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东洋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434)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水利部门的河流治理思路开始从传统水利方向向生态水利、环境水利转变。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下,在保障水安全的基础上,水环境综合治理以逐步恢复河湖水系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功能为首要目标。特别是《“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的编制和出台,将有力推进我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将带动我国其他中小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开展,通过提供青山碧水的生态水环境来支撑和促进流域内城市建设、经济提升、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水景观体系的构建研究多是以城市更新带动城市水系的景观化改造,利用工程建设手段改造单一河段的水景观空间。这导致了水景观问题的解决易集中在局部、微观层面,而缺乏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对水景观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把握。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牢牢树立,流域水环境治理也被逐渐重视起来,相关的流域治理规划都在相继编制。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是一个从宏观角度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多任务的涉水综合性规划,其综合整治的重点是水安全、水污染、水生态及水资源等问题,而水景观一般涉及较少。但是,随着近些年我国对治理成果标准的高要求,水景观的治理也在部分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中有所体现。水景观是依托在河流水系建设的基础上,作为涉水的分支专业参与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的研究,有利于从宏观层面对区域的滨水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编制出注重区域整体性、有地域特点的水景观规划。通过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将水安全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与人居环境的改善建设相融合,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
水景观是以水体为主要构成的景观,有人工水体和自然水体,笔者讨论的是以自然河流水体为主要载体的水景观。
在水景观构建的过程中,其经历了由人工景观—自然景观—自然生态景观的历程,这一历程也是水景观建设思路转变的一种呈现。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意识也在觉醒,水体、绿化等自然要素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滨水区的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水景观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相关理论体系也日渐完善,如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提出了“山水城市”概念,倡导构建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城市环境;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提出的以水为核心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保护利用水系统、雨洪管理与利用、滨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特别指出维护和强调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滨水游憩绿地建设的重要性。
水景观构建理论的完善,导致水景观构建的手段由人工改造、集中开发建设向以生态修复、保护为先导的有限开发建设模式转变,这些基础理论对流域水景观的构建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为了初探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中水景观的规划构建路径,以《婺源县清华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构建过程。
清华水流域位于婺源县“十”字形发展轴带的一纵上,流域面积626 km,主河道长67.3 km。流域内有县域副中心清华镇、中心城镇思口镇及其他3个乡镇,同时散落着众多传统的古村落,如思口镇延村、思溪村、江湾镇篁村等十几个古村落。除此之外,还有大鄣山自然保护区、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在交通方面,X719、X720、X725县道顺清华水流域而建,沿路而上能够欣赏到一条带状的水秀山美风景图。古镇、田园、绿水、青山构成了沿河公路的景观基底(见图 1)。
图1 清华水流域平面图
总体来说,婺源县是我国著名的文化生态旅游县,旅游资源丰富,流域内乡镇经济基础好;婺源县属于山区,流域内河流流势自然蜿蜒,两岸有秀丽的青山绿水,水环境及水生态基底较好。
在婺源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为侵占了大量的滩涂及河道用来耕种和建设,导致具有泄洪功能的滩涂被占用,河道过水断面变窄。在城镇段河道,由于过于强调防洪排水,忽略了河道的生态景观功能,大量采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固化河岸,导致部分区域水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影响河道的亲水性和景观功能发挥,没能发挥出生态景观应有的优势,不利于婺源县全域的绿色生态旅游发展。除此之外,婺源县存在河道生态流量不能保障、城镇污水排放、垃圾回收不到位等涉及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
通过对规划区域的现状、资源禀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如果想要构建一条特色鲜明的景观廊道,则需要解决以下四大难点。
3.3.1 水。清华水系流经区域面积较大,水量受季节因素影响比较明显。清华水是山区河道,在丰水期水量大、下泄速度快,对护岸和河床破坏力也较大;而在枯水期,则河道河床裸露的现象比较严重。
3.3.2 岸。清华水沿岸分布有众多村落,村落段河道护岸存在较多违建、损毁现象,而且各个村落的护岸形式也各不相同。在非村落的郊野段,河道护岸比较原生态,但较缓的滩涂区域有被农田侵占的情况。
3.3.3 河道。由于清华水是山区河道,河道内无淤泥淤积,但在40 km的主河道内断断续续分布有不少的砾石浅滩和沙洲,部分沙洲上自然生长了一些耐水的植被,而更多的浅滩沙洲是没有植被生长的。
