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玉华 徐子怡 范小红 刘长进
(1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2东华理工大学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13;3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通过代际传承引导农村居民在生活中自愿实施亲环境行为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路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引导公众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可见,引导居民在生活中自觉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理论上,父辈通过言传身教能对子辈的行为产生影响,已有研究也证实了代际传承会影响居民亲环境行为[1-2]。此外,居民亲环境行为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3]。在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下,孝道态度强的居民出于对父辈的孝顺,会支持和学习父辈的亲环境行为[4]。事实上,生态价值观也是影响居民生活亲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5]。农村居民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6],代际传承是否也会影响农村居民在生活中自愿实施亲环境行为?生态价值观、孝道态度对农村居民在生活中自愿实施亲环境行为又有何影响?回答这些问题对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居民亲环境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对居民亲环境行为概念进行界定和分类[7]。根据动机的不同,芦慧等[8]将居民亲环境行为分为内源性亲环境行为和外源性亲环境行为。本文研究的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是指农村居民受内心驱动的影响,自觉主动地在生活中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例如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二是代际传承对居民亲环境行为影响的研究。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代际传承会影响城市居民亲环境行为,如:青平等[4]研究发现父辈言传与身教对城市居民子辈的绿色产品购买态度具有正向作用;龚思羽等[2]认为父辈言传、身教与生态知识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居民子辈的绿色消费行为。三是居民亲环境行为城乡差异的研究。现有研究表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亲环境行为上有较大差异,如:蒋婷婷[9]认为城市居民相较于农村居民,更愿意实施亲环境行为。顾海娥等[10]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环境行为实施情况优于农村居民。四是城市居民内外源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内外源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如:芦慧等[8]研究表明工具性环保动机对居民的外源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而自利性环保动机对居民的内源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已有关于代际传承对居民亲环境行为的研究多以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较少关注农村居民。第二,已有居民亲环境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居民内外源亲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但研究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的文献还很缺乏。鉴于此,本文将代际传承和心理因素中的生态价值观、孝道态度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采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省)593 个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探讨代际传承对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以期为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参考。
代际传承是指在家庭中上一代通过言传身教将价值观、行为等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11]。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同一家庭环境中,子辈会将父辈作为言行的榜样,并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与父辈相同或相似的行为[12]。有研究表明代际传承会对个体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2]。对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来说,代际传承可能会从两方面推动农村居民在生活中自愿实施亲环境行为。一方面,父辈所具备的生态知识诸如沼气的作用、对生活垃圾进行堆肥处理等能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传递给子辈,子辈在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也逐渐自觉践行亲环境行为。另一方面,父辈身教体现了父辈能够通过示范效应对子辈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4]。当子辈频繁观察到其父辈在日常生活中实施的亲环境行为时,如节电行为、一水多用行为,子辈也会效仿父辈在生活中自愿实施亲环境行为。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代际传承正向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
