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客家民居保护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侨乡村等三个村落为例

2022-07-22 07:56张灵辉丁文琳马宇圳冯君钰温建平
嘉应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村落面层民居

张灵辉,丁文琳,马宇圳,冯君钰,温建平

(嘉应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0 引言

梅州客家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的独特性.梅州市古村落资源丰富,先后有56 个村落被住建部、文化部等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总数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是广东省所有地级市中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地区,其中梅县区入选数量是梅州市 8 个市县区中最多的一个,共有15 个古村落,按照全市各乡镇现有传统民居的数量介于100 至500 座之间计算[2-3],梅县区15 个古村落将有传统民居超过1 500 座.传统民居是客家人对“根”的情怀,因此,即使是城镇化高达60%的今天,民居仍是客家人的精神寄托,宁愿让老屋闲置,也不拆除,认为老房子是出生以来的 “根”[3].同时,随着进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民居内居住人口减少后,年代久远的民居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腐朽、破损,传统古村落虽有国家资金的适当支持,同样不可避免地发生受损现象,因此,如何让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村落民居得于保护和发展显得非常迫切,其中对古村落民居受损调查和分析其内在原因能够为维护、修复工作带来重要意义.

1 村落概况

1.1 村落民居概况

根据2021 年3 月至5 月对梅县区侨乡村、茶山村和石盘村的调查,受地域条件影响三地民居又各有特色,如侨乡村民居以围龙屋为主,茶山村则以殿堂式、杠式为主,石盘村民居则包括围龙屋和中西合璧式,其中掺入西式建筑元素的中西合璧显得较为突出.

三个传统村落的异同点构成梅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特色,既能表达出梅州传统文化精髓,又各有特点.历经几百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村落由单一姓氏逐渐发展成多姓氏同生活、共相处的“大社区”,在村落中人口最多、发展较好的姓氏,宗祠是村落中历史较为悠久的民居建筑.

1.2 村落民居建筑形制

梅县区侨乡村、茶山村和石盘村三个村落的民居都遵循着中国传统建设最基本要素,即对称性.左右对称是村落民居的基本特征.梅县区全域以丘陵地带为主,存在山多地少的事实.长期以来村民在房屋建设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有限土地资源合理应用,一般采用依山傍水适当削坡,为防止过度削坡带来的地质灾害,整个房屋的进深不能无限尺寸,因此,围龙屋、殿堂式、杠式、中西合璧式以大门和中间厅堂为轴线向左右对称发展,尤其是茶山村的民居多数为削坡建房,在屋后空地有限的条件下左右对称的特征更为明显.

其次,按照中间厅堂数量的多少来划分则有单堂屋、两堂屋和三堂屋,其中单堂屋属于最简单的民居形式,只包括了门楼和一个厅堂,厅堂两侧是数目不一的厢房.发展较好的宗族修建有上、中厅的民居,由大门进入经过下厅穿过廊再到上厅,除左右对称布局外,上厅进深尺寸要比下厅大,这也是三个村落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随着宗族的发展壮大,当屋后空间足够时则会在上厅后面继续扩大增加一个厅,从而形成上、中、下三厅的格局,属于大型民居,在侨乡村南华又庐和茶山村畅云楼均属于此类大型民居,俗称“十厅九井”布局.

另外,外立面的标识性明显.大门入口部分即为下厅,并非山墙所在,其屋面高度一般比两侧横屋的稍低,因此,在正立面上横屋山墙面就显得尤为突出,其外立面以大面积实墙为主,仅配有少量的供防御和通风的小窗洞,预制的各种石制品和砖制品等饰物[4-5].

1.3 村落民居建筑材料应用

客家民居选择和使用的建筑材料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多数属于清洁、无毒害、可再生.其中包括生土、土坯砖、石、竹木制品等.墙体以当地粘土为主要原材料制作形成的三合土墙、土坯砖墙、纯生土墙等.也有部分以木材为柱,在柱间填充竹制品和生土的复合物.木材多用于屋架、门窗、梁架等,绘画雕刻也多依附在木结构上.墙面装饰一般以石灰砂浆抹面,辅助于壁画和雕塑等.石作制品存在于基础、木柱脚、石柱、大门、窗等,并加于石雕刻作装饰.

