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 云南省脱贫人口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研究

2022-07-23 14:59靳雪莉吴礼蓉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靳雪莉 吴礼蓉

摘 要:在全面脱贫的背景下,基层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接下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提升脱贫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能力。本文通过对云南省脱贫人口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全面脱贫;乡村振兴;可持续生计能力

一、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目前我国关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理论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关于全面脱贫后如何有效提升脱贫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现实意义

虽然我国已经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但是部分脱贫人口的生计还面临脆弱性的风险。如何消除这些风险,进一步改善脱贫人口的生计成为当前常态化扶贫治理的重点。本文通过对云南省脱贫人口生计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借鉴一些地区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的相关经验,针对脱贫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建议,为云南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二、云南省脱贫人口的现状

1.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属于山地高原地形,贫困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半山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基础设施薄弱、生活条件差,自然資本的条件非常有限。

2.社会发育程度低,造成教育、卫生等服务跟不上,人口素质偏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紧缺。

3.从事的产业单一,非农产业发展十分缓慢。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脆弱,长期稳定的增收机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

4.资源环境的约束刚性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

5.贫困地区的资本形成不足,陷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6.投入不够,扶持标准偏低。贫困地区的整体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联动机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

7.贫困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等特点为致富带来更大的难度。

8.贫困地区的人口迁移率低,总体上呈现近距离流动的特点,不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

9.丧失工作能力和工作难找导致的贫困人口占有相当的比重。

三、云南省脱贫人口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自然资本未能有效转化为收入。一些地方在进行帮扶的时候往往更注重规模和产量,而忽视了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不仅没有发挥自然资源禀赋的最大优势,也没有根据当地的农产品特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得脱贫人口受到原有生计方式的束缚。

2.物质资本紧缺。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户本来就严重缺乏固定资产,搬迁后其固定资产不增反减,有可能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物质资本的严重缺乏也影响了其可持续生计的发展;搬迁后周边公共设施不健全,缺乏配套措施,也是物质资本缺乏的表现,也会对搬迁户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3.人力资本缺失严重,人才振兴陷入困境。脱贫人口的健康检查意识差,部分贫困户是因病致贫。人力资本健康意识缺失,严重影响了可持续生计的发展。脱贫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从事的是基础性工作,竞争力有限,且存在被替代的风险,不利于可持续生计的发展。在云南省的深度贫困地区,村落散而小导致劳动力分散,一些地方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对农民进行交通补贴,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提高收入水平。短期看,此举动有明显减贫效果,但从长期看造成了当地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加剧了劳动力缺失。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4.金融资本难以满足自身需要。由于脱贫人口文化程度偏低,存在收入来源渠道少、收入稳定性不高、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金融资本难以维持可持续生计的发展,可以自由支配的备用金很少或基本没有,家庭抗风险能力很弱,进而导致从事自主经营活动的可能性很小。通过调查发现,贫困户对于各种借款渠道的利用程度不高,这非常不利于他们可持续生计的发展。

5.社会资本不够成熟。贫困户在生活都很难维持的情况下很少维持社会关系,也很少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社会活动。社交关系极其缺乏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应用,不利于其可持续生计的发展。

6.贫困户精神贫困。个别贫困户形成了“与其自己努力还不如等待政府帮扶”的懒惰思想,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强,外出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二)原因分析

1.原有生计方式的束缚。原有的只依赖土地的生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且由于贫困户的文化水平不高,外出务工收入不高且不稳定。

2.自我发展意识不足。脱贫人口文化程度不高、生活理念落后、自我脱贫意识差,思维方式固化,不愿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不愿意承担风险。

3.信息化发展缓慢。由于信息闭塞,与外界信息沟通不畅,导致脱贫人口不能及时接受外界市场信息,种什么、怎么种只是随波逐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有效衔接市场需求、提高收入。

四、云南省脱贫人口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对策

1. 优化产业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加快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打造属于该地区的特色产业,创造地方品牌;发展二、三产业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2.持续巩固拓展搬迁脱贫成果,千方百计促进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完善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加大医疗、学校建设,从本质上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进行动态监测,防止其返贫。针对就业情况进行劳动技能培训,促进搬迁户就业。

3.开展免费培训,吸引外出务工者返乡,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政府为脱贫户提供各种免费技能培训课程,加大宣传,吸引外出务工者返乡,增加当地的人力资本,提高当地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

4.改善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要鼓励脱贫人口掌握多项技能,改变其收入来源单一的现状,鼓励其自主创业,政府免费为愿意自主创业者提供专业培训。通过宣讲改变脱贫户的融资观念,鼓励其尝试,对刚刚脱贫的家庭放宽其放款条件。

5.切实减轻贫困地区农民的负担。加快贫困地区的改革,减轻贫困地区的财政压力。减免当地税收,对因此造成的地方财政缺口进行补贴。

6.努力搞好与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发达地区的企业和个人来当地投资,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进得来,稳得住,能发展”。

7.提高脱贫人口的社交能力。增强脱贫人口的沟通意识,培养其沟通能力,鼓励其维系社会资本。可定期举办一些交流研讨和文体活动,创造与人交流的机会,调动他们与人交流的积极性。

8.加强贫困监测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贫困监测体系,提高贫困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高度关注,防止其返贫。

参考文献:

[1]和月月.生计资本对云南脱贫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影响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1.

[2]张燕.岱岳区贫困人口脱贫后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1.

[3]吕伟.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20.

[4]闫磊,朱爱.可持续稳固脱贫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8(4):119-125.

[5]张耀文,郭晓鸣.中国反贫困成效可持续性的隐忧与长效机制构建——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1): 62-69.

(作者靳雪莉系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作者吴礼蓉系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