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集聚度的城市轨交综合体设计方法研究
——以上海祥生中心项目为例

2022-07-18 07:03童佳炜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233
中国房地产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风井流线办公

文/童佳炜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0233

1、城市发展与项目契机

城市更新,是一个近年来多被提及的话题。所谓城市更新,“是一个旨在使用一系列工具振兴已经衰败的城市区域的过程(例如地产、商业、零售或艺术发展),在物质、经济、社会或文化等方面使区域增强”。从上海启动大规模城市更新、旧改已近30年时间,尤其近年呈现了加速推进的态势。本项目属于主城区内较大规模的旧改项目,同时也是虹口区的重大工程。

2018年,祥生集团组织了大型设计竞赛,让笔者所在的团队参与到了这个伟大的进程中,并将我们对于高集聚度类型项目的研究成果做了一次完整的实践。

2、上海祥生中心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平路天水路交叉口东北侧,海伦路地铁站。地铁四号线、十号线、规划十九号线交汇于此。总建筑面积28.4万m,其中地上住宅面积9万m(包含有商品房、自持租赁住房、保障房、小区配套设施),地上办公面积6.5万m,地上公益性设施7000m,地上配套商业5500m,地下商业2.5万m,地铁和市政设施等5000m。

3、面临的各项挑战

3.1 位于地铁站正上方,与地铁设计深度绑定

开发商从2003年启动动迁工作以来,先后多次拆迁布局,经过了收购土地产权、拆迁、重做方案、调整控规等一系列漫长的过程,到目前已历时近二十年。期间由于新的地铁规划,在地块内落入了十九号线海伦路站站体,对整个项目的工期、建造成本、设计灵活度上都带来了重大影响。但也因此让项目与轨交车站密切的融为了一体,通过统一设计,开发商整体建设,同步实施的方式,使本案成为了少有的地铁站体上盖项目。

3.2 建筑总体可用体积受限

同时因为是旧改项目,规划在这块地中加入了很多的公益性设施。根据《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细则》的奖励政策,允许提高部分容积率。由此为项目带来了更加多元的业态类型,同时因为整个项目受到周边日照的严苛要求,在可拓展的空间体量上已无富余,如何在建筑体积基本被锁死的状态下,完成优秀的规划设计,成为另一道难题。

3.3 功能类型多样,产权复杂

它还是一个功能非常复杂的房产开发项目。在37414m用地内,包含了地铁、住宅、总部办公、销售办公、商业、社区用房,如同《雅典宪章》中提出的现代城市“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在本项目中均有涉及,其集聚程度堪称是一座“微型城市”。不同的功能也带来了产权划分上的复杂性,许多功能都需要自己独立的使用体系。

4、规划设计策略

4.1 明确分期开发区域

在规划策略上,因基地的西侧是城市主干道,较为嘈杂,南侧下部有地铁,难以设置剪力墙,因此住宅宜设置在基地的北部、东部。在办公塔楼的位置选择上,我们有过沿西侧主干道布置的想法,做一主一副两栋楼,这样可以塑造出更好城市形象,同时也能起到隔离噪音的作用。不过开发商希望住宅部分能快速开发,以尽快平衡项目的现金流。住宅、商办呈南北分置的方式能更清晰的切分出分期界线,避免因地铁的漫长规划建设周期带来的不确定性,是综合看来最为可行的方案,如图1。

图1 规划总平面图

4.2 落在地铁站区域内的荷载不可过大

在地铁站的正上方区域,申通同意上盖荷载较小且均匀的建筑,因此我们布置了一栋多层商业楼、三栋多层办公楼,以及一栋公益性设施。但是对于办公塔楼来说,过大的荷载会使得地铁站西侧的桩位处理变得非常困难,增大柱子截面尺寸同样也会影响到地铁的使用,因此我们采用了大悬挑的桁架结构,上部的柱子在七层时落在桁架上。

