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平
茯苓,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陆游在《纵笔》一诗中形象地描述了茯苓——“百尺松根结茯苓,千年长养似人形。”茯苓形态多样,有长圆形、菌核球形、不规则团块、卵圆形等。
茯苓有茯神、茯菟、伏灵等别称。野生茯苓通常会“抱木而生”“围树而长”,其中心抱着松树根的部分被古人称为“茯神”。因被认为是松树灵气所化,茯苓又名伏灵。《本草纲目》中便有“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伏灵)”的说法。茯苓主要产于我国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省,云南所产的茯苓质量最佳,称“云苓”,安徽的产量最多,称“安苓”。
茯苓多寄生于向阳山坡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据传,根部生长茯苓的松树,其树干会同时生长寄生植物莬丝子。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记载:“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所以,茯苓又被叫做茯菟。据说只要找到菟丝子,就能顺藤摸瓜找到茯苓。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茯苓味淡而甘,性平,归肾、肺、心、脾经。因其药性平和,四季皆可入药,适用于中老年人脾虚、水肿、失眠等症,可宁心安神,因此有“四时神药”的美誉。茯苓毒副作用小,具有祛邪不伤正,扶正但不促邪的特点,因此适宜长期服用。
《本草纲目》认为茯苓有“补五劳七伤,开心益智,和中益气”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记载:“(茯苓)久服能延年、養身、安魂、不饥。”《本草别录》说茯苓能:“调脏气、长阳、益气力,保神守中。”《医学启源》中记载其能:“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本草求真》记载茯苓是“最为利水除湿要药”。茯苓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对心悸、失眠等症有效。相传,慈禧太后为治疗心疼病,长期食用茯苓饼。
此外,从古至今,很多美容护肤品中都能找到茯苓的身影。《本草品汇精要》记载了一则茯苓面膜的配方和功效:“白茯苓为末,合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疤如雀卵。”
因为茯苓质地坚硬,若用于水煎,应将其切成薄片。也可先将茯苓磨成粉末入药,以加速药效溶出,利于人体吸收。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茯苓中含有许多能被人体吸收的多糖物质,如茯苓聚糖,能使人增强免疫力,提升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茯苓次聚糖、茯苓多糖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茯苓中还含有卵磷脂、齿孔酸、麦角甾醇、蛋白质、胆碱等成分,能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如刺激机体恢复免疫能力,诱导机体生成白细胞调节素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同时,茯苓还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降低血糖、降酶保肝。
南宋食谱《吴氏中馈录》记载的茯苓膏,是关于食用茯苓的最早记载。明代的药学著作《万病回春》中记载了茯苓饼的制作方法。用茯苓制作的美食有很多,如茯苓粉粥、莲子茯苓糕、牛奶茯苓霜等。
茯苓粉30克,粳米50克,红枣7个。
将粳米加适量水煮开后放入红枣,粥成时再加入茯苓粉搅匀,稍煮即可,可做早餐食用。
健脾利水。
莲子肉、茯苓、麦冬各200克,白糖、桂花适量。
将莲子肉、茯苓、麦冬共研成细面,加入白糖、桂花拌匀,用水和面蒸糕。
宁心健脾。
鲜茯苓500克,牛奶200毫升。
牛奶茯苓霜出自《红楼梦》第六十回,书中记录的制作方法是将去皮后的鲜茯苓磨成浆,然后将其晒成白粉。由于茯苓粉的颜色和白霜相似,且质地细腻,因此名中带“霜”。每次饮用,取20克茯苓霜,以牛奶冲泡即可。
您也可直接购买茯苓粉,冲泡牛奶饮用,更为方便。
润泽肌肤、强身滋补。
茯苓100克,枸杞子50克,红茶适量。
将茯苓与枸杞子共研为粗末,每次取5~10克,加红茶6克,加入适量开水泡10 分钟即可。每日2次,代茶饮用。
健脾益肾、利尿通淋。
以下几类人群不宜食用茯苓:
(1)阴虚但没有湿热病症者;
(2)阳气虚,大小便清稀、怕冷、容易滑精者;
(3)慢性痢疾、肠炎、脱肛、胃下垂等患者;
(4)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