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天津盆罐庄村制陶技艺的前世今生

2022-07-20 11:32白宗刚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制陶庄村泥料

黄 茹,白宗刚

(1.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2.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盆罐庄村所在的天津市宁河区,地处连接京津冀和东北平原,濒临渤海湾,是“禹贡黄河”泄海流经之地,也是北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集散地。自古以来,这里思想开化,文脉兴盛,民间艺术繁荣,养育了无数的文人雅士、民间艺人,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当地先后发掘出土了一批以战国到西汉时期为主的古代遗址和文物,包括古墓葬群、古城池、古窑址等,进一步印证了当地悠久的历史积淀。天津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传统民间绘画、传统民间工艺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展,天津盆罐庄村传统手工制陶技艺便是该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也让天津成为我国著名的手工制陶生产地之一[1]。

一、盆罐庄村制陶历史

盆罐庄村隶属天津市宁河区板桥镇,东靠河北省丰南县界,西隔蓟运河与宁河区相望,南与苗庄镇接壤,北与丰台镇毗邻,是天津唯一以行业命名的村庄,其手工制陶技艺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技艺之一。

盆罐庄村制陶历史悠久,据目前可考证的遗迹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1952年,考古工作者在板桥镇田庄坨村南齐家沽村北的小杨庄(后并入田庄坨村)发现了战国古文化遗址,发掘出大量的陶器及碎片,此遗址距盆罐庄村落现址仅1.5公里,现为天津市级文化保护单位[2]595-598。田庄坨古文化遗址处挖掘出大量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夹砂红陶、灰陶等陶制生活器具和陶制生产工具,包括较为完整的陶器、罐、盆、钵等(图1)。根据器型所用的制作工具,主要有瓦碗、瓦卦、抣提、梭板、辘轳轮、马蹄窑等,部分出土器物表面装饰附加堆纹(图2)。其中陶制生活器具有夹砂灰陶瓮和泥质灰陶罐、盆,灰陶绳纹罐残片和筒瓦、板瓦等建筑用陶,出土的炊器有夹云母红陶平沿釜。

图1 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平底灰陶罐

图2 附加堆纹罐

战国时期的日用陶器上刻画纹饰中的文字部分,一般称陶文。这些陶文是在制作时有意刻画上的,用于记录制陶人或制陶窑场的信息,或器物功能的信息。宁河区出土了材质为夹砂灰陶、上面印有“大富牢罂”戳记的陶瓮残片,是这一区域少见的带字器物(图3)。“大富”为“吉祥”语,“牢”为坚固,“罂”为“罐子”。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汉代官府为加强盐业的生产管理,曾设盐官,专门管理盐业的生产与税收,“大富牢”就是管理灶户的单位。“大富牢罂”就是垄断盐业的官府发给煮盐灶户的器物。当时,芦台(今宁河区境内)经济靠滨海盐业发展兴盛,并开辟为芦台场盐场。这些戳记陶文记录该地区盐业发展的盛况,这对于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状况都有重要的价值[3]。

图3 戳记“大富牢罂”残片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设“天津卫”,来自全国其他地区的人口迁移本地,因这里的土能制陶,移民中来自各地的大量制陶工匠聚集于此,自建村落,以制陶为业。据天津地名志记载,山东张魏二姓在明朝永乐年间到此落户,取村名“张家魏庄”。明朝弘治年间(约1488年)孙姓迁此定居,并以建土窑、做泥陶为业,主要泥陶制品为盆、罐等生活用品。明末清初年间,大多数来此定居的村民都以做泥陶为业,全村到处是土窑作坊(窨土窑),形成了独特的泥盆泥罐村景,由此更名为“盆罐庄”至今。

