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的学术建构
——基于CSSCI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2022-07-20 02:12
关键词:英雄时代研究

冉 雪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在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2]。习近平总书记将英雄及英雄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出“英雄”在新时代无可比拟的重要价值。从英雄文化的学术发展逻辑来看,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也适逢绝佳发展机遇。

如今,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新时代英雄文化”尚未以概念的形式正式提出,也不曾指明确切的内涵及研究范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本文所讨论的“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即以此为时间节点。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研究领域广泛,而成果分布集中;研究内容丰富,但深度有所欠缺;长于文本分析,弱于理论阐发。从数据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至2022年4月1日,中国知网以“英雄”为主题的文献已高达2.2万余篇。为此,本文以CSSCI期刊论文为研究样本,结合数据统计的方式,对有效文献的时间分布、主要议题及高被引论文三方面进行分析,尝试描述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的整体格局,就其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一些看法。数据筛选方面,鉴于党的十八大召开于2012年末以及CSSCI期刊论文发表的周期性,本文以“英雄”为“主题”,在2013—2021年CSSCI来源期刊及扩展版期刊中进行检索,截至2022年4月1日,得到1 699条结果,因大量文献与英雄主题呈低相关度,另有部分为非论文文献,经剔除共得到328篇有效文献。另外,也将此领域部分重要的非CSSCI期刊论文、专著等纳入考察,以使本研究结论更符合实际。

一、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的时间分布

21世纪以来,英雄文化研究资料在经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后,逐渐步入相对平稳的积累期。丰富的资料为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前期文献筛选及CSSCI期刊论文数量来看,此领域还面临着研究主题泛化及整体研究水平不高的问题。对符合筛选条件的CSSCI期刊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分析,2022年数据因不完整不计入内,按照发表年度以柱状图表示如下(图1)。

根据图1可知,2013年以来英雄文化研究CSSCI期刊论文数量大体呈稳定增长态势,可分为2013—2017年稳定增长期与2018—2021年略有起伏期两个阶段来考察。通过对两个阶段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前一阶段围绕“英雄史诗”“神话”“小说”等主题研究的文章较多,侧重于对文艺作品中英雄文化与英雄形象的阐述;后一阶段集中于“中国共产党”“习近平英雄观”“英雄精神”“英雄烈士”等研究,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新时代英雄文化、英雄理论与制度等成为研究热点。这一趋势体现出英雄文化研究不仅应时而变,而且朝着理论化、深度化模式转变。

第一阶段:2013—2017年。这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都发表了关于英雄文化的重要讲话,并身体力行,缅怀先烈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特别是2015年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2]。从思想观念、国家制度、文化传承、人文情怀等方面为新时代弘扬英雄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引。这些英雄论述与实践深入人心,对学术界启发颇深,相关研究成果也陆续出现。

第二阶段:2018—2021年。英雄文化研究数据在增长较明显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波动,2021年更是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此领域得到持久的关注与稳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3],深入阐述了英雄“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4]。201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以法律形式为英雄烈士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战狼2》《红海行动》《长津湖》等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影片,在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其惊人的票房号召力为英雄文化这一宝藏吸引了更多学术“掘金人”。

二、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的主要议题

新时代以来,英雄文化研究既接续了以往的研究视域,又与时俱进,孕育出了新的学术生长点。这一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议题:一是对英雄概念的本体性探索;二是对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的考察;三是对有关文学艺术作品中英雄书写的分析;四是对历史与当下英雄整体或英雄个体的论述。

