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琛 何俐
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锦州 121000
辽东半岛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十分发育,是研究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浆来源、构造演化的巨大天然实验室。吴福元等[1]对辽东半岛进行了大量详细的地质年代学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2-4]总结了辽东半岛地区岩浆活动的年代学格架,认为该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可划分为3个阶段:三叠纪(212~233Ma)、侏罗纪(156~180Ma)、早白垩世(117~131Ma)。对于侏罗纪的岩浆活动成因、构造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机制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古太平洋板块是否与此期岩浆活动有关。杨进辉等[5]对辽东半岛南部小黑山岩体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铪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认为辽东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是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地壳增厚进而引发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张旗[6]、肖庆辉等[7]、邵济安等[8]对板块俯冲影响距离、构造带归属、构造环境、浆岩组成及时空分布、俯冲时间等众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古太平洋板块与燕山期华北东部岩浆活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董树文等[9-10]也提出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同时西伯利亚板块向南运动,蒙古-鄂霍茨克洋关闭,印度大陆脱离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出现了多板块向东亚汇聚的运动格局,与华北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有关。杨凤超等[11]对辽东三家子地区晚侏罗世花岗岩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洼岭岩体是形成于多板块向东亚汇聚的构造背景,为加厚下地壳熔融的产物。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形成于不同的源区、不同的构造背景、不同的动力学机制[12-14],是探求陆壳的形成、生长与演化的主要依据,同时对岩浆形成时所处的构造背景、大陆动力学机制、壳幔相互作用及岩石圈的演化有着明显的指示作用[15-21]。本文对辽东半岛岫岩地区晚侏罗世侵入岩岩体进行了研究,结合前人资料,通过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对该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成因、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机制进行讨论,为华北克拉通东部岩浆成因-构造演化提供证据。
辽东半岛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古元古胶-辽-吉构造带中段,北侧以辽阳-通化断裂与龙岗地块相邻,南侧以鸭绿江断裂与狼林地块以断层接触相邻[22-24]。自古元古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影响,区内广泛发育古元古代花岗岩、变质基性侵入岩,绿片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图1)。
图1 辽东半岛区域地质简图与大地构造位置图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sketch map and geotectonic location map of Liaodong Peninsula
研究区位于辽东半岛岫岩地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南辽河群与白垩系。侵入岩发育,大部分为古元古代与中生代侵入岩岩体,其中中生代岩体分为三部分,即晚三叠世、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晚三叠世侵入岩出露于研究区东北部,岩性为闪长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辉长岩,Zhang et al.[25]对其进行了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 U-Pb年代学的研究,发现其岩浆侵位年代为 210.60±2.00Ma、229.02±0.44Ma 及 210.19±0.87Ma。岩浆的形成与扬子板块俯冲华北板块有关,岩体侵入到古元古代岩体之中,被侏罗纪与白垩纪岩体侵入,可见闪长岩、伟晶岩及辽河群包体,局部被白垩系小岭组覆盖。根据年代、侵入关系将研究区晚侏罗世侵入岩划为三道沟岩体,侵入辽河群高家峪岩组、大石桥岩组、盖县岩组及古元古代二长花岗岩、晚三叠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内部可见花岗伟晶岩包体,且被后期早白垩世花岗伟晶岩侵入。早白垩世侵入岩出露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侵入辽河群盖县岩组与高家峪岩组(图2)。
