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红 贾丹
太行山横亘晋冀豫三省边界,高山连绵,地势险要,西有吕梁山,北有五台山,南临黄河,东接冀鲁平原,是华北的战略要地之一。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部署八路军3个主力师挥师挺进华北抗日前线,领导广大军民众志成城、浴血奋战,取得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其中,朱德、彭德怀、左权、邓小平、刘伯承、聂荣臻、贺龙、罗荣桓、李达等将领,在伫马太行浴血抗战的峥嵘岁月里,仅在粥饭之事上,就个个做到严以律己、严禁搞特殊而心系群众,体现了我们党在烽火连天的艰苦环境中恪守清正廉洁、从严治党治军的坚定决心,展现出我们党纪律严明、廉洁自律、克勤克俭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朱德:“根据地这么困难,大家都在吃野菜,啃窝头,你怎么能为我一人把山药蛋切成条子炒菜呢!我们多为前线、多为百姓想想吧。”
自1937年出师华北抗日到1940年春回延安,朱德在华北抗日前线指挥八路军3个主力师转战近3年。每到一处,他不仅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屡屡取胜,而且总是想方设法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即便是在条件极其困难的境况下,他在飲食等生活小事上也时时处处表现出清廉爱民的共产党人本色。
1938年春,由于日军“扫荡”围攻,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非常艰苦。一天,警卫班战士小李送信回来,见老乡正在采集榆钱树叶用来充饥,便也跟着采了满满一碗榆钱。回到司令部,他往榆钱里放了点盐、醋拌了拌,满心欢喜地端给朱德吃。
朱德看着这碗榆钱饭,对小李说:“老乡们的生活非常困难,拿榆钱当饭吃,我们吃了,老乡们吃啥?我们八路军是工农子弟兵,要爱护老百姓。要时刻想到老百姓的利益,哪怕是一碗榆钱,也要首先想到老乡……”随后,朱德让小李把这碗榆钱饭,送给了烈属弓奶奶。弓奶奶接过这碗总司令送给她的榆钱饭,激动地抓住警卫员的手,声音颤抖地说:“八路军就是好啊,想的全是咱老百姓!”
1939年7月中旬,朱德率八路军总部进驻山西省武乡县砖壁村。总部机关主要军事部门驻在村中玉皇庙。朱德住在距玉皇庙很近的新楼院。新楼院是一座四合院,大门南开,院门口有一盘石碾,村民们常常在这里碾谷子。
一天,朱德从玉皇庙出来往住处走。走到院门口时,看见一位老人正在推着碾吃力地碾谷子。朱德健步走到石碾旁,轻声说:“老乡,咱们一块儿碾。”说着便帮忙推起石碾来。
老人见是朱德,不知如何是好,连连说:“你歇歇,你歇歇吧,俺自个碾,俺自个碾。”
朱德微笑着说:“人多力量大嘛!”仍继续使劲推着石碾一圈一圈地转来转去,一边推还一边了解老人的情况。
原来,这位老人叫杨五满,年近60岁,是附近堙里村人。早先他给地主当长工,后来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又无依无靠,便来到砖壁看庙,并取名善有。平时,村里人常接济他一点粮食。他也很尽责,总是把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会儿,朱总司令亲自帮他碾谷,而且是肩并肩地推着石碾,一直把谷子碾完。他心里着实高兴和激动。每当村里人和他聊起这件事时,他都会朴实地说一句:“朱总司令真好!”