3.3.4 沿河公路。目前,X719、X720、X725县道是沿清华水而建,由婺源县城北上贯穿了清华水沿岸的众多村镇。但是,由于沿河公路的存在,导致水系与滨水用地关系不紧密。
根据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系统治理、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在统筹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协同治理的基础上,规划中水景观在遵循“绿色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人和自然共生”的理念下,对流域内城乡滨水区域进行整体把控,并分区进行规划。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的前提下,规划目标是将清华水流域打造成为生态优美、景观协调、山秀水清、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型山水风景走廊。
3.5.1 规划布局。在解析了现状本底及婺源县总体规划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规划依据清华水水系结构特点及周边村镇用地的不同开发功能,勾画出“一中心两分支多节点”的景观结构(见图2)。
图2 “一中心两分支多节点”布局结构
第一,一中心。清华镇作为清华水流域的重点历史名镇,处于清华水两大支流的汇合点。纵观整个清华水流域,无论是地理优势还是历史文化优势,都将是重点打造的区域。因此,规划人员可以结合当地悠久的文化旅游资源,将整个清华镇沿河区域提升成一个连续的具有旅游休闲特质的滨水景观界面,以提升清华镇作为区域旅游集散点的城镇品质。
第二,两分支。在清华镇,有两条支流在此汇合,汇合后形成了清华水的主河道。这两条支流及清华水的主河道沿线分布有多个历史古村落,同时X719、X720、X725县道沿河而建。由于县道交通是婺源县重要的旅游游览出入通道,因此,规划人员可以依托县道打造沿河的青山绿水对外展示带。
第三,多节点。分布于清华水及支流上的重要聚居点有多个,除了清华镇外,大鄣山乡、浙源乡及思口镇也是规模较大的村镇聚居区,同时是清华水流域重要的交通节点。因此,规划人员可以对这些重要节点进行水景观的提升规划,有利于提高整个水系廊道的通达性。
3.5.2 规划引导与控制
3.5.2.1 水景观廊道的规划引导。在对清华水流域及周边村镇的研究分析基础上,规划提出建立以生态廊道为主体的景观脉络,分别是河流生态景观廊道、道路生态景观廊道、游憩廊道(见图3)。
图3 水景观廊道格局
第一,河流生态景观廊道。河流生态景观廊道是由河流自然湿地和河滨带构成的清华水流域“Y”形河流生态廊道。景观特色由蜿蜒曲折的河流、错落有致的河流湿地及河滨带的植被构成。规划结合景观规划结构进行布局,首先将河流生态景观廊道贯通,即在沿河两岸恢复并保护一条连贯的生态林绿带,将河道两侧侵占泄洪道的耕地退耕还河,分期将临河违建的建筑拆除,保证河道行洪安全,同时保障和提升了河道两岸的景观资源。
第二,道路生态景观廊道。道路生态景观廊道是沿清华水流域,主要由景观道路X719、X720、X725县道两侧分布的带状绿地构成的生态景观廊道。景观特色为道路两侧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近视景观及“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的远视景观。规划建议完善城市快速交通系统,推进快速交通系统的景观化提升。
第三,游憩廊道。将景观廊道融于用地内部与建设开发相结合的做法,既可以减少机动车交通对廊道的隔断,又可以提高用地的可达性。规划中,在修复贯通河流生态景观廊道的同时,结合道路生态景观廊道修建一条穿梭其中的骑行与漫步相结合的旅游休闲慢行绿道,即景观游憩交通。婺源县是我国少有的以全县命名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其自然景观资源优势明显。但是,其交通干线主要满足了机动车辆的通行,而忽视了自行车和行人的需求。因此,婺源县需要加大景观游憩交通建设力度,形成连续独立的步行和骑行系统,营造小规模景观环境,实现廊道的各种景观功能,通过景观资源提升旅游价值,创造水景观开发效益。
以上每一条廊道都是一条连贯的通道,担负着排洪、游憩和生态效应等任务,三个级别的廊道交叉穿梭,共同构成清华水流域的景观脉络。
3.5.2.2 堤防及防洪标准的控制。为确保清华水流域沿线村镇的发展建设安全,规划中建议临水的每个村镇区域内的防洪标准均进行提升。在经过水利计算划定新的防洪标准后,对河道进行疏通、对村落段堤防进行加固及修复、对非村落段河道堤防进行生态化处理。在以往河道治理过程中,施工人员只考虑暂时的平整度,故采用浆砌石、混凝土预制块材料进行建设,却忽略了生态景观系统,导致河流失去了原本完整的结构。因此,规划中要求在优先满足水利防洪要求的同时,尽量呈现出生态景观化的河道岸线。
3.5.2.3 水体设计。清华水流域水资源季节性明显,丰水期水量大、水位高,而到了枯水期会经常性出现断流的现象,清华水流域丰水期的水资源被浪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规划除了要求清除河道上被占用的滩涂用来拓宽河道外,可以在水景观展示面较好的重点景观区域下游设置水堰,增大水堰上游水容量,变河渠为带状的蓄水体,以保证重要节点的水面景观。规划还要求新增或改建保水堰,堰顶标高不得对汛期泄洪造成影响(见图4)。上述这些措施的提出,最终在原河道的基础上形成连续的开阔水域,为存蓄水资源、创造水景观提供条件。
图4 重点区域保水堰布置
3.5.2.4 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在“一中心两分支多节点”景观布局下,规划还对各个节点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水景观规划。在解析了清华水流域内各个乡镇的滨水地貌特点、产业发展特点及发展方向后,着重对清华镇、大鄣山乡、浙源乡、思口镇和沱川乡进行水景观布局规划的同时,对相关涉水休闲产业进行了合理布局。以清华镇为例,考虑到清华镇是婺源县四大旅游名镇之一,又是婺源县北线旅游轴线的枢纽。因此,在水景观规划中,依托彩虹桥这一历史遗迹,将清华水(清华镇城区段)南岸临水岸坡区域建设用地统筹使用、合理布局,开放出一条具有游览性、参与性、休闲性的滨水空间带。同时,引导毗邻滨水空间带的村民开展民宿、农庄体验等休闲类的产业。
上述案例中,虽然在整个综合治理规划内容中,水景观的规划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因为涉及多专业领域的协同,水景观规划的内容也只能是在宏观层面上,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进行多层次的分析来解决水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不能像专题景观规划那样深入、细致、全面。这也是除水景观之外的各专业领域在类似综合规划中都可能面临的问题。
根据我国生态发展理念来看,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人居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为区域城镇建设现代化人居生态环境提供上层规划指引,系统性、多目标、多层次、多任务是其主要特征。在规划中融入水景观的任务内容,通过水景观的规划和构建,有利于未来实施工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能够使未来实施落地的水景观工程更好地承载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的治理成果。相信未来更多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中皆会有水景观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