,前者指颜色,后者指“读”这一行为,这两种语义通过语音的相同而被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例2是我国一句很经典的歇后语,黄连(有时也写作黄莲)是一味极苦的中药,但黄连的“苦”恰好与心中不痛快、难过之“苦”在语音层面上相同,因此这两种语义便被关联在一起,属于一词多义类语音隐喻。

按照语音隐喻的语用效果来划分,可将其分为一语双关类、语音仿拟类。这两种修辞手段使用比例很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且都具有形象、生动的语用效果。

例1:“慧声慧色”(某歌友会形容歌手陈慧琳的歌声)

例2:我正觉得肚子里的墨水太少哩。

例1中的“慧声慧色”其实是根据成语“绘声绘色”仿造出来的,绘声绘色用来形容描写或叙述一件事情很逼真,在这里正是利用了二者语音层面的相同来形容歌手陈慧琳的歌声。例2中的“墨水”有两个语义,一是指写毛笔字用的墨水,二是指学问、才华,陈毅利用其谐音的特征将二者联系起来,形象地传达出自己的言外意义。

按照语音隐喻的应用领域分类,可将其分为文学作品类、民俗文化类、广告类等。

1.文学作品类

要论语音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曹雪芹的《红楼梦》了。作者在书中使用了许多语音隐喻来传达言外之意。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喝的“千红一窟”茶,饮的“万艳同杯”酒,实则是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之意,作者用此暗指大观园里的女子的悲凉命运。语音隐喻在诗歌应用中同样有不少体现,诗人常用谐音双关来表情达意,如李商隐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这里的“丝”其实是指相思之情的“思”。

2.民俗文化类

民俗文化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的生活风情的体现,对联和歇后语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形式,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不少语音隐喻的影子。如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这里的“青”和“白”都体现了语音隐喻,表面上指葱和豆腐的颜色,其实是说事情很清楚、明白,显然二者属于两个语义范畴。再如人们对数字“4”很忌讳,一提到这个数字,便觉得不吉利,会通过它的谐音联想到“死亡”之意。人们更喜欢数字“6”和“8”,因为“6”经常和“六六大顺”相联系,而“8”经常使人想到“发财”。这些都是人们主观上的联系,体现出人们对于好的事情的期盼,对于坏的事情的回避。尽管数字本身没有这些语义,数字的谐音在语义的联想中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3.广告类

广告类的语音隐喻似乎是最多的,在生活中俯拾皆是。商家经常以现有的短语、句子或篇章为模型,将其中的一个或一部分文字进行替换,代之以能体现出其宣传信息的谐音字眼,或者直接利用能体现出宣传效果的词语作为商标,这样做能使消费者一看到它的商标或广告语就能直接地联想到它的产品,往往具有不言而喻的宣传效果。例如,美国著名妇婴护理品牌Pampers,正是利用英文单词pamper的发音和意义(细心照顾)将其作为品牌名,由此可见语音隐喻在广告语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本文先概述了语音隐喻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学者们对语音隐喻的基本理解,在此基础上又对语音隐喻的认知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按照不同的标准对语音隐喻进行了分类。语音隐喻体现了我们在事物间的跨域联想能力,这是一种思维层面的认知能力,同样属于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应该关注的对象,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然而,目前我们对于语音隐喻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语音隐喻的定义、认知机制和分类等很多方面还未达成共识,更不必说形成对它的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迫切需要将语音隐喻的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刘凤贤.从语音层面看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J].辽东学院学报,2015,17(4):64-69.

〔3〕FONAGY I.Why Iconicity? [A]. In Nänny, M. & O. Fischer (eds). Form Miming Meaning: 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9.

〔4〕魏万德,伊慧.语音隐喻探析[J].惠州学院学报,2006,26(2):61-65.

〔5〕胡壮麟.浅析语音隐喻的有关特性[J].中国外语,2021,18(4):26-31.

〔6〕VULETIC B.Phonetic Metaphor[J].Russian Literature LIV,2003:397-414.

〔7〕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 21(3):70-74.

〔8〕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9〕段成.語用学视角下的语音隐喻[M]//外国语文论丛(第2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10〕吴智慧.网络用语的语音隐喻现象探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25(1):79-81.

〔11〕刘晓玲,郑红苹.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音隐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2):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