图2 三道沟及周边地区地质简图Fig.2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Sandaogou and surrounding areas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薄片鉴定得知,三道沟岩体岩性为浅肉红色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在研究区北部成岩基产出,风化面为浅肉红色,新鲜面为灰粉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有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和少量角闪石,其中斜长石略显浅灰白色,更长石成分,多为半自形,个别较自形,具韵律环带构造,强烈绢云母化、钠黝帘石化,有的被钾长石交代呈孤岛状或港湾状,粒径多在 0.5~5.0mm,含量34%左右;钾长石略显浅肉红色,多呈它形粒状,有的充填于其它矿物颗粒间,粒径多在1.3~5.1mm,含量34%左右;石英呈粒状或粒状集合体,毕姆纹发育,粒径多在 0.6~3mm,含量24%左右;角闪石呈柱状、粒状,个别绿帘石化,大小多在0.5~2mm,含量4%左右;黑云母呈片状,多绿泥石化,少绿帘石化,个别析出金红石,大小多在0.5~1.8mm,含量4%左右(图3)。
图3 三道沟岩体显微构造照片Fig.3 Microstructural photos of Sandaogou pluton
本次研究选取3套新鲜岩石样品,其中包括地球化学样品10件及U-Pb同位素测年样品3件。岩石地球化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分析测试由国土资源部沈阳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完成。主量元素采用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1500)进行分析测试,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使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ElementⅡ测试完成。
Pb同位素测年,采用LA-ICP-MS法对锆石U-Pb同位素进行测试,分析精度整体优于2%~5%。锆石单矿物分选由河北省廊坊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质实验室完成,锆石制靶和阴极发光照相由北京锆年领航科技有限公司完成,LA-ICP-MS测试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完成。使用常规方法将样品粉碎至80~100目,经过淘选和电磁选方法将其分离,并使用双目镜挑选出晶形与透明度均较好、包体与裂隙均较少、表面光滑洁净的锆石颗粒制成环氧树脂样品靶,并对锆石表面进行打磨直至露出中心,进行抛光后,通过反射光、投射光、阴极发光(CL)显微图像对锆石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然后进行锆石LA-ICP-MS分析。激光剥蚀系统为GeoLas Pro,ICP-MS为Agilent 7500,激光剥蚀直径为30μm。对分析数据的离线处理(包括对样品和空白信号的选择、仪器灵敏度漂移校正、元素含量及U-Th-Pb同位素比值和年龄计算)采用ICPMSDataCal程序完成。U-Pb同位素测试中采用锆石标准GJ-1作外标进行同位素分馏校正,每分析5~10个样品点,分析2次GJ-1。对于与分析时间有关的 U-Th-Pb同位素比值漂移,利用GJ-1的变化采用线性内插的方式进行了校正。锆石U-Pb谐和图绘制和加权平均计算采用3.0版本的Isoplot[26]完成。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岫岩地区晚侏罗世侵入岩岩石锆石LA-ICP MS U-Pb分析结果Table 1 LA-ICP-MS zircon U-Pb data of the Late Jurassic intrusive rock masses in the Xiuyan area
本文选取了1套侵入岩岩体样品,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SDG-N1)。将其锆石 U-Pb年代学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其锆石颗粒均为长柱状或双锥状,长度为100~200μm,长宽比为2∶1~3∶1,根据阴极发光图可见,锆石均呈现清晰明显的岩浆锆石所特有的振荡环带结构,是典型岩浆结晶型锆石结构(图4)。
图4 岫岩地区晚侏罗世侵入岩岩体锆石阴极发光图(CL)Fig.4 CL images, testing point locations of the Late Jurassic intrusive rock masses in the Xiuyan area
三道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25个测点U含量为 12.39×10-6~2149.11×10-6,Th 含量为 1.41×10-6~812.85×10-6,Th/U=0.07~0.88,为岩浆锆石特征,所以应属于岩浆锆石。由普通铅校正,大于1Ga的锆石年龄采用207Pb/206Pb年龄数据,反之则采用 206Pb/238U 年龄数据。在206Pb/238U-207Pb/235U谐和曲线图上,所有测点数据均落在一致线上,并分布集中(图5)。206Pb/238U=159.29~161.82Ma,加权平均值为160.53±0.37Ma,MSWD=0.19。由此可知,三道沟岩体岩浆侵位年龄为晚侏罗世。
