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知识分子践行爱国之志的宏伟史诗

2022-07-22 23:01夏慧谢泽雨
党史文汇 2022年7期
关键词:西迁西安交大西安

夏慧 谢泽雨

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调整新中国工业建设布局、高等教育布局,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西迁号召,投入大西北建设的时代洪流。1956年7月,交通大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彭康率领首批师生从上海远赴西安,到1959年迁至西安的交通大学主体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历时4年,迁校总人数达1.5万余人。从黄埔江畔到渭水之滨,他们扎根黄土地,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传奇,在重重困难中用青春和智慧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西迁精神。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西迁精神是知识分子深厚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2021年9月29日,中宣部公布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列入其中。

胸怀大局、赤诚为民的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国知识分子赓续不断的传统。西迁精神,首先表现出的就是知识分子把国家需要放在第一位的大局意识,把个人利益置于祖国和人民需要之下的家国情怀。

党中央发出西迁号召后,摆在交大师生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能否以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重,放弃优渥的生活,离开熟悉的环境?毕竟,当时的西安发展水平与繁华的上海差距甚大。交大师生给出这样一份答案:他们喊出“党叫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感人口号。带着朴素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有的离开家庭、告别亲人,有的变卖房产、举家西迁……数千名交大师生激扬“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豪情,义无反顾地登上西行列车后就开始了扎根西北的人生选择。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教授年近60岁,家中还有瘫痪在床的妻子。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想让他留在上海,他却说:“如果从个人生活条件讲,或许留在上海有某种好处,但从国家考虑,应当迁到西安。当初校务委员会开会表决,我是举手赞成了的,大学教师是高层的知识分子,决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西北人民。”将妻子安顿好后他只身一人随校西迁,第一批到达西安。他的表率作用鼓舞了许多师生,一些教师说:“迁校时,许多上海教师对上海有感情,不愿离开上海,但看到解放前夕曾拒绝了美国和台湾而坚持留沪的钟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西安,并首批别妻离子离沪,也没得说了。”

蒋大宗教授在听到党中央的西迁号召后,毫不犹豫决定举家西迁,一干就是几十年。早年,他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毕业后,投笔从戎抗日卫国。抗战胜利后,他成为交通大学的一名助教。从抗战军人转变为教书先生,不变的是一颗爱国之心。在西安交大,他默默深耕在生物医学工程这块新领域,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贡献了大半生心血,直到“双鬓向人无再青”。他用鞠躬尽瘁的一生诠释了自己的报国之志、强国之心。

著名物理教育家殷大钧教授,是带头西迁的组织者之一。一片丹心为祖国的他,从青年时期就积极组织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他被交大派赴美国深造,毕业后回到学校从事物理教学工作。交大受命西遷后,他踊跃带头,说服88岁的老母亲和其他家人支持自己举家西迁的决定,同时还积极动员同事共迁西安。他虽患有严重胃病,但却说:“为了国家的需要和学校的发展,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去,至于个人生活上有不如意之处,完全应该尽量克服。”

时任动力机械系主任程迺晋下定决心西迁后,直接将自己在上海南京路的一套小洋房捐给国家,以断后路,还戏称“留着也没啥用”;还有地道的上海人、25岁的青年教师卢烈英,大学毕业后本想留在上海方便照顾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但当组织上找他谈话,并言明家里如有特殊情况可以照顾时,他坚定地说:“不要组织照顾,我去西安!”

正是一大批如钟兆琳、蒋大宗、殷大钧、程迺晋、卢烈英等这样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的西迁人,用对国家的忠诚与挚爱,铺就了西迁精神爱国为民的底色。

无私奉献、埋头深耕的担当意识

无私奉献是西迁精神的重要品格,集中体现了西迁人的价值追求。西迁人告别繁华迁往偏远,也就注定了要默默无闻付出。他们中许多人早年留学欧美、才学卓著,但在党中央、周恩来总理 “把西北建设好”的嘱托下,义无反顾选择将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都献给了大西北。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西安交大成为西北建设的重要引领者,开创了中国西部科教创新高地,成就了西北教育的辉煌。

史维祥教授从苏联学成归国后,毅然放弃回上海工作的机会,来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他说:“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满怀一腔热血,认为支持西部发展很重要,就一头扎进来了,一扎就是一辈子。”他一辈子都在埋头做事,一点一滴地积累,开拓出我国流体传动与控制研究的新领域。

