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际娣 花宣
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为乡村振兴赋能。广州市花都区作为一片具有优良传统的红色革命热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共有红色革命遗址10处、革命斗争遗址28处。这些红色印记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红色遗址活化利用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花都区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不断加大对红色革命遗址修缮、推出精品展陈展示的投入力度,有效发挥了红色文化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1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历史展陈完成布展并正式面向公众开放;随后,该红色革命遗址被命名为花都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入选广东省革命传统教育现场教学点。
该遗址的修缮保护,充分体现花都区在推进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方面开展的扎实工作。花都区制定印发《关于加强花都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按照“一址一策”的原则,先后投入2800多万元,着力加强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大会遗址、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中共花县第一个委员会旧址等红色革命史迹保护利用和周边环境提升,组织策划了一批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展陈展览。
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广州起义。起义失利后,从广州撤出的部分武装力量转移至花县,联合花县农民自卫军,在花县开展革命活动,协助花县人民成立苏维埃政府,并于12月17日在花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今花城小学)整编成立工农红军第四师。红四师的成立,促进了花县革命形势的发展,保存了广州起义的革命火种,书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历程。
一踏进工农红军第四师历史展陈,庄严肃穆感便油然而生。该展陈共包括“广州起义”“花县整编”“奔向海陆丰”三大部分、七个单元,花都区对红四师成立大会遗址现场以及部分历史资料进行修复,斑驳的文件、泛黄的书信、一张张历史照片……恍若重回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那段峥嵘岁月,置身于辉煌壮阔的革命场景之中。
花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红四师成立大会遗址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窗口,未来会吸引更多的党员干部、师生等群体来到这里参观学习,让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花都区高度重视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不断加大对红色革命遗址修缮、推出精品展陈展示的投入力度,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将红色遗址活化利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图为红四师成立大会遗址 王际娣/ 摄
为强化教育引领,传承信仰力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花都编撰了《花都区革命老区发展史》《花都革命印记》《花都革命旧(遗)址通览》《花县农民运动革命斗争故事(连环画)》《花都英烈》等红色读本6部。其中,中共花县第一个委员会旧址发生的革命事迹就编排在册。
花城街公益村教堂,90多年前,中共花县第一个委员会在这里诞生。公益村教堂作为当时花县县委主要活动场所,在抗日战争时期毁坏严重,解放后亦被挪作他用,终因年久失修而损坏,但其在花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共花县第一个委员会旧址在2015年7月重建后正式对外开放。2021年底,经花都区多次实地调研、多方收集意见后,投入100多万元,对该旧址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以“百年风华 初心永恒”为主题的建党百年花都发展历程陈列馆,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学习教育阵地。
陈列馆分两层,展陈内容包括“奋起抗争求解放”“发奋图强闯新路”“改革开放谱华章”“守正创新开新局”共四个部分,以油画、连环画等形式,充分展示花县百年党史以及各时期取得的重点成就。
同时,花都区立足新时代、利用新媒介,深入開展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设云直播、云展览,对革命文物进行延伸式展示宣传,实现革命文物物质形态与数字形态的融合融通、多场景多展厅互联等方式讲好英雄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在该展厅二楼设有新时代学习室、红色大讲堂,“学习室里还增设了多媒体互动项目,就是开发的‘重走长征路’的微信小程序,通过这个小程序可以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花城街道办事处督办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附近的村民表示,在家门口就可以了解到花县红色革命历史,带孩子来参观、学习,非常方便。
红色革命遗址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是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花山镇洛场村,花县人民政府旧址镶嵌于独特的碉楼青屋建筑群中,2018年6月正式向市民开放。
花县人民政府旧址作为红色革命遗址和花都区文物保护单位,将担起激发花都人民不忘初心、奋力前行,宣传红色文化的历史重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自党史学习教育以来,花都区各级党组织利用红色革命遗址开展瞻仰革命遗址、参观主题展览、讲好红色故事、唱响红色赞歌、致敬英雄模范、重温入党誓词等相关活动1.1万场次,线上线下参加人员达90.5万人次,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
编辑/麦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