假设H1a:父辈生态知识正向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
假设H1b:父辈身教正向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
代际传递理论认为父辈的价值观念可以在代际之间传递。已有研究也证实该观点,如徐岚等[13]认为子辈通过代际传承能继承父辈的消费价值观。具体到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中,在父辈生态知识与生态价值观的关系中,父辈能够将蕴含生态价值观的知识传递给子辈,子辈通过学习掌握生态价值观的具体内涵,逐渐形成与父辈相似的生态价值观;在父辈身教与生态价值观的关系中,父辈作为子辈的学习榜样,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环境友好的生态价值观付诸实践,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子辈,而子辈通过观察学习,逐渐拥有和父辈高度一致的生态价值观。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2:代际传承对生态价值观具有正向影响。
价值观—信念—规范理论认为生态价值观对个体环境行为有影响。诸多研究也表明,生态价值观会影响个体亲环境行为。如王世进等[14]认为生态价值观对个体生态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曲朦等[15]研究发现生态价值观较强的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更愿意实施亲环境行为。生态价值观会使个体对环境问题有更深的思考,由此引发的后果意识和环境责任归因的信念会使其产生环境责任感,进而形成积极的环境行为[16]。就农村居民生活亲环境行为而言,生态价值观越强的农村居民在生活中会更关心环境,也更容易认识到不实施亲环境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如农村环境“脏乱差”、水体富营养化、河道污染等问题),因此更可能会在生活中自愿实施亲环境行为。综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3:生态价值观对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孝道态度体现了子辈对父辈意见的尊重与顺从[1]。孝道双元模型理论认为增强孝道态度能够提升子辈对父辈的顺从与支持[17]。子辈对父辈越孝顺,代际传递的影响效果就越大,子辈的行为与父辈就更具一致性[1]。具体到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中,子辈孝道态度越强,父辈所拥有的生态知识越容易被子辈认同和接受,因此子辈越有可能将生态知识付诸实践,自愿在生活中实施亲环境行为。除此之外,子辈孝道态度越强,其愿意待在父辈身边的时间越多,父辈践行的自愿亲环境行为对子辈的影响时间越长,子辈越容易自愿实施与父辈相同或相似的亲环境行为。现有研究也证实,孝道态度在代际传承与居民亲环境行为之间具有调节作用[5]。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图1 代际传承对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的研究理论模型
假设H4:孝道态度能正向调节代际传承与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
假设H4a:孝道态度能正向调节父辈生态知识与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
假设H4b:孝道态度能正向调节父辈身教与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为课题组2021年1月至3月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省)开展的入户调查所得,以江西的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生活中自愿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情况。采用分层抽样确定样本后,依据随机抽样原则选取样本农村居民,调查人员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635个农村居民样本,剔除无效问卷和信息不完整的问卷后,最终得到有效样本593个,问卷有效率为93.38%。
从整理后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见表1),受访者主要以31~60 岁年龄段的农村居民为主。从性别来看,男、女在总样本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5.48%和44.52%;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整体偏低,54.64%的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阶段;从家庭成员数来看,家庭总人口为4~5人的样本占样本总数的47.89%。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2020》的数据显示,2019年江西省农村30岁以下人口占比为37.93%,31~60 岁人口占比为41.19%,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20.88%,与被调研结果大致相符。此外,其他指标分布比较均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样本农村居民的基本特征描述
1.被解释变量:自愿亲环境行为。自愿亲环境行为的测量参考芦慧和陈振[18]的研究,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保护环境对我来说很重要,我非常乐意实施亲环境行为(如购买节能家电、自带购物袋/篮购物等)”“我认为实施破坏环境的行为或者无视环保行为都是不合理的”“受到我个人环保信念的驱动,即使没有垃圾分类政策的影响,我也会积极进行垃圾分类”3个题项。
2.核心解释变量:代际传承。基于理论分析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参考青平等[4]的研究,并结合农村居民的调研设置了父辈生态知识和父辈身教2个变量来测度代际传承。调查问卷中设置了“父母经常向我讲解生态知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很注重生态知识的学习”“父母经常进行垃圾分类(如将塑料瓶、纸壳分类等)”“父母经常向他人交流垃圾分类的经验与体会”4个题项。