过了几个月,杨五满从乡亲们那里得知,就在那段时间,朱总司令指挥八路军和根据地人民,像碾谷子一样,粉碎了日军5万重兵对太行根据地的第二次“九路围攻”。
还有一次,朱德去看望住在村里的一位外国友人。谈完话走出房间后,看见60多岁的房东老大娘在院里推磨。老大娘的丈夫已经去世,家中只有她和一个生病卧床的女儿。朱德连忙走上前去帮她一起磨完了粮食。
这位老人想给朱总司令扫扫衣服,急忙回屋里取笤帚,可是等她出来一看,朱德已经远去。
朱德率八路军总部驻扎在武乡县王家峪期间,有一次,他从黄崖洞兵工厂视察回来,看到饭桌上摆着一盘刚刚炒好的山药蛋(土豆)丝,脸上露出不悦神色。他把炊事员叫来:“根据地这么困难,大家都在吃野菜,啃窝头,你怎么能为我一人把山药蛋切成条子炒菜呢!我们多为前线、多为百姓想想吧。”说罢,朱德只留下窝头,让勤务员把这盘菜送给了伤病员。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供应面临极大困难,广大军民陷入没粮吃、没衣穿的困境。在这个严峻的历史关头,党中央、毛泽东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太行根据地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毛泽东的号召,在朱总司令的带领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一天,朱德带领干部战士来到蛟龙坡开荒。在田间地头,大家摆成“一”字形,每人一行争先恐后地刨起来。在朱德身边的新战士小张,觉得总司令年纪大了,同战士们一样干农活,生怕他身体吃不消,便偷偷将镢头伸进朱德的地里,想替他刨几下。没想到的是,刚刨第二下,就被朱德发现了,朱德说:“你这小鬼,怎么能侵犯我的地盘呀?咱们都一样,各刨各的嘛!”说着又举起镢头不甘示弱地使劲刨起地来。小张无计可施,只好乖乖地返回自己那一块地继续翻耕刨作。
中午时分,炊事员担着砂罐前来送饭。担子一头挑的是开水,另一头是谷糠和榴儿果炒的炒面。
炊事员担心总司令吃炒面不好消化,便特意给他做了一碗小米饭。
然而,朱德说什么也不肯吃,他认真地说:“咱们都一样嘛!要吃啥,都吃啥。”说罢,他把小米饭倒进装炒面的砂罐里,用筷子一搅,对大家说:“来,今天咱们一起吃这‘炖鱼钻沙’,将来解放了,再一起喝胜利酒!”
于是,朱德和指战员们一样,吃一口炒面,喝一口开水,吃得那样香甜。
在朱德眼里,“吃喝”看似小事,实则事大,它关乎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他认为一切从百姓的利益出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更应成为制定纪律的出发点,成为检验是否真正遵守纪律的“试金石”。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才有“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的党群干群关系,才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革命事业的成功。
彭德怀:“大家每天吃野菜,嚼树皮,喝高粱黑豆粥,哪一个胃口好?我怎么能搞特殊!”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作为八路军副总司令,一直带领八路军前方总部奋战在太行抗日根据地,指挥了许多战役战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937年9月23日,八路军总部进驻五台县南茹村。北方天气早寒,彭德怀刚到太行山就患了严重的肠胃炎,他常常疼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本来,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军中将领,为健康着想,完全可以吃小灶,略微改善一下伙食,但他还是坚持同战士们一样喝野菜汤,过着同样的艰苦生活,在南茹工作战斗了40余天。
眼见天气一天天冷起来,彭德怀的胃病又犯了,但他一直忍着疼痛指挥部队。
朱德知道这一情况后,直接找来管理生活的一位同志,让他告诉炊事员,把彭德怀的饭菜多煮一阵,把食盐炒一下,不要往饭里直接放生盐。
彭德怀一见专门给他做了病号饭,就生气地说:“这还行?总司令那么大年纪了还吃大锅饭,我怎么能搞特殊?”
管生活的同志向他作了解释后,彭德怀说:“盐可以热炒一下,但饭还是同战士们一道吃!”
有一次,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看到他肠胃炎发作起来备受折磨、疼痛难忍的样子,就心疼地在他的野菜汤里偷偷加了一把玉米面。
没想到的是,这一小小“花招”竟然被彭德怀发现了,他毫不留情地申斥了浦安修一顿,说:“你搞什么名堂?干革命是万万搞不得一点点特殊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彭德怀是一个怎样的人,永远不会忘记我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使命!”
1939年6月,彭德怀去会晤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路经陈赓所部驻地。
陈赓准备请彭德怀吃饭。当时,敌人对我抗日根据地的封锁、“扫荡”还不十分严重,吃的不算太困难。
虽然陈赓深知彭德怀的为人,但还是事先向其随行人员打听了一番。随行人员把彭德怀一次从洛阳去延安,路过中条山时,某某同志招待他吃饭挨批评的事告诉了陈赓。陈赓说:“我没有准备别的,只想让彭总尝尝这里有名的鱖鱼。”
第二天中午招待时,陈赓先上了一大盘清蒸鳜鱼,第二道菜是清炖鸡肉。
彭德怀话中有话地对他说:“你不是请我吃鱼吗?”
