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潜旭明
能源地缘政治,是几次石油危机背后的推手。
5月30日,欧盟方面宣布对俄罗斯第六轮制裁达成一致:将立即禁止进口75%的俄罗斯石油,通过管道供应的石油暂时例外,显示对俄制裁进一步升级。此前,欧盟委员会提议欧盟27个成员国在年底前停止进口俄罗斯原油以及到年底禁止购买俄罗斯成品油。欧洲能源进口高度依赖俄罗斯。俄出口原油中的约60%供应欧盟国家。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是俄天然气的最大买家,2021年油气进口超1/3来自俄罗斯。因此,欧盟对俄制裁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俄乌战争加剧能源危机,不禁让人回忆起以往的几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6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前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美国给以色列提供了15多亿美元的军火,并给以色列提供战场上对手的准确情报。最终,以色列打败了埃及和阿拉伯国家。
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中的阿拉伯国家通过减产、提价、禁运等手段打击美国为首的支援以色列的国家,在10月20日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并扩大到对荷兰等支持以色列的国家,造成国际油价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至超过13美元,引发了1973年的石油危机,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1979年4月,国际石油价格达到14.5美元/桶。随后,两伊战争爆发,伊朗和伊拉克两大石油生产国的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国际油价涨至高达32美元/桶,还一度突破了40美元/桶,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再次造成巨大冲击,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出现“滞胀”。
受前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调整了石油战略,通过推出能源独立计划发展国内油源、开发非欧佩克国家石油、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制度以及建立国际能源署等合作机制等国际机制来实现能源安全。美国通过对非欧佩克产油国的投资以及对欧佩克成员国的奖惩措施,拉拢温和派沙特阿拉伯,打击强硬派伊拉克和伊朗,加大了对国际石油供给的控制。在需求板块,美国通过建立国际能源合作机制(国际能源机构、八国集团等)压缩需求,发展新技术,扩大国内石油供应等措施,大体实现了对国际石油需求的控制。在能源运输通道方面,美国通过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网来实现对石油运输通道的控制。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布什总统命令五角大楼制定计划来保护沙特的油田。1991年1月17日,美国在集体安全的口号下发动了“沙漠风暴”行动。联合国随后对伊拉克实施石油禁运,引发国际油价从当年7月的16美元/桶上涨到9月的26美元/桶。
美国政府派能源部长沃特金斯专程去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寻求弥补伊拉克、科威特400万桶/日的石油产量缺额。在美国的外交努力下,欧佩克决议暂时中止其配额生产体制,成员国纷纷增加石油生产以弥补科威特和伊拉克减少的产量。美国还动用了战略石油储备。1991年1月16日,美国总统布什批准动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每天向市场投放112万桶原油。国际能源署也积极配合,1月17日,21个成员国以及冰岛、芬兰和法国一起,每天动用200万桶战略储备石油投入市场,同时实施消费限制,削减50万捅/日的需求量。虽然在战争爆发后的最初两小时,国际石油价格普遍上涨,此后油价立即全面下跌,从前一天的32美元/桶跌至21.3美元/桶。海湾战争并未引起国际油价大涨,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及国际能源署动用了战略石油储备并与其他措施进行有效配合。
回顾三次石油危机,以史为鉴,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危机背后的推手都是能源地缘政治,能源地缘政治使石油价格大幅度攀升,从而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后石油时代,地缘政治冲突再度引发能源危情。供图/视觉中国
一是能源供应链的冲击引发能源危机。在能源供应链中,上游的勘探和生产是原油价格主要的驱动因素。石油价格沿着能源供应链从上游到中游再传导到下游。
二是石油具有较强的能源地缘政治属性。国际能源市场受能源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能源大国的冲突与战争,国家行为如制裁、禁运等也会引发能源危机。
三是国际能源机制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作用。面对石油危机,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牵头成立了国际能源署、八国集团等组织,以集体的力量来应对石油危机。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能源署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其分享机制、储备机制和石油信息共享机制在应对石油中断威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美国的角色。在石油危机中,美国构建了石油能源机制,牵头成立了国际能源署,设立了中央司令部,在中东建立了军事基地群,巩固了其石油超级大国地位。
五是能源技术的作用。经历了石油危机后,美国高度重视石油安全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美国提出了“能源自立计划”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核能和替代能源,减少石油在能源市场总的比重;加大对新能源研发的投入,通过页岩气革命,实现了能源独立。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乌冲突中引发的能源危机中,欧盟国家开始寻求俄罗斯之外的能源供给,纷纷把目标对准了中东地区。英国首相约翰逊闪电访问了沙特和阿联酋,呼吁两国增产石油;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访问卡塔尔和阿联酋,寻求与两国加强能源合作,包括卡塔尔向德国出口更多的液化天然气……
点评
石油不再是筹码?
回顾三次石油危机,战争导致国际油价飞涨,使石油、油价成为战争绕不开的忌惮。
石油,在此次俄乌战争中的地位显然没有三次石油危机中那么显著。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美国能源独立,欧洲向俄罗斯之外的国家寻求帮助,能源转型和新能源的替代,等等。
如果说此次俄乌冲突还是一场石油战争,那么它已经不是有没有石油用的问题,而是用你的还是用他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