2 民居保护现状调查与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按照房屋平面布局,遵循从外到里,由下至上的规律,对民居保护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

2.1 古民居大门结构安全与受损情况

门楼是民居室外大门、庭院门等的总称,在客家民居中具有重要意义,受客家人迁徙历史、中原传统文化和梅州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的门楼建筑非常讲究,体现着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信仰和审美观念,如图1(a).其中大门是民居的中心,与厅堂构成民居建筑的中轴线,是整个民居对外交流的交通要道,具有安全、分隔、采光、通风等功能,同时,又是宗族向心力的象征.因此,客家民居非常重视大门的选型和整体装饰.调查情况表明,三个村落的民居大门大多数选用凹入式门廊,以小进深、大开间为基础特征.注重门廊三面墙体和梁枋、气窗等地方的装饰.作为民居主要的交通要道和暴露在室外的构件,容易受到自然气候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大门上方的装饰部分受外来因素作用而破坏的程度高于其它.

图1 民居门楼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门部分装饰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但也最容易受社会发展观念上的冲击而遭到破坏,如仿生大类中的人物雕塑和壁画,曾经被认为是愚昧落后思想的表现而将其头部铲除,在现今的修缮工作中,头部尺寸和脸部表情等都未能如实地表现出原有的状态,大概轮廓仅凭民居内生活的老人记忆和口述,具体细节则缺失.

调查中发现一座民居庭院门墙体在门框处产生从上而下的裂缝,影响了大门的安全性,如图1(b)所示.另一方面,由于受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缺少对原有民居的维修,庭院门墙体的受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墙面装饰层剥落、墙体风化和墙体结构裂缝等.

2.2 古民居楼地面建筑做法与受损情况

根据对三个村落调查的结果显示,古民居的首层楼地面主要是以夯实的素土为基础,通过改变中间找平层和面层所用的材料,形成不同的楼地面建筑做法.包括如下四种.一是素土夯实基础,三合土找平,三合土面层;二是素土夯实基础,石灰砂浆面层;三是素土夯实基础,三合土找平,青砖或块石面层;四是素土夯实基础,洋灰(水泥砂浆)面层,并用红色颜料加以丰富.而二层楼地面做法是以木板为基础,面层则采用青砖或洋灰的组合式.包括如下三种,一是原木地板,所用木材多数为当地产的杉木或其它杂木;二是木板基础,面层铺青砖;三是木板基础,洋灰面层.

磨损、虫蛀、腐朽是民居楼地面受损破坏的主要形式.其中磨损在洋灰面层的楼地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首层,约占调查对象的75%.被磨损部分形状不规则、面积大小不一,面积最大的约2 m2.目前,一部分民居保持面层磨损后原有状态,形成局部凹陷和中间层裸露相结合的“麻面”现象,在调查对象中约53 处,占比约81%.还有一部分是居民将磨损地方用普通水泥砂浆修补而出现灰色的“补丁”,造成楼地面“花脸”现象.从调查来看,造成磨损的原因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长期使用过程中搬运物品磕碰引起,另一方面是由于家族小孩人数较多,在玩耍过程中用金属等硬物敲击而逐步引起破损.

二层楼地面的损坏主要是木构件的虫蛀和开裂.通过敲击后的声音和回弹判断,民居木构件因虫蛀造成的腐败以表面受损为主,约占了90%,其虽然影响了外观,但仍能满足日常使用荷载的要求,但应尽可能地防止集中堆放的荷载.还有10%比例的虫蛀发生在梁的端部,并引成承载能力的损失.通过与老人的访谈,木板开裂是建造房子时由于原木干燥时间不足和干湿变化引起.另外,有部分民居由于家族成员搬迁至城镇或另起居室后缺少日常维护,一层楼地面出现腐朽现象,并为杂草所占领,整体的安全性堪忧.

