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欲芬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妇产科 (福建 厦门 363000)
母乳是新生儿最经济、有益的食物,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喂养方式,但目前我国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率并不理想。影响新生儿母乳喂养的因素较多,其中产妇产后的营养状况与乳汁的分泌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产妇产后的哺乳行为[1]。目前,虽有较多的健康教育方式可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但仍无法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行为转变模式理论是一种促进行为转变的健康教育,通过连续、渐进的多环节干预来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或许能够改善产妇产后的哺乳行为[2]。本研究探讨基于行为转变模式的健康教育对产妇产后营养摄入及哺乳行为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1年4—10月我院收治的150名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初产妇;单胎妊娠;足月分娩。排除标准:新生儿存在先天性疾病;存在母乳喂养禁忌证;存在视、听等障碍影响沟通交流。
表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对产妇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产后饮食、母乳喂养等知识,并开展心理疏导干预;产妇出院后建立微信群组开展线上教育,电话随访每月1次,嘱产妇出院后1个月来院门诊检查。
观察组采取基于行为转变模式的健康教育,首先成立由产科护士3名、产科医师2名、产科护士长1名组成的干预小组,组织开展有关行为转变模式的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均掌握基于行为转变模式健康教育的要领,然后根据以下阶段开展健康教育。(1)前意向阶段:产妇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对病房环境进行介绍,缓解产妇的陌生感,评估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分娩方式选择、产后规划等基本信息,开展产后饮食计划、母乳喂养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2)意向阶段: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对产妇存在的营养摄入、母乳喂养等问题给予解答,通过积极的沟通交流来缓解产妇的心理焦虑等问题,播放相关健康教育视频,分享健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等来增加产妇的知识获取途径。(3)准备阶段: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来了解产妇的顾虑,避免产妇担心饮食摄入对身形的影响,帮助产妇形成健康的饮食及喂养态度;指导产妇学习正确的喂养姿势,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确保产妇营养摄入均衡,并邀请产妇家属参与学习,发挥监督作用。(4)行动阶段:产后由责任护士对产妇进行开奶、吮吸、抚触等操作,操作期间加强对产妇的健康教育,将之前学习的母乳喂养知识运用其中;同时指导产妇每天记录自己的营养摄入情况,每天评估产妇的营养摄入、母乳喂养情况,对产妇仍存在的问题给予改进和解答。(5)维持阶段:产妇出院时发放健康宣传手册,手册内容主要包括营养摄入、母乳喂养等知识,建立微信群组,并给予24 h 咨询解答,电话随访每月1次,嘱产妇出院后1个月来院门诊检查。
(1)营养摄入情况:于产后1个月使用24 h 膳食调查法计算产妇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铁、锌的摄入量,并记录产妇的体质量指数。(2)哺乳行为:于产后1个月统计产妇的喂养情况,分为人工喂养、母乳喂养、混合喂养。(3)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分别于干预前后使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 (breastfeeding self efficacy scale,BSES)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母乳喂养技巧、产妇心理活动两大项,共30小项,总分150分,评分越高说明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越高。
观察组产后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铁、锌的摄入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后营养摄入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产后营养摄入情况比较(±s)
碳水化合物(g/L)对照组 75 24.72±2.10 54.28±11.75 83.86±11.02 273.53±58.86观察组 75 24.83±2.16 58.88±11.10 88.39±10.19 300.79±63.44 t 0.316 2.465 2.614 2.728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人数 钙(mg/d) 铁(mg/d) 锌(mg/d)对照组 75 927.48±234.78 31.86±5.79 12.78±3.42观察组 75 1 092.66±378.58 34.18±5.85 14.35±3.88 t 3.211 2.441 2.629 P<0.05 <0.05 <0.05组别 人数 体质量指数(kg/m2)脂肪(g/L)蛋白质(g/d)
观察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哺乳行为比较[人(%)]
观察组母乳喂养技巧、产妇心理活动、BSES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比较(±s)
表4 两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BSES 为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
组别 人数 母乳喂养技巧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75 38.15±5.12 52.55±7.36a观察组 75 39.28±5.36 61.50±8.45a t 1.320 6.917 P>0.05 <0.05组别 人数 产妇心理活动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75 47.16±8.12 57.55±7.40a观察组 75 47.39±9.28 64.59±8.46a t 0.162 5.424 P>0.05 <0.05组别 人数 BSES 总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75 86.55±8.12 110.25±7.36a观察组 75 86.36±9.32 126.57±8.46a t 0.133 12.604 P>0.05 <0.0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一系列鼓励生育政策的不断完善,临床上的产妇数量有一定增加。母乳喂养能够满足新生儿所需的营养、免疫等需求,是一种经济、有益的喂养方式,但目前我国的母乳喂养率并不乐观。据统计,我国产后6个月的母乳喂养率约为30%,远未达到预计目标。产妇产后的乳汁分泌情况、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程度、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等均是影响产后母乳喂养率的因素[3]。临床上的健康教育是提高产妇喂养知识,形成正确喂养观念的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健康教育多以发放健康手册、解答疑问等程序化的干预为主,缺乏干预的延续性和渐进性,进而难以取得理想的干预效果[4]。
行为转变模式理论认为,人的行为转变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其根据行为转变的具体要求分阶段开展干预,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改变原有的不良行为及错误观念,可促使行为发生改变,具有较好的延续性和持续性[5-6]。相关研究表示,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干预模式可以提高肠造口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知信行水平[7]。
母乳主要由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成分构成,产妇产后的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乳汁的分泌与构成[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后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铁、锌的摄入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行为转变模式的健康教育能够改善产妇产后的营养摄入情况。分析原因为:基于行为转变模式的健康教育通过不同阶段的针对性干预来提高产妇的营养摄入知识,促使其养成科学、正确的饮食习惯,纠正产妇担心饮食摄入对身形造成影响等错误观念,提高营养摄入的合理性,从而改善产妇产后的营养摄入情况[9]。
母乳喂养效能是对产妇完成母乳喂养信念的一种预测,关系到产妇的母乳喂养意愿及在母乳喂养期间克服困难的能力,是影响母乳喂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母乳喂养技巧、产妇心理活动、BSES 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行为转变模式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率及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原因可能为:基于行为转变模式的健康教育通过不同阶段、分步骤的干预来提高产妇的营养摄入及喂养知识,激发产妇的内源动力,有利于积极正性行为的形成,同时产妇的家属全程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妇的社会及家庭支持,提高产妇的喂养信心[11-12],从而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母乳喂养率。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转变模式的健康教育能够改善产妇产后的营养摄入,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率及母乳喂养自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