图5 岫岩地区晚侏罗世侵入岩岩体典型锆石U-Pb谐合曲线Fig.5 U-Pb concordia diagrams of the Late Jurassic intrusive rock masses in the Xiuyan area
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于2010年对研究区内红石砬子二长花岗岩、骆驼砬子二长花岗岩的年龄(Rb-Sr)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测试,提出其岩浆侵位年龄为 151.53±4.79Ma与147.95±6.8Ma,亦为晚侏罗世,但却仅仅探讨了成岩岩浆的元素含量与丰度变化的规律,而没有对岩浆来源与构造背景进行进一步探讨[27]。本文为探寻岫岩地区晚侏罗世岩浆来源与地质意义,将把红石砬子与骆驼砬子岩体同三道沟岩体一并探讨,以确保论据丰富,以期探讨研究区晚侏罗世岩浆来源、构造环境与地质意义。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岫岩地区晚侏罗世岩体主量(%)与痕量元素(×10-6)分析结果Table 2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the Late Jurassic intrusive rock masses in the Xiuyan area
续表2
三道沟岩体岩石样品 SiO2含量为 73.88%~75.00%,TiO2含量为0.10%~0.18%,Al2O3含量为13.38%~14.46%,MgO含量为0.27%~0.35%,CaO含量为1.23%~1.39%,Fe2O3含量为0.36%~0.77%,FeO含量为0.52%~0.77%,Na2O的含量为4.19%~4.86%,K2O含量为3.11%~3.77%,Na2O/K2O比值为1.13~1.56,平均值为1.28。岩石具有富钾贫铁、镁、钙的特征,岩石里特曼指数为1.90~2.13,属钙碱性系列。Na2O+K2O-SiO2图解中样品落入花岗岩区域(图6);SiO2-K2O图解中,样品落入中钾钙碱性系列区域(图7a);铝质指数A/CNK为0.95~1.05,平均值为1.02,属于准铝质-过铝质岩石(图7b);Mg#=0.28~0.33。
图6 研究区晚侏罗世侵入岩TAS图解[28]Fig.6 TAS diagram of the Late Jurassic intrusive rock masses in the Xiuyan area
图7 SiO2-K2O图解[29]Fig.7 SiO2-K2O diagram
红石砬子岩体岩石样品 SiO2含量为67.98%~71.42%,TiO2含量为 0.33%~0.59%,Al2O3含量为 13.82%~14.56%,MgO 含量为1.53%~3.03%,CaO含量为1.83%~2.77%,Fe2O3含量为0.72%~1.38%,FeO含量为1.26%~2.34%,Na2O的含量为3.31%~3.83%,K2O含量3.52%~4.06%,Na2O/K2O比值为0.84~1.05,平均值为0.93。岩石具有富钾贫铁、镁、钙的特征,岩石里特曼指数为 1.86~2.24,属钙碱性系列。Na2O+K2O-SiO2图解中样品落入花岗岩区域(图6);SiO2-K2O图解中,样品落入高钾钙碱性系列区域(图7);铝质指数A/CNK为 0.94~1.07,平均值为1.01,属于准铝质-过铝质岩石(图8);Mg#=0.57~0.60。
骆驼砬子岩体岩石样品 SiO2含量为69.46%~69.86%,TiO2含量为 0.098%~0.42%,Al2O3含量为 13.75%~14.75%,MgO 含量为1.65%~1.79%,CaO含量为0.92%~2.02%,Fe2O3含量为0.21%~0.69%,FeO含量为0.90%~1.90%,Na2O的含量为 3.71%~3.83%,K2O含量为4.36%~4.59%,Na2O/K2O比值为0.83~0.85,平均值为0.84。岩石具有富钾贫铁、镁、钙的特征,岩石里特曼指数为 2.24~2.46,属钙碱性系列。Na2O+K2O-SiO2图解中样品落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区域(图6);SiO2-K2O 图解中,样品落入高钾钙碱性系列区域(图7);铝质指数 A/CNK为 1.02~1.16,平均值为 1.08,属于过铝质岩石(图8);Mg#=0.53~0.54。
图8 铝饱和指数图解[30]Fig.8 Aluminum saturation index diagram
三道沟岩体岩石样品稀土元素总量∑REE为72.48×10-6~106.99×10-6,其中轻稀土总量∑LREE为 69.03×10-6~101.31×10-6,重稀土总量∑HREE为 3.45×10-6~5.72×10-6。δEu=0.93~1.53,表现出轻微负异常及正异常。(La/Yb)N=25.71~41.61,LREE/HREE=16.31~20.20,表明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La/Sm)N=4.84~6.26,(Gd/Yb)N=2.97~4.99,表明重稀土分馏程度相对较弱,轻稀土分馏程度相对较强。原始地幔微量元素标准化蛛网图可以看出,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及高场强元素Th、Zr、Hf,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Sr及高强场元素 Nb、Ta、P、Ti(图9)。稀土配分模式图中,曲线呈明显的右倾型(图10)。
图9 岫岩地区晚侏罗世侵入岩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31]Fig.9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trace element patterns of the Late Jurassic intrusive rock masses in the Xiuyan area
