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锋
(广东省天井山林场,广东 乳源 512726)
森林火灾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小,加剧水土流失,威胁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因此,森林防火问题备受关注。传统的森林防火管理以人巡、人防为主,防火管理效率较低。科技水平的提升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我国森林防火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技术的支持下,相关部门完善了森林防火管理部署,建立更为完善的森林防火管理体系,为森林防火管理效果提升奠定了基础。但目前,我国森林防火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森林防火管理是保障林业资源稳定、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森林火灾可按照成因和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其中,按照火灾成因可分自然火灾和人为火灾:自然火灾是指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火灾,如气候干燥、雷电等;人为火灾是指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火灾,如祭祀、使用明火等。不管哪种因素引发的火灾都会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提高林业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按照受害森林面积、死亡及重伤人数又可将森林火灾分为一般森林火灾、较大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4类。具体划分标准见表1。
表1 森林火灾等级划分标准
近年来,我国森林火灾频发,大量森林植被被破坏,而整个森林生态恢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容易导致资源浪费、经济损失,甚至会导致人员伤亡。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业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林业的发展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旦林业发展受限,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将受到影响,甚至影响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当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林业资源保护及森林防火管理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如何借助森林防火管理的科学部署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也是森林防火管理的聚焦点。
近年来,森林防火问题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森林防火管理的支持力度,森林防火管理相关法律体系更为完善,管理机制更为健全,一些新型技术逐渐在森林防火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但相比发达国家对森林防火管理的极大投入,我国现阶段的森林防火关注度及投入支持略显不足。这也使得我国森林防火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
我国林区多分布于偏远山区,基层森林防火管理能力相对薄弱,森林火险管控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相继展开,林内可燃物载量大幅上升,增加了森林火灾隐患。部分林区周边有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其经营所用的油漆库、仓库、电信基站等基础设施较多,若森林防火措施没有做到位,也将加大森林火灾风险。近年来,全球异常天气频发,大风、干旱、高温等极端恶劣天气时有发生,而这些极端天气也会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率显著提升。
科学的组织部署是森林防火管理的保障。目前,部分地区森林防火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尚不健全,影响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与落实。部分地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属于同级人民政府议事协调机构,独立运作能力较为欠缺,功能地位不够突出,影响其防灭火部署。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多挂靠在区(县)应急管理部门或林业局,无法独立运作,不能满足现代森林防火的多重需要。此外,部分偏远地区专职管理人员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大、责任重,很容易在森林防火部署中出现问题,也无法做到科学进行防火管理。加之森林周边部分群众防火意识不强,在森林防火管理中配合不到位,增大了防火管理难度。
我国幅员辽阔,基层偏远地区的森林防火相对于城区及周边森林防火任务更重。这是因为基层偏远地区的防火监测能力较弱,既有先天地形条件的制约,也有信息技术、人员、资金匮乏等的制约。现阶段,相关部门主要采取瞭望台观测、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定点观测、传统人工巡护等方式进行防火监测,监测手段单一,不能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基层偏远地区的林区面积大、范围广,且交通不便、地形复杂,人工巡查周期长、范围窄、效率低,一旦发现山火往往已经无法控制。受限于资金,基层偏远地区瞭望塔数量较少,多数设备老化,配套设施简陋,无法满足防火实际需求。受地形及天气等因素制约,瞭望塔观测也会出现误差。部分地区使用林火视频监控系统,但该系统对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有较高要求,在实际应用中不够成熟,使用频次低,不能满足现阶段森林防火的多重需求。
