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李大钊》戏里戏外故事多

2022-07-20 02:32何娟
人民周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李大钊京剧戏剧

本刊记者 何娟

“北大红楼 播火启明”,张建峰饰演李大钊(右二)。 (受访者供图)

为纪念李大钊英勇就义95周年,北京京剧院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开启公益巡演。疫情暂时叫停了舞台演出,戏剧的幕后工作却从未间断。“我们一直在边演边改,从革命题材中汲取精神力量,致力于打造一部经典的红色剧目。”青年奚派名家张建峰两度扮演李大钊,对他而言,“每次演出,都觉得这是京剧人的一种荣幸。”2017年上演的现代京剧《大钊先生》主要体现生活化的李大钊,《李大钊》的主题则更宏大,是一部献礼党的百年华诞、喜迎二十大的优秀戏剧。

既有艺术性 又有思想性主旋律文艺作品叫好又叫座

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由国家一级演员张建峰、王蓉蓉分别饰演李大钊和他的妻子赵纫兰,主创团队集结众多曲艺名家,实力雄厚、阵容强大,是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用京剧致敬革命先烈,让主旋律文艺作品叫好又叫座,这也是台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的心愿。

张建峰先后扮演过范进、屈原等经典角色,曾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他看来,奚派艺术“洞箫之音,珠走玉盘”的风格特色,与李大钊本人的精神品质是不谋而合的。奚啸伯开创的奚派艺术富有书卷气息,主人公大多具有中华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气质。奚派表演还侧重深厚的口劲功力,与李大钊在黑暗旧社会发出的呐喊同频共振,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戏剧之外,张建峰曾师从中国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恩师也是我诠释大钊先生人物形象的灵感之一,他身上知识分子的风骨气节、家国情怀,戏里戏外都在滋养着我”。

张建峰告诉记者,现代京剧《李大钊》自2019年拉开创作序幕,打磨三年,多次调整编排,吸收专业学者和广大观众的意见,不断完善剧本、丰盈角色形象。“两个小时的戏剧表演无法体现大钊先生的一生,更不足以衡量他生命的宽度和厚度。”疫情期间,该剧还开创了新编剧目网络直播付费收看首演新模式,实现线下线上双首演,主动延伸主旋律文艺作品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谁来救我中国?”开场即发问,工人、学生等人物群像奔走呼告,张建峰扮演的李大钊在人群中转身亮相,一袭灰白长衫朴素大气,举手投足凛然正气,堪比报晓雄鸡。色彩的视觉冲击、配乐的音响震撼,让观众即刻入戏,沉浸式体验百年前的旧中国,乌云压城城欲摧的压迫感弥漫整个剧场。

1924年,李大钊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登台演讲,台下群情激昂、掌声不断。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共产国际演讲,也是他短暂又壮阔的一生中留下的唯一影像资料。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生动再现了这一幕。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与青年学生讨论十月革命、直面时代思潮,他与工人朋友彻夜谈心、领导工人运动,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通过书信往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勤俭节约捐资助学、废寝忘食办刊办报……类似的场景在戏中均有体现。

2021年5月,戏中新增赵纫兰母女探访北大的情节,侧面展示李大钊作为丈夫、父亲的形象,舍小家为大国,将夫妻之爱升华为家国情怀。他的工资都用来接济贫困学子、穷苦工人、办刊办报,舍不得吃老婆孩子送来的肉饼,一听说陈独秀晚上要来,却会提醒赵纫兰晚饭要加两个菜。张建峰感慨道:“这样的人物更加血肉丰满,更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作为丈夫、父亲,也作为一名党员,他与李大钊的心灵是契合的,通过戏剧与主角隔空对话,他更加深刻体会到为什么毛泽东说“李大钊是一个大好人”。“这也是我最想呈现给观众的,一个真诚的李大钊,一个大好人,对学生好、对劳苦大众好、对妻子女儿好。”大戏拉开时代序幕,小故事细节感人,“与工人揽肩畅聊,跟学生鞠躬致意,处处都是我们精心设计的戏份,处处都是真情流露的大钊先生”。

功夫在台下 功课在戏外 台前幕后汲取红色基因燃星火

2022年清明节期间,北京京剧院举办纪念李大钊先生英勇就义95周年祭扫活动,张建峰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烈士墓前,松柏苍翠,李大钊的雕像庄严肃穆。

“真理从不在书房”,正如李大钊号召青年学子走出校园、走向工农群众,主创团队也曾多次回访他的生平活动轨迹,去北大红楼开展主题活动、参观李大钊故居,赓续红色血脉、根植革命记忆。“我看了大钊先生所有的影像资料,阅读《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著作,以及别人评论、怀念他的文章,从中模仿先生的神态、感悟先生的思想。”张建峰说。

除了采风学习做功课,北京京剧院还先后在天津、唐山、衡水、保定等地开展公益巡演,走基层、下郊区、进高校,高举主旋律大旗,担负国有文艺院团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去大钊先生生前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演出,走到了解大钊先生的群众中去,让当地的人民检验我们的文艺作品,我们全体演职人员都是激动又忐忑的,台上台下的情感交流也是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张建峰回忆到,在中央党校、河北唐山、北京大学的这三场演出让他尤为动容,“不论是老前辈,还是青年学子,他们看到我穿着长衫登台,那股热切的眼神,好似迎接先生归来。”皮黄声起、掌声响起,唤醒红色记忆,这一刻,张建峰彻底忘记了他自己。

在剧目的尾声,总导演曹其敬巧用超现实的多媒体视觉形象组合,打造李大钊与百年之后的新中国、与9600多万名共产党员隔空遥望的错位时空,这一幕被众多观众录制并在网上广泛传播。张建峰动情地表示:“这盛世如您所愿!这是对观众的释放,也是对演员的释放。”

有一次演出结束,剧院安排小学生上台为演艺人员系红领巾,向这部红色剧目的主创团队致敬。为张建峰献礼的小朋友怯生生地摸了摸他的脖子,一脸难以置信地说:“叔叔,您不是还活着吗?您真的还活着吗?”四目相对,热泪盈眶。谈到这位入戏至深的小朋友,张建峰倍感欣慰。京剧讲究“像不像、三分样”,他拒绝佩戴假头套,自行调整发型,以求更贴近人物原型。戏剧舞台上关于李大钊的形象并不多见,很多小朋友只在书本上读过李大钊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他的一副圆框眼镜和两撇八字胡。张建峰希望自己的表演能够满足孩子们对于先生的想象。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张建峰自述这是他在整部戏中“演得最为过瘾”的桥段。“我一人分饰两角,扮演账房先生护送陈独秀出城,我俩席地而坐彻夜畅谈,南北播火聚力量,共创中国共产党……”说到这里,他忍不住哼唱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壮阔的觉醒年代。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有两场营救的戏份,一则救陈独秀,一则救李大钊。前者成功,后者成仁。在张建峰看来,革命先烈的生命不仅在戏剧里延续,更在现实中延续。

猜你喜欢
李大钊京剧戏剧
李大钊《青春》
有趣的戏剧课
李大钊
京剧表演开始了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戏剧类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