(一)关于英雄概念的本体性探索

1.多元视角下英雄内涵的探析

新时代以来学者们从三个不同角度对英雄进行了阐释:(1)对英雄进行价值判断,“英雄是每一个时代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先锋”[5],“英雄是进步价值观的杰出代表,是时代的精神坐标”[6]。(2)从个人品格、精神气质进行判断,“自古以来 ‘英雄’作为救国救民、舍生取义的文化符号,构成了中国社会推崇的理想人格形象,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与精神纽带”[7],“英雄的本质在于当人类面临各种生存逆境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抗争、勇于突破,而决不退缩的顽强精神和意志”[8]。(3)对“英雄”概念的生成流变进行历时性考察。刘志伟追溯了中国古典“英雄”概念的起源,先秦时期“英”“雄”分别作为单音节词使用,两汉时期“英雄”一词出现但使用较少,到汉末三国时代得到广泛使用,认为“英雄”代表的是时代崇尚的理想人格形象[9];徐大威认为英雄的内涵较稳固,“其审美本质是指人崇高的超越精神”,然而其外延是动态的、生成性的,在英雄形态的流变过程中,“神人合一性”“政治理想性”“道德实践性”等质素逐渐内化为其本质规定性[10];韩云波通过历史溯源,考察了中国传统中的“智勇双全、文武相兼的等级英雄观念”和西方“神性英雄观念”,追溯了中国共产党人以“群众英雄”和“人民英雄”为核心的英雄文化发展史,梳理出新时代“英雄”的时代意蕴[11]。学者们研究角度不同,概念界定不一,但存在着共识,即认同英雄具有崇高的超越性,这一本质性认识决定了英雄不论以何种面貌呈现,其内在品质都具有坚固的稳定性,不能被肆意涂写。杨仑认为,“不同的时代,英雄的表现形式或许不尽相同,但英雄的内涵却高度一致”[12]。卡莱尔曾将“英雄”划分为六大类:神灵英雄、先知英雄、诗人英雄、教士英雄、文人英雄与君王英雄[13],扩大了英雄的范围。那么,随着时代的演进,“英雄”的外延将继续拓展,这一过程中只有把握英雄的本质规定性,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作出理性的判断。

2.以“英雄”为中心的概念群研究

英雄文化研究涉及诸多内涵上互有交叉重合的概念,并且在时移世易的过程中,新概念不时出现,逐渐聚合为以“英雄”为中心的概念群。对这些概念群及概念之间关系的辨析,是英雄文化研究持续向深与广发展的话语前提。“文化”“英雄主义”“英雄精神”“英雄形象”“英雄叙事”等概念的阐释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中。

什么是“英雄文化”?张明仓界定为,“以英雄人物为依托、以英雄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是关于英雄观念、行为、精神、功绩、评价、传承的总和”[6]。费英秋从三个层面进行阐释,“精神层面是英雄文化的核心,它反映了人们对英雄的态度、认知、评判以及价值与情感取向;制度层面是对英雄精神传承、表彰、捍卫和弘扬的保障机制,包括英雄表彰制度、英雄保护制度等;行为层面表现为人们由认知到行为转变的过程,以及人们践行英雄精神的实践过程及实践结果”[14]。现阶段“新时代英雄文化”这一表述方式频繁出现,并产生了多个研究主题。研究中所涉及的“英雄观”“英雄情怀”“英雄精神”等都属于“英雄文化”研究范畴,因而“新时代英雄文化”虽未有定名,但相关研究已经展开,是“英雄文化”在新的历史方位所产生的具有阶段性质的新概念。

对“英雄主义”的解读,学界“求同存异”。《伦理学大辞典》将其界定为,“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坚强、首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行为”[15]。吴玲也指出,“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主义有不同内涵,但它有着共同的所指,均指称在主动承担具有社会重大意义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为了群体利益甘于牺牲自我的气概,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16]。虽然“英雄主义”被辞典赋予标准化与固定化的解释,但并未影响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对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傅道彬将文学领域的英雄主义分为四类主题:神性英雄主义、历史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8]。王伯睿等指出革命英雄主义的内涵,“战争年代的革命英雄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牺牲精神;和平年代的人民英雄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勇于担当、 甘于奉献的进取精神;新时代的平民英雄为了复兴伟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奋斗精神”[17]。韩云波从广泛的文献资料中梳理出文学艺术、影视传媒、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四个领域对“英雄主义”的不同理解,并总结到,“虽然各界对英雄主义的观点不一致,但对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批判是一致的”[18]。但有学者提醒到,“需警惕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贬斥,谨防集体主义规训裁夺个体价值”,消减英雄形象魅力[19]。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英雄精神形成了系列重要论述,学界也展开了对“英雄精神”的深入探讨。唐勇谈到,“英雄精神是以人民英雄、民族英雄为本体依托,以英雄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系统和价值系统,是关于英雄观念、英雄行为、英雄伟绩、英雄价值的总和”[20]。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英雄精神的全面阐发,将其呈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21]。