2.3 古民居墙面破损情况

调查可知,三个村落墙体结构以三合土墙和土坯砖墙为主,其中的茶山村绍德堂(约有500 年历史)采用“孔子墙”形式.墙面的损坏包括裂缝、风化、承载能力缺失等.裂缝在未装饰的墙体上特征明显,在墙身、连接处、转角处和悬挑梁下部都有可能发生.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生土墙体由于受到约束,在墙体板夯后的自然干燥过程中产生物理收缩而造成开裂,此时裂缝呈现出宽度大小不一,仅贯穿每一板夯的高度;另一方面当上面有梁架设且与墙体轴线成直角相交时,上部荷载通过梁传递给墙体,其所引起的集中应力作用也会造成墙体裂缝,且裂缝会贯穿上下两到三皮板夯高度,裂缝宽度也比自然干燥产生的裂缝大,如图2(a)所示;三是连接处拉结缺失引起墙体裂缝,如图2(b)所示的生土砖墙在L 型连接处,由于组砌不合理,缺少相互之间拉结造成从上到下的通缝现象,降低了墙体的稳定性.

图2 墙体裂缝

风化是墙体破损的第二个明显特性.调查的民居中墙体风化现象均有表现,重点发生在墙脚受雨水侵蚀地方.如图3 所示.由于受板夯工艺特性的影响,生土墙体表面粘土因受雨水长时间的侵蚀造成胶结物质不断溶出从而降低其致密性.同时,三合土墙体表面开口孔隙具有吸水、吸湿性作用,在体积干缩湿胀的变化过程中,其内部胶结材料逐步粉化或发生泛碱.用石灰砂浆装饰后的墙面,石灰砂浆干燥、结晶、碳化时大量游离水蒸发、体积收缩较大而易形成孔隙[9],水分通过毛细孔作用进入墙体装饰层和结构层,在干湿变化过程中将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将溶性物质带离;二是由于两种材料吸湿性不同,湿胀干缩变化不一致,经历上百年时间后造成装饰层从结构层剥离,从而发生风化、空鼓等破坏.

图3 墙体风化破损

因此,为减少生土墙墙体受损,增加民居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需从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质量、日常使用维护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如三合土材料配比、熟化时间、掺水量等都会影响其强度和致密性[10].另外,加强日常检查,做好房屋周边排水和防潮防湿,减少外物堆放时的磕碰和磨损.

2.4 年久失修古民居受损情况

民居的屋面结构主要是由木构架与小青瓦组成.如图4 所示,当民居久无人住时,其破坏首先发生在屋面,严重时造成屋面坍塌.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小青瓦开裂或年久失修接缝增大后,使木构架受到风吹、雨淋、日晒,并引起表面涂层老化脱落形成腐朽,或受到虫蛀造成坍塌;另一方面屋面杂物未及时清理,使雨水排除不畅出现倒流,木构架吸水后改变了其含水率从而引发腐朽等现象,导致了屋面的坍塌.

图4 屋顶木制横梁坍塌

3 结语

梅县区古村落古民居总体保护较好,根据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民居整体结构基本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但每座民居均存在不同类型的破损点.

(1)大门的结构稳定性保护较好,其装饰构件因受社会观念变化的影响和自然因素作用,更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修复困难.

(2)磨损、虫蛀、腐朽是楼地面破坏的主要形式.其中磨损在洋灰面层的楼地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首层,约占调查对象的75%.被磨损部分形状不规则、面积大小不一,面积最大的约2 m2.虫蛀和腐朽在二层木结构楼地面中表现较为突出.

(3)生土墙墙体受损是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日常维护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加强日常检查,做好房屋周边排水和防潮防湿,减少外物堆放时的磕碰和磨损,保证墙体稳定和延缓风化.

猜你喜欢
古村落面层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常用天然改性沥青面层材料比选
公路工程施工中沥青面层连续摊铺技术的应用
培中古村落文化
桥梁工程中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初探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