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丽,秦琴
九江市中医医院 (江西 九江 332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由高血糖导致的末梢神经损伤,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1]。DPN患者主要表现为肢端感觉异常、对称性刺痛或灼痛,若不及时治疗,可累及运动神经,导致机体肌张力下降、肌肉萎缩,甚至造成长期溃疡,增加截肢的风险[2]。目前,DPN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主要以降糖、营养神经等为主,以平衡饮食、坚持运动等护理措施为辅,通过积极控制血糖水平来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3]。中医学认为,DPN属于“痿症”“痹症”“血痹”等范畴,久病则气阴耗伤,气机不畅以致湿热内蕴、脉络阻滞,导致四肢麻木、疼痛。低频治疗仪穴位刺激是一种中医护理方法,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物理学原理,通过电刺激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气滞血瘀,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强、安全有效等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低频脉冲治疗仪穴位刺激联合护理干预对DPN患者血糖水平、周围神经功能及疼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我院的64例DP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49~74岁,平均(58.76±3.52)岁;糖尿病病程1~11年,平均(6.33±1.49)年;DPN病程1~6年,平均(3.23±0.28)年;体质量指数23~28 kg/m2,平均(25.41±1.12)kg/m2。对照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50~76岁,平均(59.43±3.22)岁;糖尿病病程2~13年,平均(6.70±1.38)年;DPN病程1~5年,平均(3.11±0.41)年;体质量指数22~29 kg/m2,平均(25.87±1.29)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4]中DPN的相关诊断标准;经肌电图检查显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45 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40 m/s;下肢伴有刺痛、肢端感觉异常等症状;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乳酸、酮酸中毒症;凝血功能障碍;过敏体质;伴有糖尿病足。
对照组仅采用护理干预: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每日记录血糖水平;计算每日热量需求,制定针对性饮食计划,严格限制钠的摄入量;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如八段锦、打太极、散步等,避免高强度的运动;加强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在日常生活中需穿戴舒适鞋袜,定期修剪指甲。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频脉冲治疗仪(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XS-998B06型)进行穴位刺激:患者取仰卧位,取双侧涌泉、三阴交穴位,使用0.9%氯化钠溶液清洁穴位及周围处皮肤后,将仪器专用电极片粘贴至穴位处,电极另一端与仪器连接,频率设置在1 000 Hz 内,以患者可耐受为宜,15 min/次。
两组均持续干预14 d。
(1)血糖水平:分别于干预前、后抽取所有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 血糖(2 hours postprandial glucose,2 h PG)水平。(2)周围神经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后使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5]评估,包括神经反射、神经症状及感觉功能3个方面,评分越低表示周围神经功能恢复越佳。(3)疼痛情况:分别于干预前、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共10分,评分越低表示疼痛程度越轻。
干预前,两组FPG、2 h P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PG、2 h P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mmol/L,±s)
表1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mmol/L,±s)
注:FPG 为空腹血糖,2 h PG 为餐后2 h 血糖
组别 例数 FPG 2 h PG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2 15.18±2.40 5.30±1.19 17.41±2.35 7.27±1.22对照组 32 14.67±2.72 6.98±1.22 16.37±2.28 9.84±1.55 t 0.795 5.576 1.797 7.370 P 0.430 0.000 0.077 0.000
干预前,两组神经反射、神经症状、感觉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神经反射、神经症状、感觉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周围神经功能比较(分,±s)
表2 两组周围神经功能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神经反射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2 4.70±1.21 3.24±0.68对照组 32 4.72±1.10 4.19±0.72 t 0.069 5.426 P 0.945 0.000组别 例数 神经症状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2 3.49±0.51 2.12±0.27对照组 32 3.64±0.58 2.67±0.41 t 1.099 6.338 P 0.276 0.000组别 例数 感觉功能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2 3.52±0.39 2.15±0.36对照组 32 3.46±0.43 2.80±0.53 t 0.585 5.739 P 0.561 0.000
干预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VA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VAS 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VAS 评分比较(分,±s)
注:VAS 为视觉模拟评分法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观察组 32 4.69±0.57 1.58±0.30 27.13 0.000对照组 32 4.56±0.82 2.23±0.47 13.95 0.000 t 0.736 6.594 P 0.464 0.000
DPN 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微血管病变、代谢紊乱、氧化应激损伤等有关,临床表现较为多样,疼痛是最为常见症状之一,如刺痛、灼伤痛等,同时患者可伴有感觉异常,且血糖波动幅度越大,神经病变疼痛程度越严重[6]。因此,积极控制血糖,避免血糖大幅度波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神经病变疼痛,改善神经功能。
目前,临床采取常规护理协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主要通过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等稳定血糖,但患者年龄偏大,难以较好地遵医嘱饮食及运动,易引起血糖波动,护理效果欠佳,还需采取其他干预手段以进一步改善护理效果。中医认为,经络是联系脏腑和体表、运行气血的重要通道,DPN 患者久病入络,气血亏虚、血行瘀滞,使经脉有失津液滋养,以致脉络损伤,不通则痛[7]。低频脉冲治疗仪可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减轻血行瘀滞,促使肢体得到津液滋养,从而缓解肢体疼痛症状。在选穴方面,涌泉穴是足少阴起始穴,具有行气、降逆的功效,刺激此穴,能够使精气充盈,利于强筋健骨、补肾壮阳;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具有活血调经及调理肝、脾、肾三脏的功效,刺激此穴,能够促进三经气血运行,缓解血液瘀滞,通则不痛。低频脉冲治疗仪穴位刺激涌泉与三阴交穴,可进一步温阳通络、疏通气血,使肢体脉管血液充盈,从而濡养全身,减轻疼痛程度。此外,低频脉冲治疗仪属于物理干预手段,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低频率的电流刺激,可激活患者脑内内源性吗啡样多肽能神经元,发挥镇痛作用;同时,可促使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及渗出物质的吸收与消散,从而减轻组织间张力与神经末梢的压迫,有效缓解肢体疼痛。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FPG、2 h P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反射、神经症状、感觉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将低频脉冲治疗仪穴位刺激联合护理干预用于DPN 患者中,利于稳定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其周围神经功能,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与相关研究[8]结果类似。但本研究因干预时间短,纳入样本量少,仅对短期疼痛、血糖水平及周围神经功能进行观察,后续改善效果还需今后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低频脉冲治疗仪穴位刺激联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DPN 患者的血糖水平,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缓解周围神经病变程度,改善周围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