在人类浓烈的英雄情结下,英雄叙事得以大量产生。陶东风谈到,“在叙事学的意义上,英雄叙事的核心在于讲述一个关于‘英雄之所以成其为英雄’的故事。而在文化人类学—神话学的意义上,英雄叙事则可以被看作一种镌刻于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的‘元叙事范型’”[22]。虽然不同学科对英雄叙事的阐释各异,但叙事过程往往伴随集体无意识的参与,使得叙事学与文化人类学—神话学的意义融合一体,从而影响英雄的塑造。李宗刚将“英雄叙事”视为“作者在英雄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文学想象’塑造出英雄形象的过程”,也“可能是叙事主体在整合了诸多的因素之后承载着诸多文化理念和情感的对象物”[23]。

在英雄叙事中,诞生了丰富多彩的英雄形象,如民族英雄、战斗英雄、劳动英雄、超级英雄等。由于“英雄形象”这一概念较浅显直白,常被学者信手使用,因此也往往忽略了对其进行概念上的解释。总的来说,“英雄形象的符号生产,其内在的宏大叙事属性以及与民族认同乃至国家形象建构的关联度”[24],是其他形象符号无法相提并论的,因而其在主流文化传播领域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对英雄及其概念群内涵的研究,是构建英雄文化研究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但除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其他领域学者大多未体现出概念阐释的意识。英雄概念群存在内涵重叠,边界模糊的问题,比如上文中出现的“英雄文化”与“英雄精神”的定义就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且缺乏严格的辨析。在新时代国内外思想文化深刻变动中造就的文化新语境下,英雄涵义的演变与新概念的生成,不断催生出新的学术生长点,也提醒研究人员要树立学术研究的理论自觉。

(二)中国共产党的英雄文化

中国共产党已成立100周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立场一以贯之,在伟大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构了全新的英雄文化观念谱系,实现了英雄文化观念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25]。

目前,学界从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英雄文化展开研究:(1)整体研究,包括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的生成逻辑、发展历程、自身特色等;(2)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抗战时期劳动英雄与新时代人民英雄的研究;(3)重点研究,即关于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英雄观研究,其中毛泽东与习近平的英雄观受到积极关注。

1.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的整体研究:生成逻辑、发展历程与自身特色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26]。百年的艰辛跋涉,成就了中国共产党辉煌的英雄文化。“经典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与中华传统文化英雄观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得以凝结、升华,并创造性地催生了内涵丰富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英雄观”[27]。韩云波探究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的两种基本样态,较为详尽地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的英雄观念文化[25]与英雄制度文化[28];穆鹏程通过对党的历代领导人论著中英雄论述的耙梳与研读,总结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英雄论述与英雄实践,阐发了党的英雄观的时代意蕴[29];郭辉也通过文献资料的发掘,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整体考察[30]。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其确认的英雄主体与倡导的精神品质中树立起自身的特色。共产党人“彻底抛弃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英雄文化的主体对象”,建立起以“群众英雄”“民族英雄”及“人民英雄”为主体的英雄谱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25]。中国共产党从“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作为战争英雄和民族英雄的主体构成、基于‘无名英雄’的概念将英雄的主体扩展为普通群众、实现了英雄的职事化转向”三方面完成了英雄主体的平民化转向,克服了传统英雄主体精英化的局限[31]。另外,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精神品质,体现为“人民是真正英雄的文化理念”“为理想信念奋斗到底的英雄气概”“高尚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忠诚、执着、朴实的英雄风范”[29],是传统英雄理念与时代英雄精神交融的产物。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英雄文化始终蕴藏在其奋斗历程中,已成为其重要的理论资源及力量源泉。而学界的探索才初步展开,在历史文献发掘、英雄理念总结方面亟待进一步开发。

2.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的阶段研究:抗战时期“劳动英雄”与新时代“人民英雄”

对抗战时期“劳动英雄”的研究,学界着力较多。王建华考察了延安时期劳动英雄生成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对劳动英雄在根据地社会动员中的作用进行审视,以此探讨英雄塑造对国家建设的影响[32]。也有国外的学者对延安的妇女劳动英雄进行研究,剖析当时形成的妇女劳动英雄现象,介绍塑造妇女劳动英雄形成的政策和理念,并指出对妇女劳动英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同时存在的多种解读[33]。此外,还有学者从制度和运动入手,研究了英模表彰活动与根据地的劳动英雄运动。表彰劳动英雄模范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确立的一项有效的社会动员方法,至今仍定期举办,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