4.3 避免对周边建筑的日照遮挡

基地周边城市环境复杂,根据上海有关标准,“按拟建高层建筑高度1.4 倍的扇形阴影范围确定客体建筑范围;以300 m为半径做出扇形图,在此范围内进行调查确定主体建筑范围”,范围内有多栋住宅现状就无法满足日照需求,因此我们新建的项目不能再使其日照条件恶化。经过日照顾问的分析结果,得到了当前环境下的“日照包络体”,如图2,我们以此为依据调整了各栋高层建筑的高度,办公塔楼北侧还因此做了退台处理。另外,为满足部分住宅的方位角要求,还有两条阳光通道需要完全避开。

图2 日照包络体

4.4 大标准层办公空间的设计应对

为尽可能的用足每一立方米空间,我们采用了2350m的标准层,主要进深控制在了13m,并结合造型上的错动关系,形成了多处空中露台。在南侧陆家嘴景观朝向处,采用了大进深的无柱开敞空间,在拔高办公空间整体使用效率的同时,也能适配未来祥生集团总部办公的使用需要。 “建筑不应是替内容预定了秩序的盒子,相反,应是一个被内容所决定,随着内容而生灭的临时的‘场’……”,这样的大标准层空间可根据不同租户的需求而更改室内格局,具有很好的灵活性。

4.5 生成灵活包容的建筑体量

此时的建筑体量从审美的角度而言是不够完美的。办公塔楼过于臃肿,比例上看缺乏协调性,多层办公又显得颇为凌乱,缺乏整体性。经过了多版方案的推演,最终确立了以“立体山水”为核心的设计意向,并以一种超越常规设计法则的方式来呈现。这种方式能巧妙的规避古典建筑抑或现代主义建筑中所强调结构比例关系,以一种模糊的形态,化解不均衡与不协调,在有需要处即切割形体,达到灵活塑造形体的目的。它具有极强的适应力,不论外界环境需要他怎样凹凸、错动、切割,它都能有效地予以匹配,如图3。

图3 沿四平路由北往南看本项目

5、特色空间塑造

“M-SPACE”——是我们在这个项目中提出的,解决此类大城市集约型项目的有力武器。体现了效率性、便利性、舒适性、象征性。它是一个汇集了光线、视线和流线的区域,为乘坐地铁、选择不同业态入口、人群汇聚与交流等提供舒适便捷环境的空间。

在整个场地极致的限制条件中,我们在基地的西南角通过对体量“内挖”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多层挑空的半室外空间。它在城市界面上起到了溶解体量,营造与内部开放空间的贯通关系;功能上是商业必不可少的仅有的入口空间,同时也是地铁的出入口。它汇聚了多重流线于一体,是本项目的交通枢纽。结合整体的材质、气氛的营造,我们将它打造为了整个项目最具特色的部分,如图4。

图4 “M-SPACE”

正如柯林·罗在《透明性》(《Transparency》)一书中提到:“透明性意味着同时对一系列不同的空间位置进行感知”,“互相渗透但在视觉上不存在彼此破坏的情形”,是现象透明性的一种延展。往来于地铁站的人流、前往地下商业的顾客、乘飞天梯希望到达三楼餐厅的顾客等,都汇聚于此。整个空间呈现凹凸多义的围合,在某一处商户的人们,并不能完整窥见整个空间,这为人们的空间感知留下了“暗示”,进而形成了多层次的透明性。熟悉这里的人,会联想到在自己视野中消失的对象将前往何方,看到何种景物,满足何种目标……

二期与一期之间围合的1650m下沉广场,就是之前我们提到的24h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它既作为城市公共活力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商业站体的疏散口。商场顾客、地铁站乘客、住宅小区居民可聚集于此。它为整个集聚型空间提供了难得的“留白”,在延展活动空间的同时也丰富了场所的立体感。

6、复合的功能关系处理

6.1 划定商办与地铁的边界

与地铁的功能流线关系是本项目的巨大难题。项目整体完全坐在地铁站上方,与地铁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地铁站作为商办区域内的“强势空间”,他直接定义了商办的可用区域、柱网、商业动线走向、垂直动线落位等。地铁站自身的功能需要,与本项目产生了极强的关联性。通过与地铁设计院不断深入的探讨与磨合,在满足商业流线盘活、地铁流线如何串联之后,最终确定了地铁站的各独立出入口、开发连通口、无障碍电梯、风井以及设备区、办公区的具体位置。