陈赓意识到这是彭德怀对他的批评“信号”,他想第三道菜鳜鱼丸子是上还是不上呢?想来想去,最后还是上了鳜鱼丸子。
果然不出所料,只见彭德怀绷着脸,严肃地说:“现在是减租减息,不是打土豪。”说完,放下碗筷退了席。
事后,陈赓说:“彭总今天的批评,对我是够客气的了。”
1939年6月的一天,潞城县北村来了一小队国民党官兵。为首者腰别小手枪,耀武扬威地向八路军总部走来。警卫员问:“站住,干啥的?”来人说:“中央军的联络参谋,要见你们的军长!”警卫员又问:“我们这里没有军长,只有八路军总司令,你有证件吗?”来人拿出证件递上,口气缓和下来:“那我可不可以见见你们的总司令?”警卫去请示。
不一会儿,彭德怀出来,把来人请进办公室,并吩咐管理科科长林海云准备午饭。
林海云到伙房同炊事班班长张德彪说:“今天来了个中央军联络参谋,菜要做得好一点。”
张德彪心想,彭德怀平时吃饭跟大家一样,今天有客人,正好多做点饭菜,让彭德怀好好吃一顿,改善改善。他一边想一边做,不一会儿十几个菜就做好了。
中午,彭德怀同来客笑着向伙房走来,他一见满桌子菜顿时脸色沉了下来。稍一思索,又满脸微笑地招待客人就餐。
一送走客人,彭德怀就把林海云找去:“谁叫做的这顿饭?我们是无产阶级,他们是资产阶级,我们要按无产阶级的标准给他们吃,让他们体验一下我们的生活。以后来客,做上4个菜,有素有肉就行。要是自己的同志来了,一碗平常菜,再增加一个客菜就可以啦。”
张德彪听说林海云受了批评,赶紧找到彭德怀说:“这顿饭是我做的,做的好了点,这是我的错,是我的不对,请批评我吧。”
彭德怀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怪我没事先交代清楚。”
从此,凡是八路军总部来了客人,一律都以简单的“四菜一汤”招待。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武乡县、黎城县和辽县(今左权县)大山深处四面环围着悬崖绝壁的奇险山谷——黄崖洞中,秘密建着八路军兵工厂。
1939年冬,彭德怀来到黄崖洞兵工厂了解生产情况。近中午时分,兵工厂负责人程明升把伙食委员叫来低声吩咐:“你去和食堂的同志说一下,中午留总司令吃顿饭,首长胃口不好,给他另做一碗白面条,炒些菜。”
开饭时,炊事员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白面条和一盘炒豆腐。彭德怀一看,皱起眉头问:“兵工厂的工人同志们和我吃的一样吗?”
程明升吞吞吐吐地回答:“嗯,差……差不多……”
彭德怀看了一眼程明升,心生疑惑,一言不发地倒背着双手来到食堂,见工人们几个围坐一圈吃的是高粱、玉米和黑豆糁糊糊,合就着一小盘凉拌萝卜丝。他返回厂部,指着放在桌上那碗面条问:“这是谁让做的?”
程明升见势头不对,只好红着脸解释说:“是……是我知道首长胃口不好,怕首长犯病,就让做了点面条……”
“乱弹琴!”彭德怀生气地说:“我的胃口不好,你们就做一碗面条;工人们的胃口不好,你们都知道不?现在,敌人对我们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军民生活都很困难。大家每天吃野菜,嚼树皮,喝高粱黑豆粥,哪一个胃口好?我怎么能搞特殊!”说着,他端起碗,头也不回地向食堂走去。
程明升等紧跟着彭德怀走进食堂。只见他把面条往大锅里一倒,又来回搅了几下,然后舀起一碗黑溜溜的糊糊,走到工人中间,围坐在一起,共同就着萝卜丝,一边交谈一边大口吃起来,吃得那样香甜……
1940年11月4日,八路军总部决定向一二九师师部所在地辽县(今左权县)桐峪镇转移。8日,驻扎在清漳河畔的武军寺村。1941年7月1日总部移驻麻田镇。为粉碎敌人经济封锁,八路军官兵一致,在大山里开荒种地,实行生产自救。
到了秋天,八路军战士们收获的山药蛋、萝卜堆积如山。部队除了自己吃用并在野外挖坑做足储备外,又分给村里的老百姓好多。就这样,仍然剩余很多山药蛋和萝卜堆放在部队驻地。
对这些余下的收成如何处理?大家纷纷献言献策。
彭德怀知道后,建议说:“我看这样吧,我们的群众和战士们生活都艰苦,现在剩留了这么多山药蛋和萝卜,可以烧点酒,给大家改善一下伙食嘛。”
大家听后一致赞成。
村后面的半山腰上有一股清泉,当地人有传统的烧酒手艺,彭德怀的房东王二租就是村里有名的“酒把式”。当彭德怀找他谈及烧酒的事时,王二租高兴地说:“好啊,给咱八路军烧酒,俺干,一分工钱也不要!”
