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雪娇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我们所拥有和未曾拥有的诸多事物皆来源于生产,无论是小规模的个体还是大规模的工业,都在向这个日渐丰饶的社会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创造。这些创造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选择,也在精神上不断满足我们对生活的需求。我们从过往囿于生活资料的基本功能满足中,不断地寻找美的因子。从雷同的工业流水线生产中,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什么样的选择更加符合自己的审美需求与个性表达?追求独特已经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标准。匠人制造,随着时代的要求而生。他们的生产物不仅在制造周期上有别于工业化生产,也在个性化的创造中倾注着自己的情感。因而,他们所打磨出来的物件不仅具有实用性,也注有生活的温度。在平淡且冗长的生活中,给人以慰藉。这一群逆时代洪流而上的人,我们称他们为“匠人”;因他们对于美的独特表达,我们也称他们为艺术家。他们经由铁杵磨针般的历练,在重复执着于一件事时把专注、思考带入其中。“工匠精神”,成为了难能可贵的品质。他们一直在用手作的方式创造作品,固执且缓慢地进行着技艺和态度的双重修炼。匠人不仅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他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接。所谓“匠人精神”,就是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精雕细琢的精神。在成都,一群新生的手工匠人正在崛起,他們深知自己所作出的选择并不是成功的捷径。尤其想成为一个顶尖的匠人,表面游刃有余的背后,更多隐含的是对专注、技艺以及完美的追求。当然,也有对自己信念的尽忠。择一事,倾全力,他们的匠心故事朴实却充满力量。
Woki / no11_woki(微信)
Woki是一个特别佛系的人,不争不抢,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生活着。从大学开始,Woki就一直在寻找着与自己内心贴合的东西,毕业后从事过一段时间与平面设计有关的工作。直到2016年,他看到一个做木作的视频,喜欢之余决定试着做一下,这一试便一发不可收拾。那时候,他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就以自学的方式反复研究木作,从理论、材料到工序的细节,样样不落。后来,为了专注做木作,Woki辞了职,创办了一间名为“泽无”的工作室。“泽无”的名字源自Woki自己写的一句话“泽及万物而生于无”,世界上本来什么东西都没有,是大自然的恩泽才产生了生活中的一切。在他看来,木头也是在自然恩泽下孕育出来的材料,所以有了“泽无”的诞生。工作室内的工作台很简单,制成的木作陈列在进门墙面的架子上。基于之前平面设计的经验积累,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保持着对美学的敏感,一件件精致的木作艺术品也从他这间看似虽小,却“五脏俱全”的工作室寄送到全国各地。Woki爱做手工,但却不愿意拘泥于传统。之前,他也接触过皮具、布艺等,但木作却是他坚持最久的一件事情。“主子的日常”是他最早的一个作品系列,表现了当主人不在时,猫咪独自在家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场景里,几只猫咪以不同姿态,或慵懒、或灵动地出现。后来,随着自己养了猫,几乎24小时都和猫咪一起生活的Woki,有了更多时间去观察它们的动态。于是衍生出了“与猫共生”系列,“共生”寓意一起生活,他守护着猫咪的同时,猫咪也在陪伴着他。除此之外,喜欢中国风的Woki,偶尔还会从诗词歌赋里找寻灵感,动手做一些以葫芦造型为主的中式摆件。Woki笑称自己是“社恐”,工作时几乎不踏出家门半步。不过,由于拍照是自己的另一个爱好,他每周还是会抽出一天时间用镜头去感受生活,放松的同时也调节自己的心态。以前,很多人都不看好他做这件事情,也有人劝他不要把爱好当作职业,但Woki却在其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这两年,除了将大多数的精力放在创作上,他也在开始尝试各种线上线下的宣传。Woki做的东西更多是在表达内心的一种情绪,他始终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应该具有共情能力,虽然自己做的东西还有不足之处,但如果看到它的人能产生共鸣,这也算是艺术的一种表达。
