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琪
“正月茶花开哟,姐妹双双落茶园……”嘹亮高亢的壮乡民歌,在南宁的南晓镇传唱了六百年。有人说,识南晓,需要听,因为山歌是乡音,缭绕在村民的唇齿间;但进南晓,还要看,因为舞蹈是乡景,举手投足勾勒南晓的山村水景。
而钱鞭舞,则是一支南晓人唱出来的舞蹈。人们挥舞着钱鞭,让山歌漫绕,让山谷跃动,让古老的舞姿在后人的身上重叠。
看去,钱鞭“舞”的是南晓
这次的南晓之旅,带我们走访的,是南晓钱鞭舞的非遗传承人张儒伶老师。初见张儒伶时,他手执着两根钱鞭,肩上搭着一台相机,在街边向我们招手示意。
刚坐到车上,张儒伶便告诉我们,南晓可是个人人能歌善舞的宝地。在这里,文艺气息似乎渗入了每个人的血液,在路上碰到的某个人,也许听到山歌就能对上几句,又或音乐响起就能跳上几段。
南晓钱鞭舞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而关于钱鞭舞的起源,张儒伶给我们讲了一个当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相传,在南晓镇台马村陆坡,曾有一个叫阿牛的小伙子。阿牛从小就聪明机灵,但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没法把阿牛送去上学,阿牛只好每天跟着村里有文化的老人读书认字。不过好在聪明的阿牛学得非常快,很快就把老人们给他讲的知识都记了下来。
每天,阿牛都要去山上放牛,因为以前的牧童都会人手一根鞭子,而且阿牛非常喜欢唱歌,所以他常常会一边挥舞着鞭子,一边把学到的东西哼唱出来。后来,村里都知道阿牛能歌善舞,便开始邀请他在节日和婚庆的时候以歌舞助兴。最初阿牛是用鞭子打着节拍唱歌,后来为了表演的美观,阿牛便换成了竹竿,并在首尾穿孔串入钱币,声音更为清脆悦耳,而这便是钱鞭舞最初所用的道具。
张儒伶告诉我们,“我现在手上拿的钱鞭是现代版本,许多装饰和用料都和传统有所区别,比如你看,最原始的钱鞭虽然也是竹竿制成,但长度稍短些。现代版是首尾共凿四孔,嵌12枚钱币,绑上彩缎。而原版则是首尾共凿两孔,嵌入的钱币数量更多,绑上的是红缎。此外,原版的涂料都是用南晓当地的红石和桑果汁液染色,颜色更为自然。”
钱鞭舞,有了钱鞭,还得有舞。张儒伶说,钱鞭舞最初是为了庆祝节日,表达民众喜悦之情,所以舞蹈的编排都是围绕着和谐美好出发,舞步乐曲欢喜活泼。
一支完整的钱鞭舞时长一般在20~30分钟,采用唱跳结合的方式进行。钱鞭舞所唱的均是当地老百姓自己的壮语歌,内容主题来自一年四季,因不同季节的植被、动物和景色各有不同,所以唱词也会有所变化,如一月唱茶花,二月吟梅花。而挑选的景物也蕴涵着人们的美好寓意,像那歌词里的茶花籽,唱的就是个团团圆圆。
打击舞、脚步舞、圆舞是钱鞭舞动作的三大特色。钱鞭舞通常需要男女搭配来跳,而打击舞则是双方各拿着钱鞭碰打对方身体,以此来表现爱情男女打情骂俏的欢乐场面;脚步舞是利用钱鞭击打脚部,和着音乐,“锵锵”作响的钱鞭随着节拍敲打着脚尖脚背,甚是可爱喜人;而圆舞则指的是用手旋转钱鞭的技巧性动作,恰好是“彩缎挥舞疏残影,钱币锵锵音转流”。
张儒伶说:“在盛大节日,最多会有50多对男女齐舞上场,而平时的小聚一般是5~6对,但不能少于4对。”另外,舞蹈的风格也是有古今差异的,且不同的文艺队伍所表演的钱鞭舞特点也不同。“有些舞步是偏向于传统一派的,技巧难度更高,而有些则是偏向现代,融入了一些现代的舞蹈元素。”
钱鞭舞作为南晓独特的民俗舞蹈艺术,是南晓人珍视的一块瑰宝。其含藏着南晓百年的历史,映照着南晓的方方面面,每一句歌词,每一个动作,唱的都是南晓,舞的也是南晓。
留下,恪守着的是初心
张儒伶生在南晓,长在南晓,舞在南晓,情更留南晓。
“毕业后,心一直牵挂着家,还是选择回来。”张儒伶先是在南宁一家文物单位工作,后来才来到镇政府从事文化宣传。直至退休,他依然放不下这份热爱,继续深耕在南晓的文艺沃土上。
张儒伶说:“我实在太爱文艺了,太爱南晓了。没有了文艺,我全身不自在,离开了南晓,我浑身不舒坦。”在人人皆能歌善舞的南晓,张儒伶也和所有人一样,一直保持着对文艺不变的初心。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张儒伶就和群众打成了一片,与大家一起欢歌跳舞,把群众作为自己的“父母官”。提到钱鞭舞,张儒伶总是很激动,“这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随着我的文艺朋友越来越多,我开始组建村里的文艺队,把喜欢跳钱鞭舞的村民都聚在一起,每天下班之后就在后操场上练舞。”如今,張儒伶已有70多支文艺队,共有800多人,遍布南晓各个村落,男女老少。
文艺队的宁英虽不是生在南晓,但也“舞”成了南晓人,成为钱鞭舞的重要领头人。宁英告诉我们:“我是个地道湘妹子,但后来当了兵,便来到了广西,南晓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很爱唱歌跳舞,恰好这里的人也和我兴趣一样,所以我的‘舞’友实在是多得数不过来,张老师,还有住我隔壁的小李,都是热爱钱鞭舞的。”
张儒伶从召集组建文艺队,再到撰写材料申报非遗,他唯一希望的,就是南晓钱鞭舞能够保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这么多年来,我带着队友们去过大大小小的城市比赛表演,也获得了很多奖,但我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南晓丰富多彩的文化,南晓不仅有钱鞭舞,还有其他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我都尽力想要保存下来。”
离去,是想再往前走走
在南晓,虽然很多人都背井离乡,外出工作学习,但离去的身影,不是离开,而是想再往前走走,让南晓文化走得更远。
身边很多人都离开了,但留在南晓的张儒伶和他的老友陆有宁依旧恪守着初心。陆有宁是南晓钱鞭舞传统舞派的代表人,对传统舞步、壮语歌掌握得非常全面。
陆有宁和我们说,“附近的台马小学、南晓镇中心小学都有我和张老师的教学点,我们每学期都会培训三期左右,如果有机会,还能带孩子出去表演。”张儒伶告诉我们,“孩子们小学三年级左右就可以学了,但随着课业和升学的压力,很多孩子选择了放弃钱鞭舞,我觉得这挺遗憾的。”
最初,钱鞭舞让南晓人聚在了一起,或许是因为学业、工作,又或许是因为种种,大家难以再聚共舞,但在张儒伶看来,“离”不是“别”,而南晓文化也需要走出去,这离不开每一个南晓人的努力。
采访的最后,是在南晓钱鞭舞的发源地台马村陆坡,我们一行人坐在树荫下,看着张儒伶和陆有宁再次拿起钱鞭对舞敲打,纵岁月在他们身上淌过,但眼前似乎又浮现出两个朝气蓬勃的小伙,他们不是阿牛,但也爱唱歌跳舞,钱鞭一舞,跃响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