彭德怀笑了笑说:“那不行,你们给我们烧酒,我们给你们分一半酒作为报酬,这是八路军的纪律。我们不是地主老财,不能剥削你们。你不要酒,就得要钱;不要钱,就得要酒。要是什么也不要,那我们就不烧酒了。”最后,王二租只好答应下来。
王二租约了几个老乡,把村里的酒坊拾掇拾掇,就捋起袖子,甩开膀子热火朝天地开工了。
到出酒的时候,彭德怀带着警卫员前来看望。王二租给彭德怀详细介绍了烧酒的整个流程后,在出酒口接了一勺热气腾腾的酒让彭德怀品尝。
彭德怀只是用鼻子闻了闻,兴奋地说:“嗨,真是好酒!”说完就把酒倒回酒缸里。王二租急了,热心地“开导”说:“哎呀,彭总啊,到了酒坊里喝酒,那是‘公喝’,就跟进了瓜田吃瓜一样。只要你能喝,你就喝,喝醉了也不要钱的。这是酒坊里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彭德怀听后打趣道:“这个规矩好,对穷人们有利。他们没钱买不起酒,来这里准能喝个痛快。”
彭德怀这番爽朗诙谐的话音刚落,大家都忍不住笑起来,笑声中满透着对彭德怀更深的崇敬——他心里时刻装着咱穷苦百姓!
彭德怀接着说:“你们烧酒有规矩,我们八路军也有规矩,我们这个规矩叫‘官兵一致’。既然大家都还没有喝酒,我是不能先喝的,等你们把酒烧多了,够大家喝一顿的时候,我是一定要喝的。”
几天后,酒坊烧出的酒已经很多了。八路军总部按照原来的协议,留一半给王二租他们,然后通知各部队把酒担回去,痛痛快快地举行了一次大会餐。彭德怀与大家一道开怀畅饮,浓郁的酒香飘扬在太行山上……
1943年秋,彭德怀、刘伯承等首长在太行二分区同蒲支队的护送下,途经敌伪封锁线回延安。在榆次逯村西北的一间小庙宿营时,刘伯承向同蒲支队副支队长王立岗询问敌占区人民的生活,有些问题王立岗不了解,回答不上来,彭德怀便因势利导说道:“作为人民军队的干部,应该多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不关心人民生活,就不是人民军队。”
午饭时,支队同志拿出准备好的两个罐头、两瓶葡萄酒和一些熟肉、月饼。才刚刚摆好,彭德怀就双眉紧锁地问王立岗:“这些东西哪里来的?”同蒲支队政委周其德赶紧解释说:“是我们事先准备好的。”彭德怀问:“你们今年护送了多少干部?”王立岗回答说:“有500多人。”彭德怀又问:“你们是否都要招待一下?”看到对方很紧张,于是又和蔼地谈起抗战的艰苦、人民的负担,尤其是敌占区人民的痛苦,以及革命的长期性、艰苦性。他问王立岗:“你有20来岁吧?”王立岗回答:“22岁。”彭德怀又问:“你是学生出身吧?”王立岗说:“初中上了两年。”
彭德怀接着说:“青年人接受新生事物快,马列主义就是青年人介绍过来的。”彭德怀回头指了指刘伯承说:“干革命要像这位一样,艰苦奋斗,自始至终。”刘伯承这时插话问:“你是不是县委委员?”王立岗回答:“是。”彭德怀说:“这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优越性。只要锻炼,是会为我党、为人民做出更多贡献的……”饭后,彭德怀叫秘书如数付了钱。彭德怀等首长的教诲和鼓励,使王立岗等深受教育,终生难忘。
彭德怀一生对劳动人民倾注着真挚感情,总是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频繁转战中,每到一村一镇,他总是抓紧时间了解驻地群众生活,对最贫困者给予帮助。抗战中在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就连最艰苦时捋树叶、挖野菜,也规定部队不得在村庄附近与民争采。他亲率干部攀岩越岭到远处山中寻找,把近处、平坦处的野菜、树叶留给群众。他曾谈及自己对“为人民服务”的体会:“庙里的泥菩萨和屋里的扫帚都是工具。我们革命干部在人民群众中,时时刻刻要像扫帚一样的供人民使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让群众感到我们是人民生活中最实际、最有用的。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抬高我们、赞颂我们、害怕我们……有人想当菩萨不愿做扫帚,这是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所以我希望我们所有的革命干部,都要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要做一把对人民有用的扫帚。”
邓小平:“八路军不能白吃老百姓的东西,否则和日本鬼子有什么区别?”