阿布 / Abusolutely2017(微信)
從小喜欢骑自行车的阿布,读大学那会儿就常常跑去川西骑游。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汽车产品设计,虽然他对各种称作“车”的东西都感兴趣,但最情有独钟的还是自行车。后来,阿布开起了旅行社,等到旅行社的生意稳定后,他便全心全意动手做起了自行车。有别于传统自行车的材质,他的自行车的主体支撑部位是用竹子这种传统材料制作而成,让人眼前一亮。为什么会选择竹子这一材料呢?阿布认为竹子是一种好材料,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大家对它的需求并没有太多,如果将竹子这种材料运用到自行车的研发设计中,必定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能很多人会问,竹子做成的自行车,安全吗?因为毕竟是一款交通产品,所以在对它质量的把控方面阿布还是下足了功夫。在此之前,他测试了20余种竹材料,最后选择了产自广东,有着“刚竹”之称的厘竹。阿布将选好的竹子原材料带回自己成都的Simple Bikes工作室进行加工,先用半年至一年时间自然晾干,经高温处理后,再上油以防霉防蛀。经过上述工序加工后,按照图纸上模定型、接头绕制。沙擦、晒干后的车架呈浅黄色,再选用亚麻缠绕,跟竹子材质搭配出文艺复古感,当然主要目的还是增加车架的牢固性。结构材料则使用碳纤维,以此平衡车架的强度和柔韧性,做到了真正天然材料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经过这样一重又一重的工序后,一辆独具匠心的竹子自行车就此诞生。当时,阿布给自行车的首批试用者下了一个任务:“你去骑我的自行车,把车骑坏了就来找我。”于是,他的朋友们骑着车四处蹦跶,再把坏车交给阿布,由他重新改进车辆。阿布惊喜地发现,除了金属配件被骑坏之外,车身以及主体结构竟然完好无损。后来他把竹子自行车送到了欧洲的实验室,测试通过了欧洲的自行车标准,这是阿布非常引以为傲的事情。当然,为了证明自行车的实用性,2016年,阿布还骑着竹子自行车从成都出发,一路经过了青海、唐古拉山、那曲。在旅程中,阿布一行经历了各种极端天气,暴风雪使得自行车的车身、齿轮被冰封,车速严重下降,脚踏板也变成了两个“冰块”……历经30天2500公里的长途旅程,他硬是坚持下来了,最终安全抵达目的地拉萨。2018年,竹子自行车更是亮相巴黎时装周。他表示,“希望更多好的国内设计产品能走到更广的大众眼前。”阿布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既令自己开心又有意义的事情,他将它定义为一辆有“温度”的自行车,这个温度来源于它纯手工制作的过程,带着自己炙热的情感。在阿布看来,竹子自行车介于交通产品与艺术品之间,两者互为相融,并不矛盾。除了研究自行车,阿布还有诸多爱好,比如爬山、玩极限飞盘等。当然,接下来,阿布还会用竹子为原材料做更多创作,比如正在进行中的竹灯笼,也让人有了更多期待。阿布形容自己是一个感性且务实的人,诚如他正在做的事情,正一步一脚印地踏实前进着。
唐奕伟 / T59033240(微信)
唐奕伟在做皮革制品之前,算得上是一名“北漂”。常常游走在北京和成都两地的他,从事着以绘画和装置为主的艺术事业,也算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艺术家。他还与人合作办学,通过开班授课让更多人能够接触绘画。辗转几年,最终他还是决定回到成都做起自己心爱的手工皮革。相较于其他城市,他喜欢成都的包容性。比如遇到创作空白期,这个城市相对缓慢的步调会给自己时间去调整自身状态。而之所以选择这种年轻人少有接触的手工活儿,是源于他之前买了一款皮革包。此包价格不贵,但质量却不输大牌,用了十几年都没坏,于是在对它产生感情的同时,也很自然地对皮革制作产生了兴趣。动手做皮革,唐奕伟是从自学开始的。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学习各种相关知识、技术,直到第二年才敢拿起工具真正动手做起来。与此同时,他和同为艺术工作者的爱人一起创办的“半没”工作室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如今,工作室也从最初的十几平方米,拓展到初具规模的140平方米左右。“半没”源自英文“BARM”,意味泡沫。