盆罐庄的泥陶业促成了多姓氏、多族群的生活格局,孙姓建土窑起始,又有韩家窑、谷家窑、李家窑、周家窑等多家泥陶作坊,好多家又都是子承父业,代代传承,使其得到发展兴盛,该村制陶业在清末民初时期达到鼎盛,全村多达一百多家制陶作坊,从业人员达到六七百人。民国时期是盆罐庄制陶业最为兴盛的时期,因陶器制品种类丰富,产品在当地及附近地区销售供不应求,往东销运到唐山,南下渤海之滨,西去天津卫到达静海一带,北至燕山脚下,盆罐庄也因此远近闻名。

据《宁河县志》记载,清末民初当地较为著名的制砖业是私人经办的“公盛窑”,先后建起私营德合窑、成五窑等4家窑场[2]600-602。根据当时该县生产任务的需要,砖瓦厂不断进行扩建,增加制坯车间,扩建轮窑又增加窑室,这些窑场除承担砖瓦厂的烧制任务外,当地盆罐等陶制品的烧制也在这些窑场内烧制完成。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陶制产品销往我国华北、东北等地,盆罐庄村制陶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

近代以来,由于天灾、水患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再加上军阀混战、战争殃及了制陶业的发展,好多制陶艺人迁往外地,据当地老人推算盆罐庄的制陶艺人迁往东北三省的人员有近千人之多,盆罐庄的制陶业受到很大冲击,到1949年,村里的制陶作坊已不足三十家。

目前,盆罐庄村延续制陶技艺现仅存韩家窑、李家窑两家。传承和发展盆罐制陶技艺,一是家族世代传承;二是拜师学艺师傅带徒。据史料和宗谱记载,制陶老艺人韩庆仲祖居盆罐庄600余年,为盆罐庄村制陶技艺第17代传人,在盆罐庄制陶技艺传承发展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子韩克胜子承父业,传承制陶技艺并勇于创新,于2011年被授予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盆罐庄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将延续了千百年的制陶工艺技术和工艺艺术不断传承并发展。如何进一步保护、抢救和挖掘这一民间技艺,对丰富及完善我国民间技艺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盆罐庄村制陶技艺的工艺特点

盆罐庄村所生产的陶器品种多样、种类丰富,且皆为手工制品。当地手工艺人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提高和发展手工制陶技艺,成为民间文化和艺术审美的载体。作为民间工艺,盆罐庄村仍延续着传统的制陶工艺流程,以当地制陶工匠为生产主体,手工制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制备陶泥、拉坯成型、修坯雕刻等流程。陶器胎质细腻,器型古朴厚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泥料制备工艺

从原料采集到制作工艺的全过程都是由手工操作完成。因宁河地貌处于冲积平原前缘和海积冲积平原交错地带,地势低平,土壤质地黏重,组成物质为砂质土和黏质土。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河流沉积产生的泥土黏性强,有利于复杂造型的塑造,为盆罐庄村提供了良好的制陶泥料。采用地表以下50~100 cm之间,属于胶土层的原料,运到料场晾晒至干透。把晾干的土料运到水池中浸泡,水和土料的比例为2.5:1,待土料泡透后将泥料搅拌成泥浆状,再把泥浆放至下面的晾晒池,使泥料晾晒至软稠状,待泥浆中的水分蒸发至30%,自然脱水为泥料,即可把泥料运到阴暗的屋里(窨子屋)进行陈腐,也称“醒泥”。

人工练泥是对醒好的泥料进一步加工,又称“回泥、踹泥、打泥卷”。踹泥的工匠穿上人工做的专用牛鼻子鞋,用力横踹顺踩,经过多番轮回踩踹,来减少泥料中的气泡,增加泥料的致密性和可塑性。然后放到木质的案板上用力揉搓、揉熟按成泥卷备用,将手工练制的泥料分装到塑料袋内并封口,放置在潮湿避光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陈腐,使泥料中的水分更加均匀,增加泥料的黏性,提高泥料的可塑性。