1937年9月初,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随八路军总部出发东进,9月23日抵达山西五台县,进入抗击日军的最前线,并于1938年1月18日转战到辽县(今左权县)。1942年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6日,北方局与太行分局合并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工作,担负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有人问及邓小平在太行的情况,他深情地说:“我在太行并没有干什么,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吃苦’。”
1937年11月,邓小平同杨勇率领八路军一个补充团来到山西省襄垣县,团部驻在县城南关的樊家大院。这家大院里有一户人家是“外来户”,户主名叫米通全,60 多岁的他因终年积劳成疾,加之又无钱医治和缺乏营养,吃饭得人端,走路靠人搀。为不拖累家人,自己也少遭点罪,他多次试图寻短见,都被人发现得救。为养家糊口,他的儿子米义精每天起早贪黑去上工,全靠儿媳妇侍奉老人。
邓小平听说米通全的遭遇后,抽空来到米家,像老熟人一样,盘腿坐在老汉炕上,耐心开导和鼓励老人要振作精神活下去。邓小平说:“眼下,日寇侵犯中国,灾难更加深重,这就需要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积极抗战,赶走侵略者。我们八路军就是幫助像您这样的穷苦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老大爷,要顽强地活下去呀!”
第二天早晨,邓小平让警卫员给老人送去热气腾腾的蒸馍和菜,一连3天都是这样。老人实在过意不去,第三天硬是让警卫员把饭菜端了回去。
这天晚上,邓小平又来看望老人。米通全说:“你们同志连俺的一口水都不喝,说是群众纪律,可我怎么能天天吃你们的饭呢?你们有你们的纪律,俺家也有自己的家规呀!”邓小平忙说:“大爷,您身体不好,这是特殊情况,可以例外嘛。再说,我们吃的穿的还不是人民群众给的?这也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果您加强点营养,恢复了健康,说不定还能为抗战出把力呢!”听了这话老人激动地说:“首长,你们想的做的,真比对你们自己家的亲人还周到啊!”邓小平说:“大爷,您就是我们的亲人。”
1942年2月的一天,邓小平到基层了解有关生产自救和减租减息的情况。下属部队独立营的指战员听到消息后忙开了,他们想筹集点好吃的东西,来招待首长。
由于日军“掃荡”,加之旱灾,根据地军民生活极度困难,好不容易找了一点面,营里给邓小平做了碗面条。
当司务长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端给邓小平时,邓小平立即皱起眉头,拍了拍司务长的肩膀说:“小鬼,你让我搞特殊哟,要不得,要不得!”结果硬是让把这碗面送给了一位重伤员。
1943年,邓小平与刘伯承率领第一二九师来到武乡县王家峪村时,适逢部队粮食紧缺,战士们只好饿着肚子打仗。
有一天,邓小平路过一位老乡家,恰好那位老乡家正在吃面,老乡看见门口的邓小平,热情地拉他进屋一起吃面。
盛情难却,邓小平只好在老乡家吃了一碗糊糊面。临走时,他郑重其事地交给老乡一张粮票,作为这顿饭的饭钱。
老乡不肯要,邓小平就告诉他:“八路军不能白吃老百姓的东西,否则和日本鬼子有什么区别?”