唐奕伟创立的初衷是想要将手工艺术和潮流元素结合起来,通过自主设计手工制作的复古皮革类产品和潮流产品周边,让更多人感受到创造艺术的可能性。皮革手工制品的制作流程相对繁琐,以手工包为例,首先要产品定位、设计、制版、选择材料、下料,然后拼接、反复改版、制作包带,以及做包内衬和内部功能配件,还要削薄皮边、粘合、打斩眼、缝合、安装五金扣件,最后打磨皮边、上logo,才算是完成。一个手工包的制作周期很长,如果是定制产品,那时间还得再延长。因此,唐奕伟没有想过大规模生产,而是强调精益求精,所以在制作过程中,他对设计、工序、技术要求极高。在成都,做手工皮革的人不少,但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唐奕伟算是其中一个。这几年,唐奕伟的睡眠时间很少,大多数时间都将心思放在了产品研发设计和渠道营销上。他一直秉持着在延续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加入更新的设计理念,这样材料、工艺、品质才有把控。今年除了继续专注做皮革制品以外,唐奕伟还会将帆布拼皮的制作纳入到计划中,以及与各品牌合作推出联名系列。他形容“半没”就像是自己的灵魂和血肉,如精酿之花,半醒半没。而专注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不仅很敢也很酷。
但東 / weimintaoyi(微信)
但东说,当初自己读大学时是误打误撞进入了陶艺专业。学校旁边有个古村,村民新建房屋时会挖出许多唐代和宋代的老瓷片,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自己从那里开始搜集瓷片,慢慢才对陶瓷产生了兴趣。毕业之后,但东一直从事陶艺创作,2017年将工作室从佛山搬回了成都,如今工作室位于成都南边的郊区。但东有一颗慕古之心,平常有收集古董的习惯,同时也喜欢收藏古陶瓷,而古陶瓷也是他主要的创作灵感来源。但东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是吉州黑盏,它从安徽池州的一个工地被挖出来后卖到了一位北京藏家那里,再转到他手里。一上手,但东就被幽暗深邃的黒釉吸引,同时也成为了他作品《玄玄》系列的缘起。一直以来,但东把陶瓷看作是富有独立思考性的艺术作品,作为以日用器皿为主要创作方向的陶艺人,他喜欢不断尝试新东西,比如选用不同的泥土、釉料、窑炉以及烧成方式,但在2019年以前,主要精力还是花在柴窑的烧成实验上面。柴烧的价值在哪里?在但东看来,它不单单只是提供一个器用功能,更是对生命,对美的一种思考。现在的柴烧,是以木柴作为燃料,在烧成过程中,使泥坯充分接触到木柴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和灰烬。控制氧气的摄入量,使窑炉内形成氧化交替控制,在高温阶段泥坯和木灰中的金属氧化物在不同的烧制环境下形成自然多变的釉面效果。当然,每种窑有自己的特点,这就需要但东根据不同的特点,结合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窑来完成自己的作品。柴烧作品不仅是日本侘寂美学的体现,更是一种对不完美的、残缺的接纳与赏析。而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大众对陶瓷独有的审美。2019年,但东果断地拆掉了自己修建的第四座窑后,开始使用电窑烧制陶瓷,有了如今《玄玄》系列的诞生。成都不像景德镇属于陶瓷产区,没有产区特有的便利条件,想做陶的话,但东就得掌握做陶的所有环节。得学着自己去处理泥料、釉料、实验烧成,但每个环节都能给他带来无限的想象和创造,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东认为烧成的每件器物,可以称得上是个人的一个投影。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关注点是什么以及你的情趣、思维,最后都会体现在做出来的陶瓷上面。于是,当他在做生活类的器皿时,尽量让它更符合个人的生活习惯,好用的同时兼具好看,它背后不仅有故事,也有温度。但东没什么“野心”,懂得知足常乐。在成都有一个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一个完整而温暖的家以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布置工作室,他的幸福感就已经满溢。而有了小孩后,但东的陶瓷有了一些变化,多了一些釉下彩绘,让陶瓷变得更具生机,如他的未来,同样让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