“人民英雄”与“劳动英雄”同为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诠释,是国家英雄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民英雄”研究目前散见于共产党英雄文化研究文献中,缺乏专题探讨。“人民英雄”概念由毛泽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提出,一直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论断,共产党人矢志不渝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并且推动了“人民英雄”向国家制度层面的转向。201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正式施行,在2019年国庆前夕举行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等场合,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向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颁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将“人民英雄”作为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确立下来,“以最高荣誉的英雄称谓高度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34]。

3.重点研究:毛泽东英雄观与习近平英雄观

对毛泽东英雄观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李佑新等探索了毛泽东英雄观念中英雄应具备的精神品格[35];姚力考察了毛泽东在劳模表彰制度中对群众路线思想的应用[36];柳礼泉等人分析了毛泽东所树立的战斗英雄、生产模范、道德模范三类榜样及其榜样思想的内容与当代意义[37]。目前关于毛泽东英雄观的研究各有侧重,研究成果多呈零散状态,专篇论述文章尚不多见,还缺乏对资料的挖掘与逻辑的梳理,观念的阐释也显得不足,需要深入思考于当代的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

学界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发表的系列英雄论述为起点,多方阐发其英雄观:(1)文化底蕴。习近平英雄观渊源有自,是中国优秀传统英雄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结晶,既是对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的赓续和发展,也是“在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批判解构崇高、丑化英雄的现象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7]与时俱进的英雄观念。(2)深刻内涵。习近平英雄观涉及“英雄主体”“英雄精神”“对待英雄的态度”“英雄品格”等问题,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视为英雄的主体,“英雄是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英雄最根本的特性就是人民性”[38]。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将“英雄精神”呈现为以“爱国”“奉献”“奋斗”和“敬业”为核心的精神力量,对于当代社会具有巨大的精神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动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引领时代主流文化和社会风尚的重要源泉”等[20]。再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要“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崇尚英雄”就是要坚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所必须拥有的价值理念和情感基础;“捍卫英雄”要求绝不做亵渎英雄的事情;“学习英雄”就是要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关爱英雄”就要体察英雄人物的现实诉求[7]。最后,“英雄品格”即“忠诚、执着、朴实”,“是对英雄最突出、最主要、确定不疑共性品格的高度概括,更是无数英雄高贵品质的提炼”[39]。(3)理论品格。习近平英雄观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体现出“胸襟视野宽广、时代特征鲜明、问题意识强烈、实践特色突出”[39]等主要特点。(4)价值意义。新时代需要习近平英雄观的价值引领,因为“它不仅激励英雄们再创人生辉煌,发挥积极作用,而且激发全体人民敬仰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40]。总体上看,习近平总书记的英雄论述“集中展示了‘新时代英雄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时代特征,是构建和弘扬‘新时代英雄文化’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18]。

(三)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英雄书写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41]。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他再次谈到,“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42]。历史没有遗忘英雄,文艺创作者们也未曾停止对英雄的书写。新时代以来,文艺作品中所出现的抗疫英雄、本土超级英雄等英雄形象就是对英雄书写的新发展。

2020年,在全民抗击新冠疫情的行动中,涌现无数英雄人物,催生出战“疫”文艺,“抗疫英雄”应运而生。傅道彬谈到,“战‘疫’文艺最鲜明的特征是建立在爱国主义精神基础上的英雄主义精神,许多文艺作品歌颂了以医护人员为主体的英雄群体”[8]。“抗疫英雄”于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使他们实现了由平凡到不凡的蜕变,成为真正的英雄。他们可谓是对“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4]的生动诠释。在抗疫题材影视作品中,“通过对英雄精神面貌和日常生活的叙述,为社会树立英雄标杆与时代楷模,铸就新时代的楷模形象”[43]。

