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昆
白手创业,他曾被打上“草莽英雄”的标签;连续跨界,他被外界认为是最有创新智慧的商业野心家;激进扩张,他曾被刻上山寨大王的烙印。
相较于企业家的称呼,他更喜欢别人叫他“技术狂人”。在他眼里,一切皆纸老虎,一切皆可改变。他就是王传福,这个有着“汽车狂人”“颠覆者”等众多标签的企业家,带领着他亲手创办的比亚迪,在喧嚣与质疑的潮水中不断翻涌。
2022年4月,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宣布停产燃油汽车的车企。6月,比亚迪超越大众汽车集团,市值跻身全球车企第三。接下来,比亚迪还将为特斯拉供应电池。
作为掌舵者,王传福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比亚迪技术创新的自信,并驾驶着这艘新能源巨轮极速前进,让比亚迪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车企。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木匠家庭,他排行老七,家中有五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在那个年代,一个农村家庭要养活十口人绝非易事。日子虽然清贫,但靠着父亲世代相传的木匠手艺,一家人的温饱倒也能勉强解决。最重要的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那种其乐融融的幸福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冲淡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然而,这样的幸福在王传福13岁那年,被彻底打破了。
那一年,父亲因癌症病故。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为了养活一家人,她没日没夜地替别人缝补衣服,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支撑8个孩子的日常开销。万般无奈下,几个姐姐相继嫁人,妹妹被送到了亲戚家寄养。
年少的王传福尝够了生活的苦楚,和同龄的孩子比起来,他显得更成熟。性格腼腆的他不大爱说话,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可命运总是无常,王传福读初三时,积劳成疾的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就在他中考那天,母亲撒手人寰。
双亲相继离世,十几岁的王传福万念俱灰,望着家里的破房子,又想到刚结婚的哥哥,他决定辍学打工,不再做家里的累赘。但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哥哥王传方之后,却换来两个重重的巴掌,“再苦再累,卖房也要读书,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听完哥哥的这番话,王传福的泪水涌了出来,回到学校发奋读书。此后,哥哥和嫂子开了一家小店,继续供王传福读书。
王传福读高中后开始住校,每周末会回家向嫂子取10元钱生活费,有一次家里实在没有钱,嫂子咬了咬牙把自己的嫁妆当了出去,又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地借钱,终于凑足5元给王传福。看着那零零散散的纸币,王传福泣不成声。
王传福没有辜负兄嫂的厚望,17岁那年,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成为全县仅有的几个大学生。
王传福上大学那天,哥哥王传方把自己结婚时买的一块手表送给了他,勉励他用功读书。后来王传方又把家搬到长沙,在学校附近做起了小生意,继续供王传福读书。
进入大学的王传福渐渐活跃起来,他尤其喜欢跳舞,被同学们称为“舞林高手”。不过,王传福的活动仅限于这些,每到周末,如果不用学习或做实验,他就会去帮哥哥嫂子看店。学校就在岳麓山下,但王传福整整4年都没有爬过这座名山。
1987年,王传福被保送至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读研。在那里,他受到导师赏识,3年之后留院任职。工作的第2年,因研究成果突出,他被破格提拔为副主任,是当时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此时的他前途一片光明,也与他最初那个“吃公家饭”的梦想最为接近,再加上新婚燕尔,在外人看来已经是人生赢家了。如无意外,这种安稳日子可以一直幸福地过下去。
1993年,王传福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这一年,研究院决定在深圳成立一家电池公司,由于王传福读研的专业就是电池研究,他被委任为公司总经理。
彼时的深圳,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的第2年,一派生机,无数座高楼拔地而起,这里时刻都在上演着发家致富的传奇故事,王传福在这风起云涌的浪潮中,嗅出了一丝属于自己的商机。
在深圳,他看到很多人用“大哥大”,这个砖头一样的手提电话售价高达两三万元,光是里面那块小小的镍镉电池,就能卖到上千元。
后来,王传福得知日本出于环保考虑,将放弃传统的镍镉电池产业。他意识到,这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日本不造镍镉电池了,这个市场会面临巨大的缺口。”王传福将这一发现火速上报给上级领导,无奈的是,他的请示均石沉大海。
在他看来,企业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将永远处于被动之中,甚至被淘汰。于是王传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扔掉“铁饭碗”,下海单干。
1994年11月18日,一个仅20多人的小作坊在深圳布吉镇的冶金大院成立了,取名比亚迪,专做电池。没人会想到,这个小作坊日后将走向世界。
