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生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尿石症治疗中心 (天津 300211)
静脉穿刺置管是适用于失血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及血管纤细、硬化、塌陷等不易穿刺患者的输液手段[1]。其中,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静脉穿刺置管的首选途径,具有不易塌陷、感染率低、术后舒适度高等优点,但对于恶性肿瘤终末期恶病质、肾病性水肿、穿刺点周围局部瘢痕等特殊体质患者,因解剖结构发生改变,导致穿刺失败率增加,易出现反复穿刺的情况,从而增加患者的负担,延误患者治疗。因此,需探寻合适的穿刺技术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解剖标志点盲探穿刺置管术是传统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对操作者的经验有较高要求。超声定位引导术能清晰显示血管及周围组织情况,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但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仍需进一步分析[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9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行超声定位引导术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9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7例)、对照组(47例)。试验组男24例,女23例;年龄20~74岁,平均(51.47±4.60)岁;临床症状,肥胖12例,恶病质9例,局部瘢痕5例,胸廓畸形10例,水肿11例。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22~71岁,平均(51.62±4.76)岁;临床症状,肥胖11例,恶病质10例,局部瘢痕6例,胸廓畸形8例,水肿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试验设计已获得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年龄20~80岁;外周穿刺困难或对外周穿刺存在禁忌,但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病情不稳定,随时需进行快速且大量输血、补液;急性循环衰竭、严重创伤、休克等危重疾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等。排除标准:血小板水平过低,有凝血功能障碍;对局部麻醉药物存在禁忌;穿刺部位皮肤严重缺损;晕针,无法进行穿刺等。
试验组行超声定位引导术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平卧,将穿刺侧上肢伸直并略微外展,用超声诊断仪观察锁骨下静脉情况,并据此选择穿刺点,对穿刺点做好标记,并对穿刺点位中心进行消毒,局部麻醉;对B 超探头进行消毒,并将探头置于穿刺点上,使锁骨下静脉显像清晰,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将穿刺针从探头侧缘刺入锁骨下静脉,当超声图像显示穿刺针有回血时,让患者头部后仰,调整好针头后保持不动,向锁骨下静脉置入导丝,退出穿刺针,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回抽注射器见静脉血后,注入盐水肝素钠3 ml,用探头检查置入导管情况,确定无误后,在距穿刺点1.0 cm 处将导管缝合在皮肤上,并用透明贴覆盖固定。
对照组行解剖标志点盲探穿刺置管术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以患者左或右锁骨中点下缘1 cm 处为穿刺点,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局部麻醉;根据临床经验行盲穿法,从穿刺点进针,回血时置入导丝,退出穿刺针,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回抽注射器见静脉血后,注入盐水肝素钠3 ml,拍X 线胸片检查置入导管情况,确定无误后,在距穿刺点1.0 cm 处将导管缝合在皮肤上,并用透明贴覆盖固定。
两组锁骨下静脉置管后均观察2周。
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1)穿刺成功率:统计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2次穿刺成功率、3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失败率,并计算穿刺总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1次穿刺成功率+2次穿刺成功率+3次穿刺成功率。(2)穿刺所需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穿刺所需时间0~5 min、>5~10 min、>10~15 min、>15 min 的占比及穿刺平均时间。(3)导管留置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0~30 d、>30~60 d、>60~90 d、>90 d的占比及导管留置平均时间。(4)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锁骨下静脉置管2周内局部感染、局部血肿、臂丛神经异感、静脉血栓及血气胸的发生率。
试验组穿刺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例(%)]
试验组穿刺所需时间0~5 min 的占比高于对照组,穿刺所需时间>15 min 的占比低于对照组,穿刺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穿刺所需时间比较
试验组导管留置时间0~30 d 的占比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30~60 d、>60~90 d、>90 d 的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导管留置平均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
试验组锁骨下静脉置管2周内局部感染、局部血肿、臂丛神经异感、静脉血栓及血气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易于固定、不易堵塞、留管时间长等特点,是临床对长期输液但血管脆弱患者采用的常用手段[3]。但部分患者因体质特殊,易出现穿刺失败,增加痛苦,影响情绪,因此,临床需采取合适的穿刺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
解剖标志点盲探穿刺置管术由医师或护士依据经验找寻穿刺点行穿刺,对设备要求较低,但通过找寻锁骨下静脉行穿刺置管的时间较长,且因患者个体差异,易出现穿刺失败[4]。超声定位引导术在超声图像引导下行穿刺,能直观地观察血管情况,故能缩短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间,且不易出现穿刺失误,穿刺成功率更高[5-6]。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穿刺总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0~5 min 的占比均高于对照组,穿刺所需时间>15 min 的占比低于对照组,穿刺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行超声定位引导术可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所需时间。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导管留置时间0~30 d 的占比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30~60 d、>60~90 d、>90 d 的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导管留置平均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行超声定位引导术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分析原因可能为,超声定位引导术可用探头检查置入导管情况,减轻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从而延长导管留置时间[7]。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锁骨下静脉置管2周内局部感染、局部血肿、臂丛神经异感、静脉血栓及血气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行超声定位引导术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可能为,超声定位引导术穿刺失败率较低,且穿刺时可避开静脉瓣,避免刺破静脉壁,故出现局部血肿、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更低[8]。
综上所述,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行超声定位引导术可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所需时间,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且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