2.成型工艺

盆罐庄村陶瓷成型工艺普遍采用拉坯成型,陶器制品主要有碗、盆、罐、炉等生活用品。盆罐制陶技艺发展到今天,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制陶工艺和产品种类。其中仿古陶器是盆罐庄村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生产的陶制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制作仿古陶器需要精细的工艺流程和精准的尺度要求,盆罐庄村制陶工匠擅长拉坯成型。拉坯成型法是一种古老的成型方法,由借助人工蹬轮子的制作方法成型发展到电动拉坯机的快轮成型,在不断地拉制过程中掌握拉坯技巧,要求眼、手、脚之间的相互配合,而且制陶工匠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拉坯技术,拉坯成型的产品有不同的风格特征。

传统人工蹬轮子的制作方法一般是三到四人为一组协作完成,包括负责拉坯的成为“掌作”的,也就是关键职位的手艺人,负责供作的师傅就是蹬轮子的,还有整形修坯的,以及管理晾晒、阴干坯胎和烧窑的师傅。制坯(也叫“拉坯”)是由掌作师傅坐在轮子后面,面对木轮,轮子左面放置石板,用作摆放泥料。蹬轮子的师傅一手扶着墙上的木橛子,用右脚蹬转木轮,木轮中间是一个凸起5~6 cm高的圆台,直径约有40 cm,掌作师傅负责切泥料,按坯体的大小,放置在轮子中间,木轮转动,师傅先是揉按泥料,然后用手逐步拉起泥坯,也叫提泥,用陶片碗助力,靠师傅的手力,做各种形状的坯胎。为了泥料不涩,还有用水布子刮擦泥胎,使之光滑、省力。泥坯拉好后,师傅用金属线紧贴木轮面将坯胎与轮子分离,蹬轮子的再用木板将泥坯放置阴凉处阴干。这种制作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在盆罐庄村用电普及之后,人们开始尝试用电力替代人力做轮子的动力。经过多次革新实验取得成功,电动拉坯机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当前盆罐庄制陶成型工艺中,手工拉坯仍是主要的成型手段。拉坯制作仿古陶器能很好地表现其特有的神韵,盆罐庄村制陶技艺传承人韩克胜自1976年开始研究、开发仿古陶制品,作品有青铜尊、葫芦瓶、战将杯、神塔、宫廷烛台等,数量多达1500个品种,2001年韩克胜所制作的仿古陶制品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数量最多的仿古陶制品之最”的称号。

3.烧成工艺

盆罐庄烧制泥陶产品用土砖、土坯等堆砌成的土窑(图4)。土窑整体约2.5 m高,上为半球体,下为圆柱体,土窑一般直径有4~5 m,外侧有通往窑顶的坡道,土窑内部空间直径约有3 m,也叫做窑室。窑室也是下大上小的形状,供装置泥陶待烧制的坯子。窑室顶的圆口直径大于1 m,是为了开始点火时利于散发潮气的,另有两个20 cm大小的烟囱道口,俗称窑堵,是排烟的通道,烧制一次一般装入泥坯400多件为满窑。土窑填充燃料,灶门大都低于地平面30~40 cm,是为了省火保温,又不至于把窑体建得太高,省工省料还能提高窑体的坚固耐用,还有的窑门处更低。例如,至今仍在烧制使用中的韩家窑(图5),人们习惯叫做“深窑坑”。

图4 盆罐庄村的土窑 摄于2021年8月

图5 韩家窑 摄于2021年12月盆罐庄村非遗传承人韩克胜工作室

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烧火工艺不同,盆罐庄村陶器制品的品种有灰陶、红陶、黑陶和彩陶。其中,黑陶制品是目前盆罐庄村主要生产的产品,黑陶的烧制是与当时陶窑结构的改进与烧窑技术的提高密切相关,黑陶是采用渗碳的方法和强化还原气氛烧成,在窑内温度烧至1100℃左右时,待坯体烧结后进行封窑,将窑门和烟筒封住,窑内在无氧的状态下产生大量的烟气,即是渗碳过程,整个过程持续大约12h,之后即可把窑门打开,为防止窑内木炭重新燃烧,打开窑门后要在炉灶上浇一些水,以防止二次燃烧挥发,影响产品的渗碳效果。

