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舞台表演艺术行业不断在变革中寻求发展谋机遇,许多艺术团体积极探索线上演播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尝试与努力,线上演播已逐渐成为演艺行业新的运营业态。随着《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发布,持续发力线上将成为舞台表演艺术行业未来发展的风向标。国家大剧院系列线上演播节目兑现观众“周更”承诺,逐步形成一套线上演播创新生产及推广模式。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线上演出用艺术鼓舞人、激励人、慰藉人,给人以勇气和力量,同时为打造表演艺术行业线下演出、线上演播“双演模式”新业态,展示了新的发展优势。
[关键词] 线上演播; 文化数字化战略; 国家大剧院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7-0078-04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该意见的公布为文化数字化战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为线上演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一直致力于探索线上线下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为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新期待而努力。自2020年4月以來,国家大剧院系列线上演播节目兑现了“周更”的承诺,如今已播出130余场,在线总播放量超40亿人次。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国家大剧院线上演播不仅有小型室内节目,而且有大型歌乐舞剧戏,更有让观众耳目一新的特别策划,把越来越多优质舞台艺术作品送到观众眼前。
新思维策划
线上演播绝不是将线下演出原样搬到线上,线下演出注重塑造气氛和情绪,观众希望获得沉浸式的临场感体验;而在线上,观众更为理性,选择更为多样。新媒体时代的观众更偏好“短、精、炫”的内容,这是对线上演播的巨大挑战。一场线上演播少则1小时,多则2—3小时,观众在生活环境中没有剧场的氛围和条件,很难沉住气坚持看完。因此,打造优质的线上演播节目需要用新思维进行策划。
选题角度要新。选题策划决定着线上演播的内容方向和质量。首先要有丰富的内容选择,国家大剧院把歌剧、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各艺术门类根据其艺术特点、从不同角度挖掘展示在线上。没有线下空间和实时呈现的限制,线上演播可以策划创新选题,点亮观众的线上文化生活。比如“画韵京音——走进画家姜国芳工作室”特别节目,国家大剧院带领艺术家走出剧场,来到画家姜国芳的工作室,将美轮美奂的油画与音乐相结合,为线上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之美与听觉之美相融合的奇妙之旅。同时,国家大剧院紧密结合重要节点,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推出“奇妙的和谐:国家大剧院2020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将博物馆和音乐会结合起来,带观众走进“展览中的音乐会”;时值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之际推出“文艺为人民——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线上特别策划音乐会,用20余首经典曲目重温伟大的延安精神,反映中国文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繁荣发展的崭新气象;每逢七一、国庆、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都会推出应节应景的线上演播节目,时刻与线上观众保持交流。
画面呈现要精致。高质量的演出配合高质量录制手法,呈现一场精致的线上视听盛宴。在策划阶段,捕捉“精致”这个亮点,无论是宣传文字、海报还是宣传片都将这个亮点放大,总能给观众带来更多期待。国家大剧院摄制一场线上演播至少要用到8个不同角度的高清摄像机,随时切换全景与重点镜头特写。坐在观众席第一排都无法看清的细节,在高清镜头面前,每一位线上观众都可以轻易欣赏到清晰的特写,比如:戏剧演出中人物的微表情,音乐会中乐手每一个细微快速的动作等。这使得线上演播在视觉语言方面拥有更大的可发挥空间,通过编导精心编排,交替运用长镜头与短镜头,更能起到烘托气氛、展现艺术魅力的作用。一场有艺术质感的线上演播节目,不能只是记录,追求大而全,而是要代替观众的眼睛,看观众之想看,随着演出的节奏放大最精彩的部分,这是线上演播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次创作更灵活。二度创作是线上演播的最大特点。在架满机位的录制现场,摄像机时刻记录着台前幕后的故事,给线上演播的二次创作带来丰富的图片和视频素材,比如:排练花絮、主创主演的倾心介绍、乐手们上台前的紧张准备等。这些内容成为正式演出开始的最佳预宣“食材”,吊足观众胃口。在演播结束后,根据线上平台的特性,对整场节目进行剪辑再创作,挑选出短小的精华片段独立发布,配合网感十足的标题,往往更能打动观众。比如:国家大剧院将“陈燮阳与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的返场曲目《射雕英雄传》,选放在国家大剧院官方B站号上,收获两百多万播放量和满屏“弹幕”;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合唱版《黑猫警长》,激发网友们满满的童年回忆,登上微博热搜榜。由此可见,灵活的二次创作,更能带着优质的内容“出圈”。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曾说,作品完成后与作者便不再有关系,如何解读完全交由观众。除了节目发布者,观众同样也在参与二次创作。网友们的自发讨论、转发以及视频的再包装,都帮助优质的线上演播内容在新媒体平台持续发酵,扩大舞台艺术的影响力。