听了这话,老乡只好收下粮票,但却一直当作宝贝收藏着,就连日子最困难、全家吃不上饭饿肚子时,也没舍得花掉它。
1940年6月,第一二九师从山西辽县(今左权县)进驻河北涉县常乐村,当时财政经济及军需民用都非常困难。
为减轻人民负担,邓小平和刘伯承决定让部队利用战斗间隙开荒生产。师直属队首先行动,利用常乐村的闲散地方修地种菜。邓小平工作虽忙,每天仍要挤些时间,同大家一起劳动。他们把一块块石头搬走,又从别处挑来一担担活土,修成大小30多块约3亩菜地,然后种上新引进的优种大白菜,进行间苗、浇水和锄草。
11月,眼看大白菜就要收获了,师部却决定要移驻涉县赤岸村。那些即将收获的大白菜怎么办?有的人主张带走。
而邓小平却果断地决定,让事务科科长找到常乐村村长刘伟江,把师部种的3亩大白菜,全部无偿留给百姓。
当年冬天,常乐村百姓共收获大白菜1万余斤,家家户户吃着这些鲜嫩大白菜,心里甭提多暖了,个个高兴地奔走相告:“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啊!”至今,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自古兵匪是一家,不是抢来就是抓,如今八路军到咱村,一不抢、二不抓,一针一线也不拿,还把白菜送咱家,刘邓部队人人夸!”
在太行山上,邓小平不仅带头开荒种地,还动员干部家属们也来一起种地。一天凌晨,邓小平一家所住房东张大娘,听见厕所里有响动,她穿衣起床一看,见邓小平的夫人卓琳正在掏大粪准备往地里送。张大娘劝卓琳天亮后再干,可是卓琳只是笑笑不吱声,生怕说话吵醒别人。随后,卓琳担起大粪,朝田地走去。原来,邓小平和刘伯承带领司令部的干部家属,在村西边楸树林旁开出一片荒地,打上畦埂,挑水浇灌,种成了碧绿如茵的菜园。这天,干部家属们都约好清晨往地里送肥。
菜园里长满了品种多样的蔬菜:辣椒、小葱、菠菜、韭菜、茄子、丝瓜和黄瓜等。他还让后勤部门的同志从外地引进西红柿(当地群众称之为洋柿子),并亲自动手栽种、剪枝打杈,试种成功后又帮助村里群众种出一片片红绿相映的西红柿园。
河北涉县地处华北抗战前哨,为华北抗战的战略要地。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一二九师司令部于1940年12月底迁驻赤岸村,到1945年12月共5年时间里,刘、邓运筹涉县赤岸村,浴血千里太行山。
邓小平在赤岸村居住期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可是他从不搞特殊。他经常与司令部、区党委机关的干部同吃一锅饭。每天吃的是红高粱和黑豆加野菜树叶合蒸的菜窝头,又黑又硬,同志们风趣地叫吃“砖头”。
有一次,邓小平生病了,炊事员为使他尽早康复,提出要给他另外做一碗面条汤增加营养。可是,他婉言谢绝了,并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八路军干部,要像普通战士一样,不能搞特殊化。
邓小平在太行根据地一直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每天按定量供应吃饭,坚决不答应警卫战士为他增加营养的请求。有一次,司务长给邓小平儿子的奶妈发奶孩米,秤高了一些,司务长就把秤绳向后挪了一点,没想到这一细微动作正巧被邓小平看到了。邓小平走过去仔细看了一下秤星,是15斤半,就毫不客气地说:“这是公家的小米,不要因为她是我孩子的奶妈,就可以多领一点。八路军要求官兵一致,谁也不能搞特殊化!”又把小米掬回半斤,在场干部群众无不为之敬佩。
司令部驻地山上有很多榆树,1941年春天,由于粮食不够吃,赤岸村群众都捋榆钱勉强充饥。当时,卓琳就住在山下村民家里,正怀着孩子,警卫员怕卓琳营养不足,也从山上捋了榆钱给她补充伙食。邓小平知道后,严肃地说:“赶快还给老乡,咱们困难,老百姓比咱更困难。越是困难,越要想着老百姓,不然的话,咱还叫啥子弟兵呢?”