近年来,《战狼》系列、《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国产影片崛起,其中着力刻画的英雄形象被部分学者冠以“超级英雄”之名,积极呼吁建构中国本土超级英雄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张健等人将《战狼》《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一批“颇具突破性的军事电影”称为“新军事电影”,认为它们“塑造了个性化与集体主义相平衡的超级英雄”,并总结了中国超级英雄的符号类型[44]。新军事电影取得较大成功,在一片赞美声中,反思与批评之声渐起。如上文将冷锋在非洲认干儿子的行为阐释为充满脉脉温情,而盖琪将其视作“优越感与居高临下感”的体现。她提出,《战狼2》“非常典型地展现出了一种面向国际的、新的国族身份想象的尴尬”,“它借由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影像修辞,在很大程度上将我们的主旋律英雄叙事书写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时新版本”[45]。《战狼2》引发国人观影热潮,国旗、国徽、制服等一系列国家公权力符号的运用,激发了国人对国家的自豪感与荣耀感,其创造的精神价值不言而喻。当超级英雄的人际交往隐喻着国际之间的交往时,如何更合理地利用超级英雄的人物设计进行民族的自我想象与自我定位,尚需更多思考。周星等人提出,伴随着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对于中国人而言,拥戴自己的国家和期望能够有与强大祖国相匹配的英雄形象成为一种深埋心间的心理势能”,但中国电影传统偏向于表现日常性关系对象,对于超越性的超级英雄的接受,还需要破解一些难题[19]。

除了抗疫英雄与超级英雄,军人英雄、科学英雄等英雄形象的书写也体现出“英雄”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与新内涵。对于新时代文艺作品的英雄书写,不少学者提出自己的思考。有的建议新时代文学的英雄书写“从人民性出发,显示鲜明的个性,闪耀人性的光辉,具有历史反思精神,体现崇高的审美追求”[8]。有的总结认为,新时代国产剧的英雄“实现了传奇与现实、宣教与娱乐、崇高与优美的完美融合,体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46]。还有学者倡导在日常生活中找寻英雄精神,“在‘平凡的世界’中发现并书写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高度、道德境界、主体创造性的凡人英雄,正是当代文艺创作者应当正视的艺术命题”[47]。英雄书写的“人民性”“个性化”“崇高性”“日常性”等特征得到重视。

在不断拓展英雄书写内涵的同时,学者也注意到英雄书写面临着深刻的危机。由于“英雄”概念本身在文化内涵上具备“泛指性与实指性的二重属性”[28],导致对英雄的解读动态多元化;且“消费主义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文学作品中所谓‘人性英雄’和‘超级英雄’走向两个极端,英雄的崇高性一度面临消解的窘境,也有被影视‘神剧’里所谓‘英雄’的不真实夸张‘捧杀’的危险”[48]。在现代商业文化语境下,文艺领域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由社会中的成功人士、财富精英、偶像明星等承担,“‘英雄’的意义被窄化为名利场中的赢家,‘英雄’的内涵被缩减为商业社会丛林法则下的强者,‘英雄’的价值被简化成‘我的成功你可以复制’的示范样板”[47]。英雄的超越性与丰富性被消解,这般空心的符号存在已无法为社会传达正向的价值理念。而以“抗日神剧”为代表的影视剧一味迎合消费市场,过度追求娱乐化,在嬉笑打闹间弱化并进一步抵消了历史的严肃性与英雄的崇高性。在浓厚的娱乐氛围下,英雄的伟大光环日趋黯淡,历史的正义遭遇质疑,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便是明证。

英雄代表了一个时代最理想的人格。中国文艺已经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上,文艺工作者的文化创造要“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42]。对于英雄的书写,要自觉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书写人民英雄史诗,坚持守正创新,以大写的中国人形象展示中国的风采、讲述中国的故事。

(四)历史与当下的英雄

要做到“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便不能忽视对历史与当下英雄的研究,无论是整体研究还是个案研究,都是理解、铭记与感怀英雄的方式。

宋道雷、周蜀秦从大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英雄存在的中国范式。他们提出,英雄在中国主要是作为国家英雄而非个人英雄而存在。中国英雄的国家存在范式分为四种,即“传统中国的伦理范式,现代中国的政治范式,改革开放时期的市场范式与新时期的生活范式”[49]。黎俊忻分析了霍元甲如何经过不同的人和机构对其故事的书写与图像的传播,从一名普通武师,被附加上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转化为民族英雄的形象的过程[50]。秦勤以抗日英雄马占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其形象由舆论中的民族英雄到“汉奸”,再重新成为民族英雄的全过程,探究民族危亡之下马占山形象的建构以及在抗战动员中的作用[51]。