新形式呈现
除了节目内容本身丰富外,国家大剧院线上演播还把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有的是现场实录、有的是夹叙夹议、有的是纪录片回顾、有的是情景再现,同时还专门策划了独特的演前导赏,形成线上艺术普及的个性化服务。每场线上演播的15—30分钟导赏,每期都要经过精心策划,不只介绍节目及作品,也在导赏中聊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聊节气、聊文化、聊哲学、聊人生。既是讲艺术本身,又延展开来,讲艺术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导赏要讲求艺术性。作为一场高雅艺术的导赏,不仅话题与艺术密切相关,在呈现上同样注重艺术性,精心打磨细节,做到内容美、形式美、画面美。每一场导赏布景都别出心裁,选取与演播正片内容相关的道具和地点,充分利用国家大剧院这一顶级艺术殿堂每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角落。特殊主题则会走出剧院,来到和节目息息相关的空间,与嘉宾边看边聊。比如:《北京大合唱》,导赏拍摄地点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正阳门城楼上;歌剧电影系列导赏拍摄则在国家电影博物馆进行。国家大剧院为每期导赏邀请嘉宾作为艺术推荐官,或是对艺术抱有热情和兴趣的主持人、名人大咖,或是在某一艺术领域拥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将艺术性贯穿在导赏的精神内核中。
导赏要讲求趣味性。导赏短片用新颖的讲述方式,展现主创主演幕后的创作趣闻趣事,解读演出亮点,帮助观众用更轻松愉快的心态欣赏接下来的演出。音乐厅歌剧《艺术家生涯》导赏以“戏里戏外的艺术家生涯”为主题,制作了20分钟的纪录片。主创主演讲述戏中角色故事的同时,分享自己走上艺术之路的经历,在一个个故事中,观众们与戏里戏外的艺术家们产生情感连接,欣赏歌剧时的感受自然更深切。话剧《玩偶之家》策划了一段戏前戏作为导赏,將易卜生的剧本代入现代生活,既梗概介绍了剧本,又让这部流传一百多年的戏剧观照了社会现实。通过这些既接地气又不俗气的导赏片,艺术不再是晦涩难懂的阳春白雪,而是变得越发亲切动人起来。
导赏要讲求知识性。无论变换多少种形式,导赏的最终目的还是让观众了解一门艺术。因此,内容的知识性必不可少。歌剧艺术的门类、芭蕾舞的基本动作和要点、交响乐各个声部的特色、合唱与重唱的区别等,这些知识都能在导赏短片中润物细无声地体现,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艺术素养。国家大剧院音乐会版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设计了一场集表演、问答及科普于一体的情景式导赏,不仅清晰介绍剧中人物关系和看点,同时展现歌剧唱法特点以及歌剧常识,还通过直播技术与线上观众进行问答互动,将导赏的艺术普及作用发挥到了极致。除了讲解节目本身,导赏还会与节气、节日等特色时间节点相结合,策划相应内容,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将舞台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通,为艺术赋予时代意义。
新平台对接
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认为,传播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传播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适应人们文化生活的世界,成为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国家大剧院联合40多个媒体平台将线上演播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及投放,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数以千万计的观众,每周六晚相聚云端享受艺术的视听盛宴,与艺术相伴,这本身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塑造新的文化现象,维系线上观众与剧院的情感联结,离不开这些新平台的广泛传播。
全媒体矩阵宣传。国家大剧院充分利用全媒体矩阵进行分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并重,电视、报纸、广播、网站、新媒体等各类媒体渠道,均可见国家大剧院线上演播宣传内容。国家大剧院致力于将线上演播打造成为舞台艺术的媒介事件,为艺术的传播赋予更多仪式感和文化内涵,让线上观演成为观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全媒体矩阵集中发力,带来极大声量和影响力,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来到每一位观众身边。