图10 稀土配分模式图[32]Fig.10 Chondrite-normalized rare earth element patterns of the Late Jurassic intrusive rock masses in the Xiuyan area
骆驼砬子岩体岩石样品稀土元素总量∑REE 为 95.31×10-6~171.57×10-6,其中轻稀土总量∑LREE 为 87.42×10-6~165.71×10-6,重稀土总量∑HREE 为 5.86×10-6~7.89×10-6。δEu=0.76~1.26,平均为1.01,表现轻微正异常。(La/Yb)N=13.19~52.13,LREE/HREE=11.08~28.26,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La/Sm)N=4.98~7.87,(Gd/Yb)N=1.78~3.68,表明重稀土分馏程度相对较弱,轻稀土分馏程度相对较强。原始地幔微量元素标准化蛛网图可以看出,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K、Rb、Ba及高场强元素 Th、Zr、Hf,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 Sr及高强场元素 Nb、Ta、P、Ti(图9)。稀土配分模式图中,曲线呈明显的右倾型(图10)。
红石砬子岩体岩石样品稀土元素总量∑REE 为 125.72×10-6~167.78×10-6,其中轻稀土总量∑LREE 为 119.03×10-6~159.07×10-6,重稀土总量∑HREE 为 6.69×10-6~8.71×10-6。δEu=0.82~0.90,表现出负异常。(La/Yb)N=24.77~26.94,LREE/HREE=17.19~18.26,表明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La/Sm)N=6.10~6.96,(Gd/Yb)N=2.31~2.41,表明重稀土分馏程度相对较弱,轻稀土分馏程度相对较强。原始地幔微量元素标准化蛛网图可以看出,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及高场强元素 Th、Zr、Hf,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 Sr及高强场元素 Nb、Ta、P、Ti(图9)。稀土配分模式图中,曲线呈明显的右倾型(图10)。
岫岩地区晚侏罗世三道沟岩体、红石砬子岩体及骆驼砬子岩体均具有SiO2、Al2O3含量高,MgO、Co、Cr、Ni含量较低特征,与 Patiño Douce[33]、Rapp and Watson[34]通过实验得出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富集LREE和LILE,亏损HFSE,是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所具有的特征,且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岩浆岩的特点。样品在(Yb+Ta)-Rb图解(图11)中,均落入火山弧-同碰撞区域,在 Rb/30-Hf-Ta*3图解(图12)中,落入火山弧花岗岩-碰撞晚期或碰撞后花岗岩区域,表明其形成与活动大陆边缘有关。将各岩体岩石地球化学样品投入岩石成因类型图解中,发现样品均落入I&S型花岗岩区域(图13、图14)。晚侏罗世岩体样品中未发现富铝矿物且具有低的 Zr元素含量(79.5×10-6~163×10-6;109.2×10-6~173.4×10-6;92.19×10-6~214.7×10-6;174×10-6~184×10-6;145.3×10-6~183.7×10-6),是区别于S型花岗岩的重要特征,因此应为I型花岗岩。
图11 (Y+Nb)-Rb图解Fig.11 (Y+Nb)-Rb diagram
图12 Rb/30-Hf-Ta*3图解Fig.12 Rb/30-Hf-Ta*3 diagram
图13 (K2O+Na2O)CaO-Zr+Nb+Ce+Y花岗岩成因图解[35]Fig.13 (K2O+Na2O)CaO-Zr+Nb+Ce+Y diagram of granite genesis
图14 TFeO+MgO-Zr+Nb+Ce+Y花岗岩成因图解[35]Fig.14 TFeO+MgO-Zr+Nb+Ce+Y diagram of granite genesis
晚侏罗世岩体具有高Sr、Al2O3、Na2O低Y、Yb与MgO,富集LILE及LREE,Eu呈轻微负异常或正异常,亏损HREE等特征,与Defant and Drummond[36]提出的典型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在Sr/Y-Y图解中,晚侏罗世岩体均落入埃达克岩区域及附近区域(图15),说明研究区晚侏罗世岩体应为埃达克质花岗岩。关于埃达克岩的成因分类存在如下三种不同观点:来自俯冲过程中洋壳的部分熔融作用[37];来自同期玄武质母岩浆的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拆沉作用造成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和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38]。研究区晚侏罗世岩体低Rb/Sr值说明岩体没有经历明显的结晶分异作用[39],区内及邻区尚未发现早侏罗世的基性岩体,所以可排除同期玄武质母岩浆的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成因的可能。由拆沉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浆会因上升过程中与幔源岩石发生交代反应,导致MgO含量较高,Mg#增大,这与三道沟岩体(Mg#=28~35)不符。曾令森等[40]指出,Ce负异常是强氧化流体作用或源区有大洋化学沉积物混入的重要标志,而三道沟岩体δCe=0.92~1.43,平均值为1.08,大于1,排除了洋壳俯冲的可能。