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皓宇
竹笋,是竹子的幼芽儿,也是国人餐桌上的一道重要菜肴,有俗语“无笋不成席”一说。
按照竹子的种类,中国有300 多种竹笋,但并非所有的竹笋都能食用。 有的竹笋太小,有的竹笋口味不佳, 还有的虽然可以食用, 但是资源量太小。 我们吃到的春笋,主要是毛竹笋和雷竹笋,除此之外还有箭竹笋和楠竹笋。
中国的竹林主要分布在南方丘陵山地, 多属于偏远山区,曾几何时,这些笋竹还沉睡在深山,很少变成钱。 现在,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科学规划,一些竹产业企业的带动, 各地投产建设竹笋加工厂,科学的栽种模式、液氮低温生产以及冷链储藏运输将竹笋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 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只有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在农业产业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的山地丘陵,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大力推广竹产业的发展,通过种植培育笋用竹已经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路子,也成为不少地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法宝。
在贵州桐梓县, 通过人工造竹、 原有竹林改造,形成了“山山有竹、四季产笋”的格局,方竹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据了解,方竹在桐梓县的19 个乡镇均有分布,总面积达30 余万亩,占全国同种竹总面积的60%以上。 云南省大关县通过大力发展筇竹产业,从“筇”到富,筇竹面积增加到44.26 万亩,竹产业年总产值达4.2 亿元。2021 年,科研人员通过对野生资源进行选育的基础上培育而成一种可鲜食的新品种——“曼歇1 号”,这种竹笋质地脆嫩,笋味鲜甜,竹材通直,单位面积生物量大,属于近年来新培育的优质笋材两用竹品种。 该品种选育自我国云南普洱亚洲竹藤博览园。选育地培育的苗木种植带动了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倚象村的农户增收致富,同时,该品种还辐射推广到西双版纳勐海县勐往乡灰塘村,随着竹笋被市场的认可,进一步推广到了广西和重庆。 近三年来新品种的繁育和种植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3000 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5000 元。
“这几天我准备忙着收雷笋, 一天能挖500 多公斤,这个月收入两万元不成问题。 ”在浙江,面对长势喜人的雷笋,村民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一村民告诉笔者,他已经连续几年取得雷笋收益,雷笋种植效益好,他还准备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竹笋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地竹笋培育和加工的热潮。
为推进竹笋产业化经营,广东揭阳市揭东区埔田镇通过发展“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农业发展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成立了竹笋协会,搭建起麻竹笋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平台,带动周边农民从事竹笋生产或加工,促进了竹笋产业化经营发展。 埔田镇还积极实施龙头振兴战略, 扶优、扶强、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回收”一条龙产业链条,有效解决产前、产中、产后流通不畅的问题,降低笋农经营风险,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户自建笋用林小面积基地,为家庭增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农户通过为大户开展抚育、垦复、挖笋、施肥等经营活动,获取经济收入。 竹笋加工企业通过雇佣本地劳动力,为农村农闲劳动力在本地获取稳定收入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既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又实现了灵活就业,充分利用了农闲时间。
不仅如此,竹笋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乡村村容村貌的改观。 竹笋基地可以通过林地清理、修建林道等措施, 改善竹林的条件, 使竹林更适宜于经营,同时,也成了一道景观。在湖南省益阳市桃花江镇大华村,在发展竹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设了竹笋体验游基地和旅游基础设施,并在竹笋基地内散养土鸡,村庄美了,收入多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真正实现了有机融合。
然而目前, 我国竹笋产业深加工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不管是雷竹笋还是方竹笋,我国竹笋加工业都面临保鲜技术薄弱,产业附加值低的问题。 ”国际竹藤中心高健研究员说,要大力发展竹笋深加工,加强竹笋制品的研制和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健康的饮食理念越来越普及,消费者对竹笋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既要求保质期的日期理想,又要求保存竹笋的原汁原味,鲜笋保鲜技术虽然有所突破,但竹笋加工产品远远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她进一步表示,目前竹笋年加工业产值不到竹材年加工业产值的十分之一,竹笋、竹材加工业发展非常不平衡,已严重制约整个竹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竹笋加工产业的规模上不去,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对竹笋进行开发利用时,仅仅把它作为蔬菜,限制了它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正在联合攻关,努力通过最新的技术把鲜竹笋加工成原汁原味的竹笋粉或浓缩液,再以其为原料或添加剂,经复配开发系列竹笋源食品,特别是竹笋源主食(竹笋面食,如中国北方人吃的竹笋面条、馒头等;欧美吃的竹笋面包等),以及竹笋源时尚零食(竹笋饼干、笋片、笋条)、饮料、调料等产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 农村产业业态不应当简单地归为一产化农业,而是要突出“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理念思路,打通产业、价值和利益之间的壁垒,让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