主流媒体+商业平台共同参与直播。直播渠道受众差异越大、覆盖面越广,越能最大范围覆盖潜在观众,为高雅艺术深入普及打好基础。每一场线上演播均有40多个平台参与直播。自有媒体方面,国家大剧院拥有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快手、抖音、视频号、Facebook等数十家官方自媒体平台,几乎覆盖了新媒体的全部重要渠道;合作直播方面,《人民日报》和北京电视台等综合类传统主流媒体、今日头条和快手等互联网商业媒体都是国家大剧院合作伙伴,为每周六晚的艺术盛宴助阵,共同打造云端艺术狂欢。
新科技赋能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随着5G、8K、AI和VR等信息传输以及视觉呈现新技术的发展,线上演播拥有更多“艺术+科技”的可能性。万物互联时代,舞台表演艺术行业要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拍摄制作场景引入。一场好的线上节目,离不开好的拍摄和制作手法,也给了科技更大的发挥空间。为了提升观看体验,国家大剧院在拍摄中引入4K、8K镜头、电影镜头、遥控轨道机器人、无人机、“飞猫”系统、360度VR环绕式镜头等,为观众呈现更清晰、更大气、更独特的欣赏视角;在听觉呈现中,打造亲临现场的沉浸式体验,使用空间传声器、点传声器和人工头传声器等多种传声设备,结合后期制作和播出技术手段,尽力保留现场演出的原汁原味,让观众拥有沉浸式听觉效果。
观看渠道直播态。国家大剧院坚持用直播态操作发布线上演播,增强舞台艺术的冲击力和现场感,5G技术的发展精准解决了直播过程中的卡顿、失真等问题,带着线上演播走得更远。2019年,国家大剧院率先尝试用“4K大屏+5G传输”呈现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细腻的画质让观众们赞叹不已。2020年8月8日,国家大剧院“华彩秋韵”系列第一场演出,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将“8K+5G”技术运用到线上演播当中,观众能够通过手里的8K屏幕,欣赏流畅的演出。同时,国家大剧院在北京市8个地点设立8块8K大屏,打通线上与线下,让更多观众感受8K技术的高清之美。
艺术创造超真实。让·鲍德里亚的超真实理论认为:“在后现代社会,虚拟将比真实更真实。”未来人们的生活将越来越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也将在人们生活中占比越来越大,如此的变化同样会延伸到艺术领域。艺术创造力是无限的,“艺术+科技”如虎添翼,每一项新的科技发明都将为艺术创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科技将成为线上演播发展的最好催化剂。未来,随着裸眼3D、全息投影等新技术的普及,线上演播还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简言之,线下演出、线上演播的“双演模式”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新业态。在行业积极探索线上演播前景的同时,还有一些问题亟待研究与解决。一是线上演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业务指导、资源扶持以及政策支持。二是线上宣传推广实现了大范围触及,但线上的点击量如何转化为线下的观众量需要研究破题。线上观演作为一种正在形成中的文化习惯,需要时间和优质内容的滋养,同时也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走近舞台艺术,进而爱上舞台艺术。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科技+艺术”的度的把控问题,坚持内容为王,艺术作品本身品质保证是第一位的,不能唯科技而科技,科技对艺术的赋能应该是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不能一味追求用技术的“炫”和“酷”,掩盖艺术本来的“真”和“美”。四是线上演播目前大多以公益播出为主,但长远发展必然需要商业模式的跟进,如何从线上演出中获取经济价值仍需不断探究。不仅观众线上消费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线上演出版权的确认和保护同样任重道远。
任何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不断的更新迭代与自我革新,在看到光明未来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解决问题,补足短板。但无论如何,线上演播常态化运行,将是舞台表演艺术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于帆.“上云”之后:演出行业要变”线上运营”为“线上经营”[N].中国文化报,2021-01-04.
[2][美]詹姆斯·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宫吉成,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责任编辑 / 蔡庆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