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锋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当前,我国拥有8502 万残疾人这一庞大弱势群体。如何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是急需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提高残疾人素质,开发其潜能,置残疾人高等教育于融合教育环境中显得格外重要。实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完全符合“尊重人权,反对歧视和排斥,满足不同需求”的融合教育理念;实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有助于提高积极教育期望,提高残疾人入学率;实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可以促进残疾人自身素质的整体提高,使之易于融入社会;实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全社会的融合[1]。我们国家的高等融合教育起始于上世纪80 年代,1987 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21名肢体残疾学生入校读书,拉开了高等融合教育的序幕[2]。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高等融合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普通高等学校对特殊学生的接纳态度越来越开放,入学的特殊学生人数在逐年上升,入学的特殊学生类型也在逐渐扩大,招生规模较大、开展高等融合教育时间较长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建立融合教育支持体系,提升融合教育质量。
当前,我国残疾人主要通过四种方式接受高等教育。一是参加一年一度的高考进入普通高校,在适宜的专业中接受高等教育,这主要是针对残疾程度较轻、通过辅助手段可以自主学习的学生;二是通过单考单招的方式进入普通高校设置的特殊教育学院或者专门招收残疾学生的系(或专业),目前全国有这些本专科院校约18所;三是通过国家认可的电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方式学习高等教育课程,经考核合格者,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或者专科学历;四是一些独立设置的残疾人中等职校与成人高校以合作办学的方式,举办一些残疾人大专班,这些形式不具有稳定性,而且学习效果差异较大。第二种方式是残疾人接受高等融合教育的主要方式[3]。参与高等融合教育的特殊学生类型以肢体残疾、轻度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为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有一部分情绪行为问题的学生通过单独招生的方式进入到普通高校。情绪行为问题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适应性行为问题,他们参与普通高等教育需要同学和老师更多的接纳和包容,学习上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随着高等融合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也伴随跟进。已有的高等融合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大学生对特殊同学的态度,同伴关系,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设等,对特殊学生参与高等融合教育的体验研究几乎是空白。大学生是自我意识比较强的一个群体,他们参与高等融合教育的体验对于了解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在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就读的轻度情绪行为问题学生H 为个案,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学习经历和感受,描述其参与高等融合教育的体验,探寻个案愉快(或不愉快)融合教育体验的原因,反思高等融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或总结经验),并提出建议。
H,男生,19 岁,因为出生时缺氧导致适应性行为问题,情绪行为问题,轻度。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精细动作能力较弱。父母均为高级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学习特殊儿童教育训练方法,在生活中开展康复训练,业余时间带孩子外出游玩,认识世界,接触社会环境。H 一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中学时,经常被同学欺负,胆小自卑。通过单独招生考试的渠道,进入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入校以来,经常不开心,没有朋友,感觉孤独;课余时间经常找老师倾诉,只是每次都重复同样的话题;经常一个人去医院看心理医生,自己感觉有心理问题。
