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研发新型防雾抗菌塑料镀膜
目前,防雾镀膜应用于太阳能板、挡风玻璃、显示器或在潮湿环境下使用的镜头等,但市场上的防雾化剂水洗后无法维持防雾效果,也不具备抗菌能力,须反复、定期涂覆及维护。
据报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发的双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耐用薄镀膜通过2个步骤实现涂覆,可更好地控制厚度、结构及质量。首先,塑料表面用氧等离子体处理,再通过脉冲激光沉积将双层薄镀膜沉积在塑料表面上,激光束则聚焦表面,使镀膜材料汽化,以达到所需的厚度。涂覆过程达1h。水蒸气在物体表面凝结成水滴时即产生雾化,镀膜的防雾性能是以凝结水滴扩散至不妨碍视觉的均匀薄膜的速度来衡量。在对新型镀膜实验时发现,数码快速帧成像结果显示,水滴在93ms内即扩散,这一数值小于人眼平均眨眼100ms的持续时间。另外,新型镀膜抗反光,可见光穿透率高达89%,适合用于眼镜镜片。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应用表面科学》期刊上。(科技部)
科学家开发一种仿生超强水性合成组织粘合剂
据报道,近期,昆明医科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用于外科手术的生物可降解、超强水性胶水(B-Seal)的策略,其灵感源自英国常春藤粘附策略和水泥颗粒填充理论。
医用组织粘合剂因其具有操作简便、无创粘合、即时密封和止血作用、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等显著优势,获得了医疗领域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传统手术缝合线的有效辅助或替代手段。现有的医用组织胶粘剂和密封剂在湿性和动态组织上的应用远不能令人满意。对于肺组织、心肌、胃肠道等湿性和动态组织,开发一种既能作为组织粘合剂又能作为密封剂的生物胶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该团队设计的B-Seal组织粘合剂是由水性生物降解聚氨酯(WPU)纳米分散体组成的,不含有毒化学物质,且具有超强弹性、超强的湿组织粘合强度和可用于脑脊液漏预防和硬脑膜修复等优势。此外,该团队还基于大鼠脑脊液鼻漏模型和猪开颅模型验证了B-Seal在预防脑脊液泄漏和修复硬脑膜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研究在设计思路方面具有创新性,巧妙地结合了植物黏附策略以及水泥颗粒填充理论,且性能优异,为手术用湿组织粘合剂提供了新的选择。(科技部)
全彩聚合物长余辉材料制备成功
据报道,近日,国际顶级期刊《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黄维院士与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陈润锋教授和陶冶教授在全彩水溶性聚合物长余辉材料领域取得的突破。
有机长余辉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光物理性质,在防伪加密、余辉照明和生物成像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一直是材料化学界的研究热点。然而,如何构建具有超长寿命且余辉颜色可按需调控的水溶性聚合物长余辉材料仍然是该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黄维院士等提出利用氢键诱导的凝聚态结构稳定三线态激子策略,构建了高效和超长寿命的蓝光水溶性聚合物长余辉材料,并通过利用动态的三线态—单线态磷光敏化能量传递策略,将制备的蓝光水溶性磷光聚合物作为能量给体和色彩可调的商业化荧光分子作为能量受体,并按一定的比例将给体和受体物理共混,研制得到了蓝色到红色甚至是白光发光的全彩聚合物长余辉材料,其寿命和效率分别最高可达4.2s和36%。
由于此类聚合物材料具有无定形、易加工、可水溶、余辉发光性能优异、余辉颜色可调等优点,研究人员将其作为多彩高级防伪墨水,通过喷墨打印技术制备出颜色、图像以及文本信息丰富的图案,开拓了此类材料在全彩显示以及高级安全打印等领域的应用。(西北工业大学)
新型医用防护型抗菌聚丙烯纤维料投放市场
据报道,从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工研究中心了解到,由该中心与庆阳石化公司合作开发的医用防护型抗菌聚丙烯纤维料QY40S完成了长效抗菌性能评价,首次工业产品放置90天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99%,表现出优异的长效抗菌性能。
抗菌级纺织品作为现代纺织工业的“宠儿”,广泛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需求强劲,特别是新冠疫情开始以后,用于医疗领域和一次性卫生用品领域的抗菌无纺布的需求急速膨胀,具有可抗菌功能的一次性抗菌无纺布用品也逐渐成为市场热捧的产品。
据介绍,预计2022年,全球纺粘无纺布产量预计将增至480万t左右。医疗、一次性抗菌卫生用品在无纺布市场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占全类无纺布总量的2/3,国内需求量约为30万t/a。
抗菌助剂是开发抗菌聚丙烯纤维料的基础,它可以赋予聚丙烯抗菌防霉性能,抗菌助剂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抗菌聚丙烯纤维料的质量好坏。兰州化工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经过科研攻关开发出一种用于聚丙烯纤维料的高效复合抗菌助剂,并通过研究助剂的抗菌防霉性能和纺丝加工性能的匹配关系,优选出最佳助剂配方。该抗菌助剂具有添加量少、分散均匀等特点,在保证聚丙烯纤维产品的抗菌防霉性能的同时,满足了纺丝加工工艺的低灰分指标要求,提升了常规聚丙烯纤维产品质量。
新型医用防护型抗菌聚丙烯纤维料QY40S具有优异的长效抗菌性能,为医用防护用无纺布生产企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原料。该产品的成功开发丰富了我国医用聚烯烃的产品牌号,进一步提升了国内聚烯烃产业的产品竞争力。(科技日报)
万华化学共聚硅PC项目投产
据报道,日前,万华化学集团有限公司特种共聚硅聚碳酸酯(共聚硅PC)项目投产,标志着我国首款高硅含量硅氧烷PC产品正式上市。这是万华化学在特种工程塑料领域的首款工业化产品。
万华采用自主研发的生产技术,将硅氧烷链段引入PC内合成共聚硅PC。共聚硅PC具有优异的低温韧性、良好的流动性、长期耐紫外老化、阻燃性、电气绝缘性等特点。
此前,我国共聚硅PC基本依赖进口,生产技术和市场主要被国外公司占据。当前国内从事研究和生产共聚硅PC的企业包括沧州大化、万华化学、甘肃银光化学等。其中,万华化学依托界面光气法聚合工艺和有机硅2大产业链,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共聚硅PC供应商。万华化学从聚二甲基硅氧烷合成、共聚硅PC合成工艺、改性共聚硅PC及下游应用等多方位入手,展开相关工作。银光集团于2017年建成国内首套共聚硅PC生产装置,并实现连续稳定运行。沧州大化2021年研发生产出共聚硅PC产品,并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成为国内第一家连续生产法生产共聚硅PC的企业。(中国化工报)
中仑新材研发抗菌型BOPA膜材
据报道,近日,中仑新材旗下厦门长塑实业有限公司为应对食品流通过程中的病原微生物污染展开抗菌材料研发,在实验阶段研发出抗菌型双向拉伸尼龍(BOPA)薄膜材料。
长塑抗菌型BOPA已通过国际权威检测机构SGS认证。检测报告显示,长塑抗菌型BOPA对常见革兰阴性、阳性代表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拥有优异的抗菌性能,抗菌率均大于99.9%。
其机理是当抗菌剂与微生物接触时,依靠库仑引力作用,使得抗菌剂与微生物细胞两者牢固吸附,进而破坏其电解质平衡,从而使微生物由于细胞壁受损而被杀灭,最终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安全保障。
目前,抗菌型BOPA全球市场仍是空白,该产品如实现量产将在生鲜、水产品、冷链运输等食品包装以及日化产品包装、医药行业包装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