远离了战乱纷争的年代,新时代的英雄是各行各业或关键时刻涌现的平凡英雄。“抗疫英雄”作为社会热点,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张宏杰指出,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抗疫英雄形象赖以产生的底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抗疫英雄形象的本色;众志成城是抗疫英雄形象的特色[52]。2020年,中国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讲到,“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53]。李保国、张桂梅、黄大发、黄文秀、黄诗燕等杰出代表都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新时代英雄。

三、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的高被引论文统计与分析

由于高被引论文是考察研究领域热门议题的重要参考指标,故本文将对2013年以来的高被引论文作出统计与分析。但在统计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发表越早的文章越有机会获得高被引,一些近期发表的热点文章因被引频次不够统计标准,有遭遇忽视的可能。因而下文以篇名包含“英雄”为检索条件,根据实际被引情况,分别在每单一年度内挑选出最高被引的几篇文章,经过综合考量,最终筛选出15个研究样本,按年份倒序排列,得到表1。

表1 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的高被引论文统计

从整体来看,新时代英雄文化的热门议题分布在以下几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文化领域。在15篇高被引文章中,有8篇属于此类。其中,4篇研究新时代英雄文化,3篇研究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且全都发表于2019年及以后,体现出学者们近期的共同关切。其余1篇研究延安时期的劳动英雄问题,表明学术界在追踪英雄文化新发展的情况下,不忘持续推进历史情境中的英雄文化研究。(2)法学领域。表1中有4篇文章属于此类,且全部文章的最高被引即来源于此。这4篇文章分布于2017—2018年,是对201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5条有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人格权益保护制度的阐释与分析。(3)电影与文学领域。表1中有2篇文章分别涉及国产电影的英雄叙事及后现代文学英雄理论研究。前文已述,以“新军事电影”为代表的国产电影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因此在学界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文学方面的英雄研究多集中于具体文本的讨论,理论化程度不足,因而受关注的文章不如其他领域多,仅有的一篇讨论的是在后现代语境中经典英雄的存在方式问题,说明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英雄的再生与转型已成为学者们比较关心的话题。(4)社会学。表1中有1篇文章探讨了抗争政治中的英雄伦理,是从社会学视角对英雄问题的思考,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虽然还不多见,但透露出英雄文化研究在多个学科领域“大有可为”。

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的兴起离不开期刊界对此选题的大力支持。表1中仅《探索》杂志便出现了4次之多,高频次的被引无疑指向更大范围的影响力,该杂志以对“中国共产党的英雄文化”及“新时代英雄文化”的积极关注,有力推动着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的进步。除此之外,从2017年起,《思想教育研究》陆续刊发了一系列英雄文化相关研究论文,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对于“英雄精神”及“习近平系列英雄论述”的深入探讨。以《文艺争鸣》《当代电视》《当代电影》等为代表的文艺界杂志也汇聚了一批较高水平的英雄研究论文,相信将会对文艺领域起到示范效应。

四、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最佳载体。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下,大力推进英雄文化研究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紧密关联,是增强民族自信、凝聚民心共识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的绝佳路径。

(一)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应汇入时代洪流

在新的社会语境下,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应创设新的研究主题与奋斗目标,尤其是在思想上要确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将研究主题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

1.把握时代主题,汇聚研究力量

首先,英雄是民族精神与力量的集中体现,在最普遍的情感、精神、道德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下中国的时代主题,时代呼唤着英雄的出现。把握这一主题与英雄文化的关联,有助于强化学术界对英雄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为当前的英雄文化拓展全新的研究空间,吸引更多研究资源与研究力量。其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改革创新、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社会领域的重大实践及文艺创作中,诞生了无数英雄事迹,为英雄人物谱系增添了新的形象类型,进一步丰富了英雄文化的表现内涵。改革英雄、扶贫英雄、抗疫英雄、军人英雄、科学英雄、人民英雄、平凡英雄等新英雄类型与新概念层出不穷,需要研究者及时追踪最新动态,处理好英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促进英雄文化研究的话语体系建构。最后,新时代英雄文化强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将人民视作新时代英雄的主体。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要建立在以人民英雄为中心的英雄叙事、英雄精神、英雄传承等问题上,结合各学科特色,使英雄文化研究迸发出更多活力,增添更多现实意义。