3.中介变量:生态价值观。本研究参考史海霞等[19]的研究,设计了3个题项测度生态价值观。具体包括“我希望在日常行为中能做到保护环境”“我希望在日常行为中能做到防止污染”和“我希望在日常行为中能做到为自然界和谐相处”。及其描述性统计见表2。
4.调节变量:孝道态度。此变量借鉴青平等[4]的研究设置了“我经常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父母忙碌时,我愿意主动帮助他们”2个题项。以上四个变量的含义及其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5.控制变量。已有研究表明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等对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有重要影响[20-21]。因此,本文借鉴已有研究结果,将受访者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和学历)和家庭特征(家庭成员数)设置为控制变量。变量具体含义及其描述性统计见表1。
本文所有量表中的题项都用陈述句来表达,由受访者根据题项描述来选择答案选项。其中,在自愿亲环境行为、代际传承、生态价值观和孝道态度的测度中,选项为“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采用李克特分量表法,将上述选项分别赋值为1分、2分、3分、4分、5分。在性别中,“男”赋值为1,“女”赋值为0;在学历中,小学及以下赋值为1,初中赋值为2,高中及以上本科以下赋值为3,本科及以上赋值为4;在家庭成员数中,1~2 人赋值为1,3 人赋值为2,4 人赋值为3,5人及以上赋值为4。
基于前文的分析,代际传承(包括父辈生态知识和父辈身教)不仅能直接正向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也能通过生态价值观间接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孝道态度能正向调节代际传承与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在主效应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借鉴BARON和KENNY[22]的方法构建中介模型进行中介作用检验,参考温忠麟和叶宝娟[23]的研究,构建调节效应检验模型。具体模型如下式(1)~(5)所示。
式(1)至式(5)中,y代表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zs、sj分别表示父辈生态知识和父辈身教;jzg为中介变量生态价值观;xd为调节变量孝道态度;C为控制变量(包括受访者性别、年龄、学历和家庭成员数等);α0、β0、λ0、υ0、ω0是常数项;α1、α2、α3表示代际传承(父辈生态知识、父辈身教)对农村居民生活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系数;β1、β2、β3表示代际传承对中介变量(生态价值观)的影响系数;υ1、υ2、υ3表示调节变量(孝道态度)对父辈生态知识与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系数;ω1、ω2、ω3表示调节变量(孝道态度)对父辈身教与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系数;ε1、ε2、ε3、ε4、ε5为随机扰动项。
为避免调查问卷由同一被试者填写所产生的共同方法偏误问题,本文采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对问卷进行共同方法偏误检验。借助Stata 15.0软件,对本文变量的所有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首因子能够解释各变量变异的30.93%,小于标准值(40%),说明本研究可忽略共同方法偏误问题。
为了保证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和可靠性,本文运用Stata15.0对调查问卷的变量——父辈生态知识、父辈身教、子辈孝道态度、亲环境态度、生态价值观及自愿亲环境行为进行了信度与效度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各潜变量的Cronbach's ɑ 值分别是0.683、0.911、0.804、0.917、0.790,均高于标准值(0.6),CR 值均大于0.8,这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可信度较高。
表3 信效度检验结果
各潜变量KMO 值分别为0.645、0.500、0.500、0.760、0.500,均超过标准值,表明本文研究量表结构效度良好。采用因子载荷、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和组合信度(CR)检验收敛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值在0.716~0.958之间,均大于0.7,AVE值、CR值都超过0.6,说明各潜变量的收敛效度较好。
采用AVE 值来检验区别效度,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自愿亲环境行为的AVE 值平方根为0.785、父辈生态知识的AVE 值平方根为0.958、父辈身教的AVE 值平方根为0.914、生态价值观的AVE 值平方根为0.926、孝道态度的AVE 值平方根为0.910,均明显高于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因此各变量间的区别效度较好。
表4 区别效度检验结果
在模型估计前,首先采用VIF法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方差膨胀因子的最大值为2.26,处于合理范围内,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为探究代际传承对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本研究运用Stata15.0 对变量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5。
