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视阈下红色曲艺经典创作及其当代影响

2022-07-22 07:30周思明
曲艺 2022年7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评书曲艺

周思明

红色,是指流淌在作品血脉中的革命精神、英雄气质、爱国主义的思想风貌。红色曲艺经典作品中有充满正能量的英雄赞歌、英模颂歌、美德礼赞,能够生发出英雄与人民、人生与命运、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思考,为人们提供具有思想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的曲艺经典范本。红色曲艺经典作品是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主旋律创作,一直以来,人们对主旋律作品存在不少误解,认为它“刻板”“老套”“没人看”,主旋律作品固然常与红色历史、革命战争、英雄人物联系紧密,但这并不等于说此类作品一定不好看、没人看。主旋律作品创作只有做到守身如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敬畏艺术,坚持以艺术为目标的创作道路;特立独行,坚持用特色塑造品牌。做到思想上积极健康、艺术上追求卓越、制作上精益求精,客观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族命运、弘扬时代精神,准确把握宏大主题与个体叙事的关系,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用充沛的情感,动人的故事,鲜明的艺术语言,深情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才可以实现口碑和市场的双丰收。依循这个理念,笔者试从红色曲艺经典作品以及相关精品创作的历史入手,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曲艺创作,给以历时性与共识性纵横交叉的扫描和阐述,以探索红色曲艺经典作品的艺术规律和成功经验,为新时代红色题材曲艺创作探索一条合规律、合目的的理想路径。

红色曲艺经典作品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为后来的曲艺创作提供了充满正能量的经验文本。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很多文艺工作者投身到曲艺中来,相声大师侯宝林就是突出代表。他坚信相声也能为新中国服务,要创造影响千百万观众心灵的真正的艺术。为此,他从净化相声语言入手,将旧段子中那些低级、庸俗、色情、迷信、不健康的东西一律取缔,创编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段子,并将这些充满正能量的相声带上舞台。评书大师连阔如在表演评书《夜渡乌江》时,受到周恩来同志的高度赞扬,称“曲艺是一支轻骑尖兵”。在侯宝林、侯一尘、罗荣寿、高凤山、高元钧、李润杰、常宝霆、于世德、连阔如、曹宝禄、关学曾、白凤鸣等众多曲艺家的勠力同心下,相声、大鼓、评书、山东快书、快板等各种曲艺形式从撂地摆摊登上了大雅之堂。

在红色曲艺作品的影响下,一些作家有意向评书学习,写出了一批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如刘流的《烈火金钢》,曲波的《林海雪原》等,有意思的是,这些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反过来又被曲艺家们改编,以评书的形式面世,如《林海雪原》《红岩》《铁道游击队》《李双双》等。同时,还创作出了苏州弹词《春到银杏山》,唱词《春到胶林》《难忘的一课》,绍兴莲花落《催生鸡》,小品《等爱回家》等。这些作品在保留传统曲艺基本属性的同时,也融入了其他姊妹艺术形式,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红色曲艺经典作品的当代影响集中体现在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渗透与弘扬。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为坚实的构成,是中国曲艺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而红色曲艺经典作品作为中华美学精神集中的艺术呈现,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最活跃、最能体现民意的艺术呈现。纵观中外文艺发展史,各国作家和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他们的创作风格和内容题材都与本国的艺术发展规律相统一。红色曲艺经典作品写出了我们伟大民族和平而不保守、中庸而不平庸、深沉而不失热情的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为国家复兴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华美学精神的辉映下,以曲艺形式绘制的英雄画卷,生动记叙了英雄们短暂但永恒的革命生涯,以艺术审美形式还原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展现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心灵史、思想史。

红色曲艺经典作品的当代影响体现在对主旋律题材创作的坚守与强化。红色曲艺经典作品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此类作品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共时性,将人生的际遇与家国命运交织,个体的悲欢与民族的历史相连,每一个“小我”凝聚成国之“大我”,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凸显核心价值观统领的历史内容、人民呼声。红色曲艺经典作品围绕提升创作质量和奉献艺术精品的历史任务,以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自信的姿态,努力追求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的和谐统一,不断吸收历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方法,拓展和完善这一创作领域的思想审美空间。比如,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表演了长篇评书《欧阳海之歌》,成功塑造了一位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形象;百集评书《话说党史》精选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100个经典故事,运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鲜活故事,树立了以评书艺术表现党史题材的典范。