2.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时代关切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元价值观念滋生。一些别有用心者通过主观臆断、断章取义、戏说恶搞等手法,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歪曲,诋毁党和国家领导人,抹黑英雄人物。借由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对社会造成广泛的不良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54]。学术界对此也迅速作出反应,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险恶目的。但历史虚无主义并未完全清除,还呈现出一些新的苗头和动向,学术界与理论界必须加深研究力度与批判力度,激浊扬清,还社会与网络一片清朗。新时代也意味着未知的挑战,树立英雄的崇高形象,需要时刻警惕、及时澄清思想上与话语上的混乱。

(二)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应确立自身特色

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虽未成体系,但在实践中逐步开拓了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地。新时代英雄文化区别于传统英雄文化与西方英雄文化,但具体在哪些方面构造起自身的特色,还需要更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

1.彰显新时代研究取向,构建多元化英雄形象

就中国古典英雄概念来说,“英”与“雄”尚未组合成词之前,“在被分别作为人物品格褒词的初始阶段,就已赋予其指称最高和较高层级人物的意义内涵”[9]。因而,在等级制度分明的古代社会,智勇双全的英雄常从帝王将相等人物中诞生。明清之际,随着英雄传奇的广泛出现,出身中下层阶级的平民英雄、草莽英雄成为新的英雄形象类型,但英雄依然难以脱离其阶级属性。西方文化提倡个人主义,从古希腊时期的半人半神式英雄到如今风靡一时的好莱坞超级英雄,始终凸显出对英雄个体生命强力及伟大意志的颂扬。而新时代的英雄是普通民众中的一员,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平凡英雄。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首要面对的便是主体的转向,是不需要依赖身份、地位、血统或特殊技能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群体,面向的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而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要深入挖掘普通人的英雄性,捕捉人性的闪光点,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与英雄行为的不凡深刻表现出来,以此确立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区别性特征,彰显人民大众的力量。需要提及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新时代不允许多元英雄形象的出现,文艺创作鼓励百花齐放,但文学经典提醒我们,与时代价值观、人民愿望相一致的英雄形象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2.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赓续革命英雄精神

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要注重发掘中华五千年绵延不绝、博大精深的文化宝藏。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尚待深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英雄思想、英雄精神、英雄道德等资源,不但可提升自身文化涵养,还可促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我国的英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系统清理的机会,文艺作品中蕴含着大量英雄叙事、英雄理论,而今目之所及的研究高度集中于极少数经典文本,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家喻户晓的著作中。如何使各类文史著作中沉睡的宝贵资源完成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达成与当代审美的契合,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传承下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是新时代英雄文化的重要内涵。影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对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十分热衷,但在创作中要注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不能为了一己私利甘当市场的奴隶。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常表现为高度重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新时代平凡英雄的成就离不开革命英雄精神的薪火相传,赓续与弘扬革命英雄精神是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的重要一环。

3.建立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掌握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权

在国家致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时,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英雄文化产业可谓适逢其时。英雄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使英雄文化从理论到实践互为支撑,有利于拓宽英雄文化研究空间,使研究领域充满活力;另一方面,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可以提供更生动有趣的话语传播方式,有助于英雄文化入目、入心、入行。至今,英雄文化产业在文艺创作、影视、旅游、网游等领域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实践,许多文化产品取得群众口碑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但从更高层面看,各个领域依然以独立的形式生产着自身的文化产品,尚未实现内容间的互融与渗透。例如,好莱坞对超级英雄电影一整套产业链的开发与延伸,将文化影响力推向极致。超级英雄电影上映前后会涉及以下环节:漫画的发行、相应电影的手机游戏推出、超级英雄周边产品的销售,并进一步将影片创意延伸到新媒体平台、主题公园、玩具、餐饮行业等领域,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群。中国虽已孵化众多创意产业园区,但暂未出现能与好莱坞、迪士尼等相抗衡的文化产业园,但我们有信心在文化工作者的精诚合作下,不久的将来中国也会拥有世界级的本土英雄文化产业园。将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权与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有益于塑造真实的中国形象,传达真实的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英雄时代研究
英雄犬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重走英雄路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绛红英雄谱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