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赵慧子,刘培培(通信作者)
1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 赣州 341000);2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起病急,病因尚未明确,主要表现为面部剧烈疼痛,且发作频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目前,西医治疗PTN患者主要采用镇痛药物,虽然可短暂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但停药后易复发,且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多,临床疗效有限[2]。中医学认为,PTN属于“偏头痛”范畴,以风寒多见,风寒阴邪侵犯,致气滞血瘀,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治疗需以疏经通络为主[3]。近年来,针刺成为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类合谷刺法是根据合谷刺法改进的针法,针刺深度越深,越可疏经通络[4]。温针灸将针刺和艾灸结合起来,艾灸产生的热通过针体传入患者体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5]。本研究探究温针灸联合类合谷刺法治疗PT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2月至2021年9月医院接收的92例PTN患者,根据门诊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单号)及试验组(双号),各46例。对照组男20例,女26例;年龄45~62岁,平均(50.36±2.11)岁;病程2~12个月,平均(6.25±1.04)个月;发病分支,一支痛20例,两支痛25例,三支痛1例。试验组男19例,女27例;年龄43~65岁,平均(50.74±2.15)岁;病程1~14个月,平均(6.77±1.06)个月;发病分支,一支痛21例,两支痛23例,三支痛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6]中PTN 的诊断标准,三叉神经区域反复出现刀割样剧痛,每次持续数秒,严重时出现面部抽搐、流泪等症状,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风寒证标准,主证为阵发性面痛,遇寒加重,得热减轻,次证为常牵及压痛,鼻流清涕,且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病程<3年;入组前1个月未接受过其他方式治疗;精神正常;依从性好,可配合量表调查。排除标准:因其他原因导致的三叉神经痛;颅内器质性病变;合并皮肤疾病不适合针灸;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疗程未结束中途退出。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口服卡马西平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279,规格0.2 g),起始剂量为0.1 g/次,3次/d;第2天开始每天增加0.1 g,直至疼痛缓解,然后维持最低有效量,最高不超过1.2 g/d,7 d 为1个疗程。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温针灸联合类合谷刺法治疗:取穴,主穴为下关穴,配穴为内庭穴、合谷穴、风池穴、鱼腰穴、四白穴、攒竹穴、承浆穴等;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使用0.3 mm×50 mm 针灸针,通过类合谷刺法直刺下关穴,深度约1寸,而后两边斜刺2针,穴内针刺痕迹类似鸡足状,并对下关穴进行温针灸3壮(在针柄上放置长2 cm 艾条点燃,剪取适当薄纸板放于艾条下的皮肤表面,以防烫伤,待艾条燃尽后再安置第2根至燃尽,灸3壮后起针);然后以平补平泻手法平刺或斜刺配穴,得气后留针40 min,1次/d,6 d 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 d。
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指标。
临床疗效:治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停药1个月后未复发;显效,患者治疗后无疼痛症状,但仍有再发情况,发作频率减少>50%;有效,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明显改善,发作频率减少25%~50%;无效,患者治疗后仍有明显疼痛情况,发作频率减少<25%[7];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总分0~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重;中医证候积分总分25分,积分越高表示临床症状越重。
血清指标: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4 ml,以3 500 r/min 速率离心(离心半径为15 cm)15 min,取血清,采用美国A&D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P 物质(substance P,SP)、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水平。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VA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s)
表2 两组VA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VAS 为视觉模拟评分法
组别 例数VAS 评分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 治疗3 个疗程后 治疗前 治疗3 个疗程后试验组 46 6.39±1.26 2.79±0.88a 17.49±1.13 10.63±1.25a对照组 46 6.45±1.22 3.48±1.01a 17.06±1.24 14.05±1.19a t 0.232 3.494 1.734 13.440 P 0.817 <0.001 0.086 <0.001
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血清SP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β-EP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S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β-EP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指标水平比较(ng/L, ±s)
表3 两组血清指标水平比较(ng/L,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SP 为P 物质,β-EP 为β-内啡肽
组别 例数SP 水平 β-EP 水平治疗前 治疗3 个疗程后 治疗前 治疗3 个疗程后试验组 46 95.69±5.44 52.47±4.19a 105.36±8.47 219.36±12.58a对照组 46 96.02±5.37 60.58±5.13a 106.96±8.54 176.69±11.47a t 0.293 8.304 0.902 17.000 P 0.770 <0.001 0.369 <0.001
PTN 疼痛明显,发生频率较高,且受累范围大,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及学习。PTN 发病机制未阐明,多认为与神经微血管压迫有关,西医常采用卡马西平治疗PTN 患者,对于疼痛剧烈患者,可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虽然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但长期使用药物易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明显,而手术治疗可能会损伤神经,增加其他并发症发生风险[9]。因此,寻求其他安全有效的方式治疗PTN 患者至关重要。
PTN在中医属于“面痛”“偏头痛”等范畴,病因诸多,以风寒多见,风寒阴邪侵犯,气血凝滞,经脉运行不畅,不通而痛,治疗应以温通经脉、活血祛瘀、祛风活络等为主[10-11]。合谷针刺法是一针多向的针法,先直刺至穴位深处,退至浅层,再分别从两旁斜刺,使穴位针刺痕迹为鸡足状,有一针多次学说[12]。类合谷针刺法是合谷针刺法改进后的针法,属于一穴多针多向刺法,针刺痕迹类似于合谷针刺法,针刺深度较深,针感加强,可提高针刺效果[13]。温针灸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具有温经行气、通络止痛等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VA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血清SP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β-EP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S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β-EP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温针灸联合类合谷刺法治疗PTN 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可降低血清SP 水平,提高β-EP 水平。分析原因可能为,下关穴位于下颌神经,可疏阳明,具有行气止痛、祛瘀活血的作用,类合谷针刺该穴位,可增强针感,刺激机体局部神经,改善组织血液循环,传递神经纤维兴奋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14-15];四白穴属于足阳明胃经,针刺该穴可激发经气;攒竹穴为手足三阳经,可达通经止痛、理血之功效;针刺其他配穴可加强局部静脉疏通,进而达到止痛效果;温针灸通过加热针柄,在针刺基础上,将艾火的温热感传至体内,可直达病灶穴位深部,进而加强温经散寒、通经止痛的作用。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类合谷刺法治疗PTN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可降低血清SP 水平,提高β-EP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