研究方法采用的是开放式访谈、非正式交谈和观察法。对个案父母进行访谈,了解个案的成长发育史,了解个案在家里的表现以及他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笔者与个案是师生关系,课余时间个案常主动找到笔者畅谈自己的经历、感受,倾诉自己的不开心。有时笔者只是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观察个案的情绪变化,做好记录;有时会根据个案的表达,进行一些提问和追问。
整理访谈记录,使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对访谈记录进行三级编码(见表1)。
表1 访谈记录编码
序号三级编码二级编码 一级编码1同伴交往体验与同学的关系P2跟同学有仇恨P6这里那里搞不来,不理我,气不过P18寝室各搞各的,但算和谐P19班级压抑,没有凝聚力P20没有朋友P26被惹毛的感觉2师生交往体验对老师的态度3学习体验课堂表现情绪宣泄4心理支持体验 心理需求P10部分不喜欢,部分喜欢P11想转到外语学院,因为喜欢英语老师P13与老师观点不一致,老师对自己和对学生的要求标准不一致P22农村来的老师教不了我这样的城里学生P27最喜欢T老师,她的课可以拿到A P7部分课听不懂,没意思P8想请假P9精神崩溃P12没有合作伙伴,被孤立,压抑P14多动症的状态P28倒在椅子上P29向别人投射不屑的神情P30想要对别人发泄一下情绪P31忍住情绪没发泄P15回寝室直接倒在床上P16回寝室哭了很久P17被尊重P21想交朋友P24在保安队很开心,我是唯一的大学生P25你都不管我了,我就直接去找校长了
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发现,个案参与高等融合教育的体验集中在“同伴交往体验”、“师生交往体验”、“学习体验”和“心理支持体验”四个方面。
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发现个案与同学的关系是“没有朋友”、“搞不来”、“有仇恨”,他对同学的态度是想把不喜欢的同学“分流出去”、“退掉”、“班干部了不起的感觉”、认为外地同学都是“农村来的”、对同学讲长沙话,显示自己本地生的优越感、对惹到他的同学会发火。个案的同伴交往体验可以用“不愉快”、“受挫”来概括。结合访谈资料及平时的观察,进一步分析个案与同学交往不愉快体验的原因以及长时间的受挫体验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1.同伴交往受挫原因分析
个案有很强的交流和交往的意愿,多次表达想要交朋友的想法,然而缺乏与同学交朋友的方法和技巧,比如会一直沉浸在自己表达的话题中,忽视对方的感受,有自说自话的倾向;会用不恰当的方式引起同学的注意,如随意拍打同学肩膀、触摸女同学的脸等。这些不恰当的行为引起同学的反感,遭到同学的不理睬、呵斥和向老师投诉,致使个案在班级中感到“压抑”和“被孤立”的感觉。
2.同伴交往受挫的结果分析
(1)错误的归因解释失败
每次被同学投诉后,辅导员就会找个案谈话,指出其行为问题,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与同学交往受挫,常被同学投诉,常被老师批评,长时间处于消极情绪体验中,个案逐渐形成自卑心理。他也在寻找和总结“与同学这里那里搞不来”的原因,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引导,形成了错误的归因:“那些外地来的农村同学,跟我没有共同语言”。
(2)错误的方式维护自尊
他想要把班级中最不友好的几个同学“退掉”,不想与他们继续同学的关系。其中有一个人还是学委,她就觉得她很了不起的样子。然后我就有一次直接对她发火,我说“如果哪一天我当了‘康乃馨’的领导,我直接第一个把你分流出去”。暑期我跟她一起在招办值班,她后来不理我,开学以后,我和她好像关系总是这里那里的搞不来,我实在觉得气不过去。
——20190323
用长沙话与同学交流,显示自己是长沙本地人的优越感,认为外地来的同学都是农村的,是没有见识的。用方言表达一些同学听不懂的内容和将个别同学“分流”出去,是他能够想到和用到的回击不友好同学的方式,同时也是他极力维护自尊,掩饰自卑心理的方式。
在与老师的交往中,个案表现出喜欢部分老师,讨厌部分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喜欢那些老师时,个案并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在谈到为什么讨厌那些老师时,个案明确表示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却做不到。
W 老师的课,主要我和她观点不太一致。还有一个方面,她自己上课时不时说两句长沙话,然而我在教室、在课堂上和她用长沙话说话,她还不允许我。她自己平时也都偏偏这么做,她这不明显有点马列主义对别人,自由主义对自己嘛!