邓小平总是这样自觉坚持“官兵一致、与群众一道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点点滴滴中彰显出他正心明道、怀德自重、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高尚品格。
左权:“你们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很累,是该多吃些肉,养好身体,好多造枪炮子弹,多消灭日本鬼子,不也等于爱护我吗?”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左权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方总部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2年5月25日在辽县(今左权县)指挥部队掩护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的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堪称血铸太行的民族英雄。太行人民永远铭记着他廉洁自律、情系群众的崇高风范。
1940年4月,为保卫八路军总部建于黄崖洞的兵工厂,特务团一营奉总部命令进驻黄崖洞。左权经常到黄崖洞检查和指导工作,并教导指战员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山石、烧石灰,修碉堡、挖战壕,进行地形改造和工事构筑。
在兵工厂,左权不仅工作起来不知疲倦,而且在生活上也十分俭朴,从不搞特殊。
一天,左权去黄崖洞兵工厂检查工作。工人们见他因劳累过度身体日渐消瘦,便让炊事员把喂养的鸡杀掉一只给他补充营养。左权看到后问:“你们从哪里搞来的鸡?”一位老工人回答:“参谋长去年来时不是号召我们养鸡、喂猪、养羊吗?这雞就是我们自己喂养的。”左权又问:“我是讲过这回事,可是为什么要送给我吃?”老工人说:“喂鸡改善生活,可不能光我们改善、你不改善啊!你也得尝尝我们喂的鸡的味道如何!”左权说:“你们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很累,是该多吃些肉,养好身体,就能多造枪炮子弹,多消灭日本鬼子,不也等于爱护我吗?”说着,他转身把盛鸡肉的罐子交给警卫员,吩咐说:“送给伤病员同志们吃!”
待警卫员走后,左权盛了一碗同工人们一样的饭,和大家有说有笑地吃起来。
1940 年秋,左权来到太行山腹地武安梁沟村视察。这里山高林密,八路军军工部所属一个兵工厂就设在这里。当时左权正患牙痛,他在厂长陈志坚陪同下,托着腮帮子强忍着牙疼走遍大半个山头。
这天中午吃的是小米焖饭、炒萝卜条,为了照顾左权,陈志坚事先悄悄让伙房多炒了一盘鸡蛋。当鸡蛋与萝卜条同时端上来时,左权只是同大家一样吃了萝卜条。一顿饭吃下来,鸡蛋丝毫未动。足见,率千军万马奔波穿梭于枪林弹雨中的八路军高级将领,的确把不搞特殊化践行到了极致。
一年秋天,田野里的柿子树火红一片,硕果累累,而前方战斗依然打得正紧。清漳河两岸到处是此起彼伏的枪声。天下着雨,八路军队伍在大雨中行进着。因仗打得突然,莜麦收割了,一捆一捆地倒在田里,还来不及运回家里,人们就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部队来到一个小山庄,一个马夫从田里抱了一捆莜麦向左权的马走去。
左权见状,走出队列,踏着稀烂的泥路,跑到那位马夫跟前,拉住他说:“你是八路军呀?还是……”
马夫小心地放下莜麦,低着头,站在原地。雨从头上一直流下来,两个人都沉默了。好一会儿,马夫才胆怯地开了口:“马一天一夜都没有吃草了。”
左权严肃地说:“没有草,你就抱老百姓的莜麦吗?”他回转身来,用手指一下八路军队伍,一字一顿地说道:“我们的人一天还没有吃饭哪!没有吃饭还得打仗,为了谁呀?就是为了老百姓。八路军的战士,为了老百姓把自己的性命都能交出去,但不能随意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这就是革命纪律。马饿死了,也不能拿老百姓的粮食,你这是破坏了八路军的纪律啊!”
马夫羞愧地涨红着脸,向左权敬了个军礼,抱起那捆莜麦向麦地走去。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在武乡县八路军总部,左权的夫人刘志兰生下女儿左太北后,因长期缺乏营养,她的奶水一天比一天少,孩子饿得啼哭不止。
朱德便让管理员炖了一只鸡,送给刘志兰,好让她补补身子。
左权看到朱德送来的鸡,立即想起那些从前线下来的伤病员,觉得他们更需要这只鸡来补充虚弱的身体,加强一下营养,好让他们快些恢复健康,早日返回前线去打日本鬼子,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鸡送给了那些伤病员。
伤病员听说这只鸡是朱总司令专门给刘志兰补身子的,就又将鸡送回来。
左权再次送给伤病员,并讲明了理由:“你们在枪林弹雨中挂了彩,流了血,是有功之臣,吃些鸡肉,喝点鸡汤尽快养好身体,就好早点回前线了。”
“这……”伤病员还要说些什么,左权制止了,意味深长地说:“多杀几个敌人,就是对她们母女的最好照顾啊!”
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左权在纪律面前用行动把“党员”二字诠释得如此清晰。生动体现出他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拒绝搞特殊的优良品德,充分折射出他体恤民情、重视群众利益的爱民思想和风范,展现出八路军将领同太行人民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军民关系。(未完待续)
(责编 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