由表5中的模型(2)可以看出:父辈生态知识对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a 成立。可能的解释是,具备生态知识的父辈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示范效应将垃圾如何分类、畜禽粪便如何处理等生态知识告诉子辈,子辈掌握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判断所做的事是否符合父辈传递的生态知识,从而尽可能实施亲环境行为;父辈身教对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b 成立。可能是因为,父辈能够以身作则,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带头实施诸如随手关灯和循环用水等亲环境行为,当子辈看到父辈做出这类行为时,也会向父辈看齐,自愿实施亲环境行为。
表5 主效应与中介效应结果
采用逐步回归法和Bootstrap 区间法对生态价值观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估计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由表5和表6结果可知,在父辈“生态知识—生态价值观—自愿亲环境行为”“父辈身教—生态价值观—自愿亲环境行为”这两条影响路径下,Bias-corrected 95%的间接效应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间接效应存在,说明生态价值观在代际传承与农村居民自愿亲环境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假设H2和假设H3 成立。其可能的原因是,具备生态知识的父辈在对子辈进行言传身教的过程中,他们在生活中所持有的认为应该实施亲环境行为的观念会被子女所观察,子辈透过这些观念能更深刻地认识、领会、继承父母传承的生态价值观。当子辈拥有与父辈相同或相似的环境友好的生态价值观后,他们不仅会增强对环境的关心,还会认识到不实施亲环境行为可能会导致农村环境“脏乱差”、水体富营养化和河道污染等后果。因此子辈更可能会自愿在生活中实施亲环境行为。
表6 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为了探究孝道态度在代际传承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本文借鉴温忠麟和叶宝娟[23]的研究,将孝道态度与父辈生态知识、父辈身教的交互项纳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结果见表7。由表7中可以看出,孝道态度对父辈生态知识与农村居民生活亲环境行为关系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当孝道态度增强时,父辈生态知识对农村居民生活亲环境行为的正向影响效果也更显著,即假设H4a是成立的。原因可能在于,孝道态度强的子辈会更加支持父辈,出于对父辈的孝顺与关心,子辈会向具备生态知识的父辈学习,也会像其父辈一样,将生态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反之,孝道态度弱的子辈并不会关心他们的父辈,也就不会关注他们的父辈在生活中的行为。即使父辈告诉他们怎样可以保护环境,由于不支持和不理解父辈,他们不会听从父辈的意见,更不会做出实际的、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因此父辈生态知识对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也就很弱。
表7 孝道态度的调节效应分析
为进一步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本文将样本按学历分为高中以下和高中及其以上进行分样本回归以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具体结果见表8,其中模型9 为样本学历在高中以下的回归结果,模型10 为样本学历在高中及以上的回归结果。由表7可知,学历在高中以下和高中及其以上的农村居民父辈生态知识和父辈身教的系数仍然为正,说明估计结果是稳健的。
表8 稳健性检验结果
农村居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主体,引导农村居民在生活中自觉、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是改善农村环境、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本文采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省)593 份农村居民的调研数据,分析代际传承对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代际传承对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代际传承是影响农村居民在生活中自愿实施亲环境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引导农村居民在生活中自愿实施亲环境行为,需要发挥代际传承的作用。(2)代际传承不仅对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的正向作用显著,而且可以正向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态价值观进而促进农村居民在生活中自愿实施亲环境行为,表明生态价值观在代际传承对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说明代际传承对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可以通过作用于生态价值观这一路径进行传导,这为培养农村居民生态价值观提供新的思路。(3)孝道态度在父辈生态知识对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在较强的孝道态度作用下,父辈生态知识对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的正向效应将得到增强。
基于以上结论,从更好地引导农村居民在生活中自愿实施亲环境行为的逻辑出发,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大生态知识普及力度。政府应加强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如村委会可以以户为单位派发环保手册、组织开展生态知识普及活动和有奖问答活动,从而使农村居民掌握生态知识。(2)鼓励父辈带头实施亲环境行为。政府可以通过开展以亲子为组合的家庭亲环境评比活动,以“积分换物”作为奖励。父辈在活动中以身作则,带头自觉实施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亲环境行为。(3)积极弘扬孝道文化。政府可以依托电视、微信以及短视频平台等宣传孝道文化的积极价值,使子辈对父辈更加顺从和支持,此外还可以开展“和睦家庭”“孝道之家”等评比活动,在社会形成崇尚孝德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