——20190323
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没有提供帮助:
X 老师的课,别人都找到了合作伙伴,都有朋友,可偏偏就我一个人,我坐在那里就感觉置身一个被孤立的群体,我就特别地压抑在心里。
——20190323
虽然个案不能清楚地说出为什么喜欢那些老师,但是他提到的那几个老师有一些共同点:性格温和,有亲和力,耐心倾听。
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分析
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建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个人素养、人格魅力和教学方式等都会影响到师生关系。
(1)老师的个人素养
教师能否做到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对学生言传身教,是赢得学生尊重和喜欢的前提。
(2)老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容易给学生造成高高在上的感觉。如果老师能“俯下身”倾听学生的心声,平易近人,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排解学生的困惑,就会成为学生想要亲近、喜欢亲近的人。
(3)老师的课堂关注
X 老师的课有很多实训内容,实训课都是以3‐5个人的小组形式进行的,小组成员协作完成某项操作练习。因为个案的操作能力较差,没有同学愿意与其共组,老师既没有对其他同学进行引导,接纳个案,也没有对个案提供帮助,任由个案成为课堂上的“自由人”。这种被同学和老师忽略的感觉使个案再次感到被孤立,进而对老师生厌。
2.师生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分析
(1)喜欢的老师,学习兴趣高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门课,往往是从喜欢这门课的任教老师开始的。因为喜欢T老师,在T老师的课堂上积极参与,很有信心考试成绩拿到A。
(2)厌恶的老师,逃避学习
因为厌恶很多专业课老师,所以想到转专业,转到自己喜欢的英语老师所在的外语学院,逃避不喜欢的老师。
个案在课堂上情绪波动很大,“多动症的状态”、“精神崩溃”等体验的描述,表现出个案课堂上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然而他“僵持着、忍着”,并没有让自己的情绪完全失控,他只是想要“请假”,以合理的方式离开自己不开心的地方;忍住,没有将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说明个案有规则意识,明白课堂是不能随意离开的;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没有在课堂上完全释放自己的情绪。他在课堂上动来动去,一下倒在椅子上,一下向别人投去不屑的眼神,都是他在努力克制自己情绪的外在行为表现,但是作为旁观者的同学和老师,一定会觉得他是“异类”,课堂上做些莫名其妙的举动。
1.课上焦躁不安的原因分析
(1)学习支持不足
情绪行为问题学生学习能力弱于普通学生,注意力水平低,在学习上需要给予个别关注和个别化指导。“听不懂”、操作课上“没有合作伙伴”说明个案课堂学习获得同学和老师的支持不足,这样的课堂没有参与感,游离在课堂之外,无所事事,导致情绪波动,焦躁不安。
(2)不喜欢授课老师
个案提到的不愉快学习体验都发生在他不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因为不喜欢授课老师,课堂学习主观参与意愿不强,强迫自己留在教室里,情绪受到影响。
2.不愉快学习体验的结果分析
个案多次提出部分课不去上,只参加期末考试的要求。想要逃离不愉快的课堂。
个案业余时间经常跑到某小区,与保安队队员玩在一起,他喜欢与保安队员一起巡逻,一起站岗,他在那里找到了优越感和自我价值,“我是那里唯一的大学生,他们都很喜欢我。回到学校我就很不开心。”
我就希望我们班一些同学对我保持尊重,我就是这样的一种希望。
——20190323
笔者也是他特别依赖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几乎每天找笔者面谈一次,他甚至对笔者说“你是我的救命稻草”。访谈中他对笔者讲了这样一段话:
“你跟我说,我要是再看不起我们班哪个农村人,或者我再追着我们班哪个女生跑,你就再也不会理我了。然后我就瞬间感觉你都管不了我了,我就直接过去找校长了,就好像孙悟空,唐僧解决不了他的问题,他就只有去找观音菩萨和如来啊。”
——20190323
他希望领导或者更权威的人能帮助他解决苦恼和困惑。
融合教育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4]151。融合教育拒绝歧视与排斥,提倡接纳和归属。从本研究的个案体验分析中,可以看到他所参与的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融合教育环境包括无障碍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情绪行为问题学生,无肢体、感官缺陷,对无障碍物理环境的需求不明显,但是相对于其他类别的特殊学生来说,情绪和行为问题更突出,更需要包容、接纳的人文环境。
1.无障碍人文环境缺失
同伴和老师的接纳是实施融合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这种无障碍人文环境的缺失,将会造成情绪行为问题学生的自卑心理、焦虑情绪和更严重的行为问题。有研究发现:随班就读情绪行为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正常学生和特殊学校就读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突出,集中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五个方面[5]。本研究中的个案在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一年多时间里,也明显因为“不被尊重”、“没有朋友”、“被孤立”等原因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焦虑、不安、自我否定和情绪低落。
2.教育公平性未体现
融合教育的核心是保障有质量的教育公平[4]151。本研究中的个案只是形式上被安置在普通高等学校,并未实现融入普通班级、融入普通同学、融入校园生活的目的,“融而有别、融而不合”是融合教育尴尬局面的典型征兆[6],也背离了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