在当时,投入一条日本的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王传福思来想去,找到了一个降本增效的方法,即结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自己开发部分关键设备,然后以半自动、半人工来完成生产。王传福在这里打造起了独有的“比亚迪模式”,只用了100多万元,就建成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生产成本比日本厂商低了近一半。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發,全球电池产品价格大跌,很多电池厂商处于亏损边缘。索尼、松下、飞利浦等电子巨头纷纷调整供应商,向性价比更高的比亚迪抛出橄榄枝。
这一年,比亚迪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一举成为了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电池生产商,王传福也收获了“电池大王”的桂冠。
用日本人淘汰的镍镉电池打败了日本人,比亚迪的第一桶金来得很顺利。但王传福清楚地认识到,镍镉电池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加快锂电池的研发生产。
1997年,比亚迪正式进入了锂电池领域。
2000年11月,摩托罗拉公司在对比亚迪工厂进行为期半年多的考察之后,决定签下这家新崛起的电池企业。有了这个大客户,比亚迪很快又把诺基亚、TCL、波导等中外手机厂商的电池业务收入囊中。
2002年7月,比亚迪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可王传福反而忧心忡忡。在他看来,电池这个行业的“池塘”太小,就算比亚迪把全世界的手机电池都包了,一年也不过几百亿市值。紧接着,他看上了一个正处在上升期的行业:汽车。
没过多久,比亚迪就收购了一家连年亏损的汽车公司,正式杀入汽车行业。收购当天,质疑声纷至沓来,“一个做电池的,怎么能做汽车?汽车和电池能比吗?”“王传福你懂汽车吗?”
资本市场的反应则更加激烈,当得知王传福想造车的时候,香港的投资者把电话打到王传福的手机上,声嘶力竭地喊:“我们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
面对接连不断的反对声音,王传福放下狠话,“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一切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在他看来,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恐惧”,其实是对手营造的,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
为此,王传福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专家,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与技术相关的书籍。他还经常和员工们一同参与一线工作,醉心技术的他因此被称为“比亚迪首席工程师”。王传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摸透,从而寻找出一种方法把成本压到最低。而他技术攻关的诀窍就是一个字——拆!
在比亚迪位于上海松江的汽车工程研究院,有数千名汽车工程师,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比亚迪。王传福每年都让这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学习拆车,要求他们拆完之后写出详尽的报告。
当然,这种拆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刻,他更看重的是要强化对汽车技术的理解。就是靠着这样的原始技术积累,加上吸收和并购汽车链条的一些技术,比亚迪成为全国首家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百万的车企。比亚迪汽车更是凭借着结实、耐撞的优点,成为消费者口中的“公路坦克”。
尽管这套拆解和仿制的“打法”给比亚迪带来了不小的争议,但不可否认,这一独创的“比亚迪模式”,也正是王传福关键的制胜之道,“想和别人竞争,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寻死路。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
比亚迪的汽车和其他国内厂商很不一样,车型以“秦”“汉”“唐”“宋”等中国历史朝代命名,甚至连汽车内饰的按键配字都是中文。
有人觉得这很不“国际范”,看上去好像有些“土”。不少业内人士也想不通,因为使用中文按键要另外开发一套模具,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国外消费者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中文,这会影响汽车在海外的销量。
但无论外界如何质疑,王传福对中文似乎有一种执念,他表示永远不可能改变这一决定。他曾说早期创业是为了摆脱贫困,但等企业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创业就不再是为了挣钱,更多的是为了骨气。
王传福至今记得第一次去美国时被反复盘问的经历,后来出国,同样的事又发生过几次,“我是一个企业家,到你那里去是和你做贸易的,我不会赖着不走。我们中国人不笨,我们的产业不会比你差,甚至会做得比你还好。我们就是为了争一口气,希望能够把这个产业做大。”
为了争回这口气,王传福把汉字视为中国人骨气和信心的象征,“中华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汉字,为什么不能用?车卖到国外,有些人可能覺得中文按键不洋气,没事,出了错我承担,我舍得这点销量。”
2022年6月10日,比亚迪迎来里程碑时刻——市值首破万亿元,成为中国首家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的自主品牌车企。今年以来,率先停产燃油车、斥资18亿元激励员工、为特斯拉供应电池……如今的比亚迪可以说是风头正劲。
置身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王传福的危机感比以往更甚,“在这场变革中,一定是快鱼吃慢鱼,绝不是大鱼吃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