“弟子盛聚新长安,先生风格赞不完。俯首执教育三千,潜心数传探桂冠。”这是西安交大教授唐桂华为自己的老师陶文铨院士作的一首诗。西迁时陶文铨只有20岁,正在离家乡很近的上海交大学习。他选择随校迁往西安,毕业后留校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执教生涯。从热血青年到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80多岁高龄的他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才。作为“党和国家满意的好老师”,他把一生都奉献在交大的三尺讲台上。

胡奈赛西迁时也是20岁出头,她说:“就是要建设国家,到哪里去,那是个最小的问题。”如今,耄耋之年的她仍然活跃在西安交大校园里,为学校发展提供经验、出谋划策,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不遗余力将自己的力量奉献给她热爱的这所学校、这片土地。

在西迁人中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默默付出,保证了西迁的顺利完成。交大总务长任梦林作为学校后勤事务的大管家,领衔承担了西安新校区建设任务。他所率领的交大工作组与工地2500名建设人员必须在1年时间内完成11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建设。他们不分昼夜地干,过春节也只休息3天。交大工作组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按时顺利完成建校任务。新校区建成后,总务后勤人员又提前几个月开始了搬迁工作。他们一部分人在上海打包、运送,一部分人在西安接货、搬运和安装。尽管当时的西安夏天闷热,又常下雨,但教学科研设备、学生桌椅、教职工的家具和行李一件不落、完整到位。在师生们到来前,新校区后勤工作也全部落实,甚至把上海很多厨师也迁来,只为让师生们有回家的感觉。这些总务后勤人员被称为西迁“压舱人”,他们朴实无华的付出保证了西迁的进度。

不问索取,不羡功名,不求私利,这是奉献的真谛。西迁人正是以这样的追求,实现了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使无私奉献成为西迁精神的主旋律。

弘扬传统、守正笃实的文化品格

西迁精神是对交通大学优良传统的继承,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896年为强学兴国而创办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组定名为交通大学。从南洋公学到交通大学再到西安交通大学,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新中国知识分子又将党的革命传统和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融入其中。

交大校长彭康是西迁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接到西迁通知后,他主动要求去西安并一再向党组织表示,“要在西北扎下根来,愿尽毕生之力办好西安交通大学”。他率先垂范,全面主持西迁工作。面对千头万绪的复杂事务,他不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不仅亲自勘查校址、制定方案,还多方协调具体环节,用短短一年时间实现了师生员工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办学条件。1956年9月,首批西迁师生如期开学,未因迁校耽误一节课、一个实验。

金精教授青年时期就树立了工业救国的理想,20岁时放弃保送中央大学数学系的机会,报考了交通大学机械系,后留校任教。学校决定西迁时,他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回来,他认为知识分子只要能发挥专长,到哪里工作都一样。因此,他说走就走,带着全家四代八口人迁到西安。在西安交大,他在齿轮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受到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关注,但他拒绝了对方提出的合作邀请,一心只想用自己的技术为国家服务。他曾说,交大的优良传统让他一生受益,表现在培养人才方面就是要求严格、注重实践,以及具有浓厚的革命传统。

很多西迁人都说,当年他们不光是自己迁过来,还把交大的学风、教风、校风,要求严、重实践等优良传统也带了过来。

在西安交大成长起来的蒋庄德院士感恩西迁教授们对他的培养:“我的导师赵卓贤指导我从几何量测量开始从事科研工作,当时他有病在身,还一直坚持认真修改我的论文 ;已故的屈梁生院士当时家里冬天还点着炉子,雪夜约我到家里长时间讨论动态数据处理……”黄德琇教授为支持丈夫万百五随校西迁,放弃富裕安定的生活条件,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调到西安交大。担任化学基础课改革小分队领队时,她带着三年级学生参加工厂实践,跟工人一起在生产一线日夜三班倒劳动,还翻山越岭去秦岭大山里的商洛电容器厂实践;老教授李懷祖的学生回忆读博阶段,60多岁的李老师和他一起对着电脑,一句一句地读、改他的课题报告,从上午改到晚上,只休息了两个多小时。

西迁知识分子们诲人不倦的勤恳作风和严谨认真的治学风范,是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交融,对一代代交大学子影响深远,其体现出的守正笃实的文化品格是西迁精神历久弥新的深层原因。

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能战胜一次又一次艰难困苦,靠的是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西迁人能在艰苦环境中开拓新中国西部教育新局面,同样靠的是不向困难低头的大无畏精神,敢向困难发起进攻的干劲和冲向理想目标的拼劲。