融合教育主张了解、尊重与欣赏学生的个别差异,将个别差异视为丰富的教学资源,采取多元而弹性的思考看待学生、学习、课程与教学等,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支持服务来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7]120‐121。
1.个别化教育计划缺失
融合教育中应根据对特殊学生的全面评估结果,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来满足其特殊教育需要。本研究中个案非常明显的特殊教育需要是人际交往技能指导、学业指导,这两个需要均被忽视,更谈不上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运用。
2.心理咨询缺失
情绪行为问题学生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和适应性行为问题,还有其它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中的个案情绪稳定性差和自控能力差的特点非常明显,适应性行为问题也较突出。没有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又因为情绪和行为的问题受到排斥,心理问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普通大学生对情绪行为问题的认识很有限,这部分学生外表和身体状况与普通学生无明显差异,普通学生容易以自身的标准来评量其学习和行为表现,无法接纳他们不符合期待的表现[7]104。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通过讲座、志愿服务、各类媒体宣传等形式,让普通学生、教师和社会大众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情绪行为问题学生,了解他们的特征,了解什么是特殊教育需要,什么是融合教育,理解情绪行为问题学生的适应性行为问题,以消除偏见和隔阂。救助儿童会拍摄了一个3 分钟公益短片,宣传融合教育,主题是“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请演员梅婷做宣传大使[8],在优酷和爱奇艺网上都有热播,一些特教同行也广泛转发。应通过更多的渠道和平台向社会大众普及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
如果说更为公平、包容性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建立需要坚持不懈的斗争和博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提升情绪行为问题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成为当前及今后促进他们社会融合的必然之举。从“积极视角”出发,用正向行为支持法,发展他们积极的适应性行为,获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收获友谊,体验成功,建立信心[9]。
融合教育中,师资是最关键的因素。普通教师的特殊儿童观、融合教育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大学生对情绪行为问题学生的接纳态度,普通教师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决定了他们特殊教育需要的实现程度,决定了融合教育的质量。
普通高校教师因为没有特殊教育相关的知识背景,面对情绪行为问题学生也是手足无措,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日本有法律规定,每所学校只要有特殊学生随班上课,就得配备特教教师[4]152。在我们国家特殊教育的立法还有待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对普通教师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融合教育素养。可积极争取开办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类高校的支持,发挥其区域性资源中心的作用,在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开展咨询服务和巡回指导,为区域内有特殊学生就读的普通高校提供支持性服务,为普通教师提供特殊教育与教学的咨询,并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10]87,逐步提升普通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
伴有情绪行为问题学生的特征是“具有相当的实用技能,但缺乏技巧和创造性,一般在指导下能适应社会,若经过特别教育,可获得一定的阅读和计算能力,对周围环境有较好的辨别能力,并能较恰当地与他人交往[11]。”情绪行为问题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初步的阅读、表达和计算能力,努力达成职业适应、社会适应和个人适应[10]110。”说明情绪行为问题学生具有深入学习和发展的潜能。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高等专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的性质是专业技术教育,并不过多地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多注意相应职业岗位、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业务要求,加强岗位实训[12]。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为情绪行为问题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如果能得到个别化的教育、指导和训练,他们可以学习和掌握一项职业技能,并获得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的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