森林防火管理部署需要以完善的火灾扑救体系为保障,但部分地区火灾扑救体系不健全,扑救人员不专业,扑救效率低,危险系数高。部分偏远乡镇森林火灾扑救人员较少,无法实现全面覆盖;一旦发生火灾,奔赴火灾一线耗时较长,会导致火灾持续蔓延。部分林区专业扑救人员匮乏,且森林消防队员流动性大。一些新队员缺乏实战经验,扑火能力不稳定,影响扑救效果。森林火灾扑救也需要先进的灭火设施设备支持,但基层森林防火仍存在扑火物资配备不齐全的现象。
为保障森林防火管理成效,相关部门要重视火源管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首先,要严格执行林区、野外用火管理制度。加大对野外用火管控力度,特别是火灾频发的林区,要杜绝明火,坚决防止林区及周边区域存在农事用火、祭祀用火、野炊用火等行为。针对高温伏旱期火灾多发的情况,严格按照《森林防火管理条例》进行野外用火情况的排查。其次,加强火源进山管理。秉承“宁紧勿松、宁严勿宽”的工作原则,在主要林区道路设置关卡,严禁火源进入林区。针对春节、清明节等节假日应进行森林防火的重点监管,在重点林区、林区主入口、景区入口设置森林防火检查站,及时截留火种,加强防火安全教育,从源头上消灭火灾隐。最后,持续加大巡查力度。采用日巡与夜巡相结合、人巡与技巡相配合的方式,扩大巡查面积,提升巡查频次,加大巡查力度,责任落实到人,巡查中不留死角,真正做到高峰期天天有巡查、处处有监管、时时有登记,真正落实好火源管理工作。
森林防火管理中要确保各项任务组织部署到位,提升森林防火管理的专业性。相关部门要以标准化建设思路统领森林消防工作组织部署,组建专业的森林消防队伍,并设置专门的防火管理机构,让其独立运作,有效部署防火工作。各区县乃至乡镇应有消防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紧急调度。应急指挥中心应配有专业的消防团队,能第一时间奔赴火场救援;配备有完善的森林防火、扑救物资。消防应急指挥中心在接收到火灾险情后,快速出击,积极响应,将火灾损失降到最低。此外,相关部门在森林火灾防控工作组织部署中不能忽略群众的力量,应重视教育宣传,增强人们的防火意识,引导人们合理用火,减少林区用火隐患。相关部门可借助各种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等,让人们了解到森林火灾的成因、危害性,使人们能掌握相应的防火举措,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特别是确保野外用火安全,避免引发严重的森林火灾。林业部门也可以设置专门的警示牌来提醒群众,或通过普法教育增强人们的防火意识,真正形成森林防火、人人参与的局面。群众火灾防范意识的增强也有助于形成社会监督新力量,实现森林火灾防护从“捉迷藏”到“共同防”的转变。此外,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激励机制,对发现火情及时报告的群众给予嘉奖,以逐渐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为做好森林防火管理凝聚力量。
引入新技术和新装备,如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开展无人机巡护等,可提升森林防火管理成效。数字化监测系统更为智能、高效,能在森林防火管理中发挥实效。在防火管理中应根据临场山区实际情况,以技术创新实现人防到“人防+技防”的转变,让森林防火巡护效率更高、质量更佳。大力推行林火视频监控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使用红外探测技术、可见光视频技术及智能烟火识别技术,实现重点林区的实时监管,以24 h不间断探测与自动预警为保障,做到山火的早发现、早处理。此外,林火视频监控技术支持对重大火灾蔓延情况的连续跟踪,监测范围更大,且摄像头安装更便捷,支持全天候监控和远程监控,可减少人工成本投入;其监测准确率更高,可真正将森林火灾消灭于萌芽状态,若发现火灾正在发生可第一时间锁定火灾区域,为组织人员精准扑救提供条件。
在提升森林火灾扑救能力方面,相关部门一方面要抓好森林防火阻隔工程建设,另一方面要组建优质的森林火灾扑救工作队伍。目前,森林防火阻隔工程建设主要涉及防火道路建设、防火隔离带建设、防火林带及消防水池建设,可实现森林火灾的阻隔,为火灾扑救争取时间。森林防火阻隔工程建设应坚持实用原则,确保能把大面积森林进行有效隔断,在第一时间将物资运输到扑火前线。在建设时要考虑到其对周边交通出行的影响,综合谋划;要坚持经济性原则,充分利用原有的路网,不重复修建,不扩大修建,尽可能与林场、林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减少资金投入,避免建设浪费;也要坚持资源保护原则,考虑工程建设对林地资源的侵占情况,避免对林木资源的大面积破坏,关注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保护古树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森林防火阻隔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避免资金浪费,应根据森林防火阻隔工程建设标准及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分配建设资金,让资金真正用于工程建设,让工程真正发挥森林防火作用。
为组建优秀的森林火灾扑救队伍,提升扑救人员技能,相关部门可通过技能培训,让森林防火管理队伍、扑救队伍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双提升。重点针对林火发生原因、扑火机具的具体使用、扑救战术的灵活运用、扑救过程中安全避险方法等进行培训,同时配合大型实战演练以提升扑救人员判断能力和扑火技能,使其在遇到森林火灾时能快速集结出动,灵活选择战术,快速扑灭大火,真正做到扑救快、准。
森林资源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能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营林造林建设步伐加快,林业资源保护也备受关注。而近几年森林火灾也因为恶劣天气呈现多发之势,加之林区面积较大,导致森林防火管控压力较大。要想真正保护林木资源,必须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必须真正做到防控救等工作的统筹,以科学部署、强化管控及专业扑救提升森林防火管理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