三、盆罐庄村制陶技艺的艺术特征

不同的文化类型和生活方式影响着器物的种类和风格特征,盆罐庄村陶器类型主要有缸、罐、杯、碗、缽等,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器物的造型风格也随之发生改变,在统一形制上出现了细微的尺度变化,更加适用于人们的使用方式。

1.造型风格

盆罐庄村传统陶瓷制品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有花盆、民房屋顶上的烟筒帽、面缸、面罐、面盆、水罐等生活用品。传统陶瓷制品的造型简洁,功能明确,主要用于满足当时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因而在造型上更多地考虑产品的使用功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是一致的。其质朴的陶瓷造型和多元化的成型方法,为盆罐庄村制陶技艺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制品在种类和使用功能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品种有灰陶、红陶、黑陶和彩陶,使用功能开始多样化,在原有基础上开发了国外市场非常流行的彩陶系列工艺品。

彩陶作品《堆花牡丹彩陶瓶》《燕归来》的造型风格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图6、图7),与这个时期盆罐庄村陶器产品的出口贸易有关,从双耳造型到浮雕装饰纹样体现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风格特征,造型和装饰大多以流畅的曲线为主,制作手法精细巧妙,双耳造型和浮雕装饰赋予作品异域风韵。既有立体与平面的装饰,又有实用与审美的造型,两者结合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感。

图6 彩陶作品《堆花牡丹彩陶瓶》

图7 彩陶作品《燕归来》

2.装饰风格

明代以后,盆罐庄村陶瓷制品多采用雕、刻、划、印等装饰手法,在装饰内容上不断借鉴当地年画和剪纸的图案纹饰。宁河区东丰台木版年画便是借鉴元素之一,该年画继承了北方平水系统的坊刻传统,装饰内容丰富、质朴、粗狂,在创作中取其神意,不拘泥于外形,题材多样,生动有趣[4]。盆罐庄村陶器在设计和制作中借鉴了东丰台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融合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形成浓厚的地方艺术特色。

灰陶窑变《连年有余》通体采用鱼纹刻画装饰,纹饰繁而不乱,富有秩序和节奏感,作品将装饰鱼纹与造型巧妙结合(图8)。鱼纹是最早且最引人瞩目的装饰题材,一类是写实,半坡类型的鱼纹彩陶盆,采用写实的表现手法来描绘鱼的状态。另一类颇抽象,随着鱼纹的不断变形,将鱼的形体进行抽象化,并以几何形构成手法来表现,与外壁的装饰形成呼应,具有双关效果。明代晚期,盆罐庄村陶器还出现两个鱼纹共用一头装饰的双鱼瓶(图9),造型奇特。现在,鱼纹依然被用作装饰纹样,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图8 灰陶窑变《连年有余》

图9 黑陶作品《双鱼瓶》

黑陶硬刻《三老观棋》采用拉坯成型,器表刻画图案,图案表现的是以三老观棋为题材的人物场景画(图10)。在装饰内容上受到当地传统戏剧艺术的影响,丰富了盆罐庄村陶器制品的装饰艺术风格。由于烧成温度较高,黑陶制品表面呈光亮的漆黑色。黑陶选用的陶土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泥料加工而成,土质细腻,黏性较高,关键是在烧成的最后阶段,封闭窑炉使窑内呈现无氧状态,此时产生的大量烟雾不断渗透进陶坯内形成渗碳效果,从而获得黑色陶。黑陶的烧成温度略高于红陶和黑陶,在1100℃左右,其烧成后坯体的强度更加质密坚硬。

图10 黑陶硬刻《三老观棋》

在雕刻技法上,灰陶作品《百花瓶》(图11)、《菊花帽筒》(图12)的装饰纹样采用手工刻画,以剔花、雕花工艺相结合(图13),使刻画纹饰更突出,更显立体感。镂孔纹饰借鉴当地的木版年画和剪纸的制作工艺,使传统艺术形式相互借鉴与融合。相较于平面化的木版年画和剪纸,盆罐庄村陶器上的装饰纹饰随造型的变化,且疏密有致地安排镂空的位置和大小,呈现出统一中富有变化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不同艺术形式间的结合与创新。