红色曲艺经典作品之所以称为“经典”,与创作者具有的匠心精神密切关联。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经典作品,从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到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从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到曹雪芹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都雄辩地证明了一个道理:好作品要靠刻苦打磨。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和“捻断数茎须”的狠劲,就不会产生“一吟双泪流”的感人效果,沒有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便难以创作出流传百世的经典作品。

在曲艺创作方面更需匠心精神,赵树理先生曾说:“好的作品语言是人人能够看得懂的,尤其让农民看懂。所以一个作家就应该随时随地收集东西,观摩事物活动过程,并且从中顺手抓取具体的引人启发的故事,慢慢积累,用时方便,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文学创作,在技巧艺术上要高于生活,但不能脱离生活,你硬去编造出来,就失真了,你硬要那样写,人们会骂娘的,说你是瞎写。”他生在农村,长期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农村的活计他样样精通,他把和群众拉家常、解难题当成生活的乐趣,把为人民创作、让人民满意作为自己的使命天职,赵树理的一生就是潜心创作、精心为艺、立心修身的一生。

在谈到马季先生的匠心精神时,姜昆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次他和马季一同出发去外地深入生活,在一个酷热的夜晚,马季光着脊梁在灯下埋头创作,姜昆无意中发现马季的脊背上乌黑一片,姜昆好生奇怪,凑近一看,原来在他的背上爬满了蚊子,姜昆抬手拍了一巴掌,满手都是蚊子血,但马季先生依旧不为所动,在灯下继续他的曲艺创作。他的房间经常传出大声说话的声音,不知道的还以为他的房间里有好多人在聊天,其实只有马季一人,他是在边写边说自己创作的作品。

我们应该学习前辈们“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刻苦钻研精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能创作出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优秀作品。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红色曲艺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英雄形象,展现了英雄人物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过程中的顽强斗争,歌颂了英雄人物的崇高理想信念,传达了正义、英勇、奉献、牺牲的可贵品质。红色曲艺经典作品穿越时空,一次次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人们的昂扬斗志,散发出恒久魅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但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我们都拥有梦想,都追慕英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和所处的社会、时代变得更加美好。无论是在兵荒马乱、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力量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红色曲艺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抗争和信念追求,之所以至今仍能打动人心,其核心要素就是关注民族命运,彰显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战胜敌人、战胜苦难的勇气和智慧。无数红色曲艺作品铸就了一座历史丰碑,至今仍在激勵和引导14亿中国人民顽强奋斗,鼓舞引领着广大曲艺工作者在新时代持续创作。红色曲艺经典作品的生命力让我们震撼,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不仅要认真学习曲艺艺术,向经典学习,更要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涵养和政治素养,研读古今中外文化经典,把创作的根基深深地扎根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之中,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扎根大地、伸展腰肢,经得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红色经典彪炳史册,红色曲艺激荡人心。成千上万中华英烈为中国革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用生命和热血为国家民族开辟道路,为炎黄子孙赢得幸福和尊严,并以此铸就了一个伟大而深远的记忆。曲艺人以其责任和担当,将这份记忆化为作品代代相传,引领人民群众重温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初心使命,面向光明未来。

曲艺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曲艺人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培育了一代代中国曲艺人。红色曲艺经典作品无不根植于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红色题材反映历史现实生活,抒发人民喜怒哀乐,是红色曲艺作品拥有恒久生命力的必然性要求。新时代曲艺人要继承和发扬前辈大师和曲艺家们的匠心精神,常思常新,不断思考开辟曲艺事业发展的新道路,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凌云壮志,自觉淬炼人格,刻苦打磨艺术,坚持思想与艺术并重,抵制不良行风,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更多接地气、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曲艺精品,真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作者: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责任编辑/邵玉茹)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评书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曲艺泉城》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在渝举办系列活动
为什么读经典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To Be Continued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