三道沟岩体与典型的埃达克岩相比,K2O含量较高(K2O=3.11~3.77),低 Mg#、Cr(4.5×10-6~13.00×10-6)、Ni(1.12×10-6~2.88×10-6),这与张旗等[41]提出的由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C”型埃达克岩更为相似。并且三道沟岩体岩石富 Sr,贫Y、Yb特征应与斜长石、钾长石的分离结晶有关,高Y/Yb,表明岩浆残留相主要为石榴石[42];岩石具有明显的负Nb异常,表明岩浆残留相中可能含有金红石[43]。张旗等[44]认为高Sr低 Y类花岗岩稳定的压力范围很大(1.2~2GPa),其中石榴石+金红石的稳定区对应压力为2GPa。结合MgO-SiO2图解(图16)与R1-R2图解(图17),三道沟岩体岩石样品落入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成因区域与同碰撞区域。笔者认为,三道沟岩体应为构造挤压引起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而产生的岩浆。
图15 Sr/Y-Y图解Fig.15 Sr/Y-Y diagram
图16 MgO-SiO2图解Fig.16 MgO-SiO2 diagram
在MgO-SiO2图解(图16)与R1-R2图解(图17)中,晚侏罗世红石砬子、骆驼砬子均落入俯冲洋壳成因区域与同碰撞区域,且富集 LILE、LREE,亏损HFSE,显示出明显的Nb、Ta异常,Ta/Th 比值低(0.057~0.084,0.08~0.124),说明成岩岩浆的形成环境为与板块的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高山等[45]提出拆沉作用的前提是地壳加厚,底部转变为榴辉岩相,而由榴辉岩熔融产生的熔体以轻重稀土元素明显分异(高 LaN/YbN),高Sr/Y、Th/U、Mg#但低Lu/Hf为特征,研究区晚侏罗世红石砬子、骆驼砬子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N/YbN=24.77~26.94,13.19~52.13),高 Sr/Y(42.81~56.13,33.10~151.98)、Th/U(3.54~5.56,1.73~4.11)、Mg#(57~60,53~54)且低Lu/Hf值(0.02~0.04,0.02~0.06),与榴辉岩熔融产生的熔体特征一致。并且 Ni、Cr、Co、V含量均出现了明显的升高,但仍然低于岩石圈地幔原始岩浆的丰度,这也说明成岩岩浆中应有地幔物质参与,因此其成因应与拆沉作用有关。张旗等[44]提出拆沉作用可以分为两类:大洋岩石圈拆沉,与板块俯冲有关;大陆下地壳拆沉,与板块俯冲无关。由此表明,晚侏罗世红石砬子、骆驼砬子应为板块俯冲导致的拆沉作用产生的岩浆,虽然也出现高K2O含量的“C”型埃达克岩特征,但应是成岩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结果。
图17 R1-R2图解Fig.17 R1-R2 diagram
关于辽东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地学界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有关[46];(2)是华北克拉通下地壳拆沉作用的产物[47];(3)陆内拉伸作用的结果[48]。但由上文岩石成因结论及晚侏罗世侵入岩岩体构造环境图解可知,晚侏罗世时期研究区处于挤压作用导致地壳隆升的造山阶段(图9),下地壳拆沉作用虽然会导致地壳的快速隆升与加厚,但是应处于造山后的伸展环境中,因此可以排除观点(2)与(3)。张超等[49]在延边地区发现了一系列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特征的侏罗纪岩浆岩;吴福元等[50-51]指出华北克拉通东部侏罗纪处于构造挤压的大陆活动边缘环境之中,岩浆活动应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杨进辉等[5]对辽东半岛小黑山岩体的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铪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认为华北东部侏罗纪花岗质岩浆作用是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导致地壳增厚,进而引发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笔者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研究区晚侏罗世花岗岩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认为,研究区晚侏罗世岩浆活动应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有关,大量洋壳物质加入进华北克拉通底部使得地壳厚度增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产生晚侏罗世三道沟岩体岩浆,随着俯冲作用的持续,使得大洋壳转变为榴辉岩相,密度增大,直到超过软流圈地幔使得洋壳发生断裂,随着拆沉进地幔,因拆沉产生的空间由软流圈上涌填充,使得下地壳温度升高,发生部分熔融,形成晚侏罗世红石砬子岩体、骆驼砬子岩体。
(1)研究区中生代花岗岩锆石 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三道沟岩体侵位年龄为160.53±0.37Ma,为晚侏罗世。
(2)岫岩地区晚侏罗世岩浆起源复杂多样,根据对各岩体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知,三道沟岩体起源于压力较高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晚侏罗世红石砬子、骆驼砬子岩浆形成与由板块俯冲导致的拆沉作用有关。
(3)结合各期岩浆活动构造环境、时间与空间位置及前人研究成果得出,辽东岫岩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