6.2 明确商业自身逻辑

国内因地铁空间在消防法规上的要求,从自身商业逻辑和规划开敞空间的落位上,我们确立了采用“单动线”作为商业结构逻辑,并结合地铁柱网走势以及整个空间的宽窄变化,将动线灵活的延伸到了空间的所有区域。并且在两个下沉广场的衔接处、以及同嘉路地下空间处,设置了两个商业公共空间节点。商铺空间通过尺度控制,保证了一定的商铺数量和主力店的面积要求,如图5。

图5 地下一层平面图

6.3 合理设置停车和后勤流线

公建项目的停车和后勤流线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先说停车,由于跟住宅共用地库,他们互相需要保持相对独立的状态。因从管理和商办的使用角度来说,商办坡道无法下到地下3、4层,净高也不足以承载卸货车通行,因此将商办车库设置在了住宅投影范围下的地下1、2层。停车与商场形成了良好的同层进出关系,能更好的引导人流,满足场地内车辆快速疏散的要求。

卸货方面,分别在基地西侧的地面1层和基地东侧的地下1、2层设置了卸货区,货物通过货梯能运抵大部分的商铺。在方案阶段,因地下平面的复杂性,后勤走道在多处被打断,难以满足商业的常规货运需求。笔者采取“集中+散点”的方式,在西地块地面、东地块地下1、2层分别设置了3个集中卸货区,其他货运盲区则利用消防电梯做零星的运输。通过这个策略,基本满足了90%的商铺的货运需求。

6.4 特殊消防处理

防火设计方面,项目地下商业面积大于2万m,因此在动线的中间设置了防火隔间,将整个地下区域划分成了2个完全独立的区域,提高了安全保障。在消防电梯的配置上,由于地下室埋深超过了10m,每个防火分区都需设置消防电梯,因此消防电梯的数量很多,对平面的排布、尤其是1层平面的排布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6.5 落定设备空间

本项目商办部分北侧接邻住宅地库,南侧则直接被地铁空间挡住,地下靠外墙部位非常稀缺,因此也成了设备各专业的必争之地。因项目的特殊性,为商办以及地铁设备找到合适的地方落位亦是关键。例如:基地四周的消防环管、雨污水管、燃气管等,就因红线内没有地下室退界空间而无法铺设和引入。为此我们转换了思路,虽然南侧大量的临外墙区域产权属于地铁,但可在使用权上与其进行置换。置换后,很多设备即可获得通路。

地铁风亭对于TOD类综合体项目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影响。常规来说在地铁站体的端部各有一组,包含了进风井、排风井以及两个活塞风井。每个井道在地面出风口处都有比较大的间距等要求,是个非常高大的“障碍物”。为此,我们通过以下方法尽量减小了对本项目的影响:

(1)将活塞风井设于下沉广场侧壁,此方式亦可满足要求。

(2)通常来说出地面风亭都会结合建筑设置,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项目的影响。但是在本项目中,虽然风井不计容,但是却会占有体积,因此不能采用。我们将风井整合到一起,从代征绿地中伸出,虽对建筑稍有遮挡,然而可避免挤占可用空间。

(3)对于一些多层建筑,为减少对外立面的影响及功能使用,可将风井直通至屋面设置。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中的TOD城市轨交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策略上、特色空间塑造上、复合的功能关系处理上重点下功夫,尤其是涉及到影响地铁站体的部分,由于会有巨大的沟通协调成本,因此需首要满足地铁的需求,同时尽早厘清产权边界。

上海祥生中心的设计初衷,是作为一个城市更新中的经典范例。它体量不大,但功能流线极度集聚且复杂。他给我们带来的是在东亚拥挤文化的氛围下,通过“手术操刀”式的精密设计,在满足各业态各自需求的同时,创造出动人的空间场所,为重塑城市空间形态,贡献了我们的经验与智慧。

猜你喜欢
风井流线办公
信息熵控制的流场动态间距流线放置算法
AKTION MENSCH总部办公空间
矿井通风中的回风井经济风速
Sharecuse共享办公空间
X-workingspace办公空间
几何映射
行车对数和位置对活塞风井通风特性的影响
基于特征分布的三维流线相似性研究
立井壁后注浆技术在白象山铁矿风井的实践
大型客运站旅客流线设计及优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