西迁初期,西安生活条件和上海天差地别:由于道路尚未修缮完成,雨雪天气时教学区内不少地方一片泥泞;冬季西安气候寒冷干燥,大部分教室尚未安装取暖设备,师生们在教室内须全副武装、包裹严实;学校物资匮乏,连一盏完好的电灯都成为奢求,学生们编出“电灯不明,自来水不灵,道路不平”的顺口溜,就是对当时校园环境的真实写照。

面对艰苦环境,交大师生没有退缩。没有教材,他们自己编写;没有实验室,土法上马。迁校后不久,西安交大就围绕国家需求开拓了计算机、原子能、工程力学、应用数学等新专业。第一台频谱分析仪、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第一台光笔图形显示器……众多中国科研史上的“第一”,在随后的日子喷涌而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心血做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朱继洲教授本是从事机械制造专业,西迁后分到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工程专业,对他来说这是个完全陌生的新专业。知道国家急需这方面的人才,他立马从头学起。没有教材,就去搜集教学资料;没有实验器材,就拉着板车去校外加工制作。在这样一无所有的条件下,他们向国家输送了第一批原子能专业毕业生,为国家核工程人才队伍补充了新生力量。

朱城教授是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毕业后回到母校交大。西迁后为尽快筹建好工程力学专业,他把黑板搬到家里,日夜不停地工作,用最短时间制定出新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开设等。除教学外,他还争分夺秒编写教材,著成了全国一流的《材料力学》。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积劳成疾倒在岗位上,年仅39岁。

“我热爱西安,热爱西安的每块土、每块砖,我要做祖国前进中的尖兵,把自己一生的精力贡献给祖国的西安和大西北。” 西迁时交大铸工专业一年级学生沈兆在《热爱西安,热爱交大》中这样写道。字里行间,体现了西迁师生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

几十年来,西迁人经历过背井离乡的困苦,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每日清汤寡水、少油无糖的艰难,经历过学校发展资源严重短缺等各种困难,但他们咬紧牙关,在困境中踏踏实实地迈开步伐,用奋斗站稳了脚跟,使西安交大成为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之一。西迁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优秀人才,贡献了为数惊人的科研成果,展现了知识分子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

2019年,“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致敬词这样写道:“你们是铺路石,金子般闪耀在岁月的最深处;你们是螺丝钉,钻石般旋转在共和国的年轮里。”这些话语生动昭示了西迁人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选择、思想境界和行动风范。

青衿之志 履践致远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15位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的要求:“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弘扬西迁精神贵在立志,重在履践。西迁师生以强国兴教为志,扎根西部,披荆斩棘、勇攀高峰。新时代的广大知识分子也要立凌云志,写奋斗书,紧紧抓住时代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以西迁精神为坐标,创造新的历史业绩。

一要保持正确清醒的政治方向,书写胸怀大局的新篇章。广大知识分子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继承和发扬西迁人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爱党爱国情怀,从西迁人的奋斗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培养新时代正确的大局观、责任观。

二要秉承利人利他的价值追求,开辟无私奉献的新天地。奉献在任何时代都是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核,只有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积累,才能为国家建设发光发热。 广大知识分子应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名利考验,扎扎实实潜心治学,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要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续写弘扬传统的新故事。西迁精神是优秀传统的延续,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等优良传统,特别是将“兴学强国”“崇德尚实”等价值追求转化为内在的文化基因,并深深融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之中。西迁人为我们传承优良传统提供了薪火相传的范本,广大知识分子应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把它与新时代的价值追求、行为规范、生活实践等有机统一,进一步丰富西迁精神内涵,彰显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品格。

四要发扬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成就艰苦奋斗的新作为。中华民族多磨弥坚,多难兴邦,今天的强盛是一代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奋发图强的结果。西迁精神与其他伟大革命精神一样,都具有艰苦奋斗的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大事业,中华民族复兴是最伟大的中国梦,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而长久的任务。西迁人的开拓精神鼓舞我们,面对任务困难,只要有向下扎根、不忘初心的坚守,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就一定能建功立业,开创未来。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1ADJ011);作者分别系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在读研究生]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西迁西安交大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雕塑作品《交大西迁知名教授》
西迁丰碑
西安交大-金轮坤天表面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西安交大李长久教授获全球热喷涂领域最高荣誉奖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社会学著名期刊主编在西安交大开办论文写作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