图12 灰陶作品《菊花帽筒》

图13 剔花、雕花工艺

四、盆罐庄村制陶技艺的活态传承与文化创新

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盆罐庄村在2019年被纳入天津文化旅游示范村建设,在2021年入选全国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为传承手工艺制陶技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

盆罐庄村手工制陶技艺历经千百年发展演变,烧制出的陶器古朴厚重,兼具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等特征。盆罐庄村传统制陶工艺是民间工艺的一种表现类型,在器物造型、装饰上所呈现出来的民间审美意识有着深刻的内联性,是当时人们的观念、理想、趣味、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5]。在器型上吸取了其他材料的诸多造型,在装饰上受当地木版年画的制作技法影响,运用模印、刻画、雕花,经过烘烧、渗碳所产生的窑变效果浑然一体、典雅、大气,具有浓厚的地方艺术特色。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过程中,工艺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促使制陶技艺逐渐完善和创新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盆罐庄村制陶技艺在守正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盆罐制品已不再囿于传统的生活陶器、花盆和建筑装饰用陶等物品,以传承人韩克胜先生为代表的制陶艺人在传承基础上,充分挖掘民族传统工艺艺术,并结合现代科技新成果,汲取了现代制陶工艺新技术,制作生产的陶瓷灯具、仿古陶工艺制品(图14),以及汲取国外艺术风格和结合其他材质的工艺品,造型富有异域风情,制作工艺技术精湛、刻画别致、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图15)。其工艺与艺术价值受到国内外的不断认可,产品长年被美国艺术品公司、美国中国艺术画廊、中国台湾元象艺术设计有限公司、香港环轩有限公司、香港汉生兄弟有限公司等国内外客户选购。促进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促使了盆罐庄陶艺产品呈多样化设计制作的发展趋势,将传统制陶技艺与其他工艺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

图14 仿古陶制品

图15 异域风格外销工艺品

面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盆罐庄陶器产品只有契合时代、推陈出新,才能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传统制陶技艺要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需要在不断总结、继承传统制作和设计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路、完善制作工艺。如加强对周边民间艺术形态的借鉴和应用,或在产品对外交流中不断吸收世界各国优秀陶瓷文化的艺术特色,或与校企合作,借助高校的资源,借助企业技术,创造性地与本地区、本民族传统制陶工艺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富有多元化的创新性设计风格。近年来,盆罐庄村在制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克胜先生的带领下,与故宫博物院推出了“龙凤呈祥”宫廷甑文创产品(图16),还与津丽华大酒店合作研究代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甑”系列特色饮食(图17)。盆罐庄村传统陶器体现出理性的、功用的、朴素的文化内涵,为现代设计提供灵感来源,与当代社会审美、生活需求相融合,与传统手工技艺一脉相承,创造出极具时代特色的新产品,让传统工艺焕发新春并良性发展[6]。

图16 “龙凤呈祥”宫廷甑文创产品

图17 “甑”系列特色饮食餐具

五、结语

盆罐庄村制陶技艺是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宝库中的一项宝贵财富。作为延续了千百年的工艺技术和凝练了工艺艺术发展的高度成就,并以积淀的方式形成传承式的结构、形式与规范,成为民间文化和艺术审美的载体,体现着中华民族造物文化传统和艺术审美水准。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做到古今结合、守正创新,真正实现盆罐庄村传统制陶工艺的创新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传统造物文化的繁荣和昌盛。

猜你喜欢
制陶庄村泥料
山西忻州兴旺庄村:蔬菜大棚变“聚宝盆”
傣族慢轮制陶传承的文化内涵分析
下庄村见闻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姚家庄村的幸福和烦恼
大象的澡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