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萍,桑 迪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最早是生物学中的概念,是对生物演进路径的表述词语,主要的作用是对各种偶发性因素产生的物种进化路径影响进行表达。20世纪70年代,美国研究者戴维(PaulADavid)在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探究中,第一次将路径依赖的理念并入到了经济学范畴。此后,该理论在经济研究中得到了大范围的使用。路径依赖表明初始制度的建立,对此后出现的各种制度可以形成极大的影响和约束,即“人们此前作出的选择和判断,对他们当下的选择判断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初始制度确立后,在报酬递增的刺激下,制度变迁就会遵循某一路径持续地进行自我强化。本文以此为课题展开探究,希望可以为国内农村治理提供参考。
主体观念,是指村民对自己在参与政治生活时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包括权利及义务两个方面的内容,政治参与的能动集体观念及其外化的行动表现。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在主体观念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欠缺,具体体现是:一是村民认为参与政治可使经济利益扩大。结合四川省宜宾市某村展开分析,村民参与村委委员竞选存在提供贷款便利。二是农民对主体身份形成的集体观念会因为非制度原因而受到影响。我国低保政策落地后,村两委对其名额拥有决定权,因此部分低保户为了保住既得的利益和想要成为低保户的村民,在选举的问题上利益化。
在乡村自治重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应该合理行使,但是农民对此并没有什么清楚的概。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参与的被动性。如图1,结合调查可知,38.5%的村民在参与选举时,其心态都是“大家去我也去,就是凑份子”,17.5%的村民在参与时都是“干部要求去”,20.5%的村民表示,自己为了要“行使公民权”而参与选举,23.5%的村民不清楚自己参与的结果,选择“其他”。从调查结果得知,仍然有部分村民对参与选举的目的不明晰。
图1 村民参与选举的动机调查
第二,参政的盲目性。在选举前,参与者都会进行拉票,一顿饭、一包烟就可能改变了村民的选举决策,宗族及利益影响极大。
因为缺乏监督,很多村民本身不符合参选标准也能够参选,可以代替他人参选,还可以进行多张选票的填写,也有的村民将自己的选择告诉他人,与他人共同商议选谁等问题。在四川省宜宾市的某村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把不在本村的居住人口或户口已迁出的人口算在内或直接发放选票。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权利观念的觉醒后会出现责任观念缺位,如图2所示,有超过半数被调查选民出现了缺乏责任观念的情况,41%的选民觉得选村干部就是完成自己的任务;36%的选民觉得“选谁、填谁都是一样的”。这反映出村民在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权利与义务失衡。
图2 村民对他人代填选票行为的态度
新时代我国农业运营之中,出现了很多制度的变化,只有通过顶层设计的调整才能够打破路径依赖。虽然我国不断推进法律宣传工作,但是我国部分农民的法律观念和法律素质仍然十分缺乏。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的问题是造成第三方治理水平过低的根本原因。当前很多农业经营主体违约情况比较严重,成本代价比较低,所以很难形成稳定的合作模式。所以,立足法律制度的完善、保障制度的优化和法治体系的完善,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路径依赖问题。
以四川省宜宾市的村落作为对象展开调查发现,农民认可度最高的传播渠道是科层机制下的组织传播。基于此,笔者总结出了“关系链”概念,即科层体制由上而下构建组织传播关系过程中,在终端环节发生断链,最终造成传播路径中信息不能够充分准确传递到受众之中。
组织传播渠道是我国立足政策建立的,由中央到基层的传播路径,但是在本位思想的干预下,国家政策层级下达时很难避免传播中的“休克”情况,在组织传播链终端(基层政府)的体现更加显著,即组织传播中发生了“末梢”现象。
人心是极为复杂的,所以上级在传递信息时,人们会立足“选择性接触”理念来进行接收。因为我国乡村领域各种信息的传递是立足三级组织来进行传播的,尤其是村支书,作为对乡政府会议进行直接参与的信息保有者,他的心态决定了其对选举信息的理解和传递。
农村基本电缆光纤家家入户,村民偏向于对农业政策、科技信息和致富经验的节目,选举、对民主部分感兴趣,只是苦于没有了解的媒介,特别是在综艺和娱乐席卷群众生活的情况。对科技和市场信息的渴求仍偏差高于比村委会换届选举。由此看来,传播出现了部分偏差。
地方媒体正本为本地群众服务,有责任满足本地农民的信息需求。但地方电视台在组织“三农”节目的过程中依旧照搬央视。核心原因是:一是公众对地方台的节目关注度不高,更信中央台,有的觉得其他台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吸引大;二来劳动力白昼劳作。
由古至今,村庄精英就是政府和乡村沟通的重要桥梁,他们不仅要对村民的利益进行保护,还要传递国家集体理念。集体观念不是乡村社会中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外部植入的,因此,农民集体观念的培养,必须通过特殊的渠道来对村民进行集体观念的扩散和宣传。村庄精英不仅维护村民利益,更是政策扩散的重要推动主体。他们承担着“意见领袖”作用,农民常常根据他们的信息作出决策,即使信息出现差异,大多数村民仍然选择相信意见领袖。然而当下农村的实际情况是:青壮年劳动力离乡背井,老幼妇孺留在村中。
随着乡村社会中出现了更大范围的人际传播活动,乡村外向型变得更为突出。但是在乡村之中存在社会阶层的分化,所以农民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而且思想比较守旧,精英外流比较严重,宜宾市农村除了零星的返乡潮年轻劳动力,老幼妇孺依旧是农村人口的主力。通过访问和调查,虽然半数以上的成年人都达到了初中教育水平,但是农村总体的教育程度依旧是比较低的。尽管人际传播在乡村之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传播方式,但是其中的内容会被替换,会被选举利益者更改,最终导致意义改变,村民会在小恩小惠的影响下选择将自己的权利转卖。可推导,人际传播并不能够让选举信息得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要真正的推进组织联终端建设,就要重视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清理“末梢”现象。在组织传播链终端,村委会、大学生村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强化这些主体的作用,重视这些主体在传播链之中的连接功能;一方面,村委会应该重视县乡之间的关联,尽量接收农民发展的各种信息,对内要不断地展开学习,做好政策的传达与解读和普法学习,落实“一事一议”、村务公开;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可以接触更多的媒介主体,可以与更多范围信息交互,不仅是村民和政府的连接,还是村委之中的重要服务主体,虽然他们不是村委的正式成员,但是也要发挥好自身的组织终端传播功能。
第二,重启公告栏。乡村与外界信息的相接有缺口,所以重启公告栏来对流失精英进行替代,建立全新的人际沟通网络。公告栏不能够只重视官方意志的体现,也要重视村民服务功能的体现,要对村民相关信息进行传播,重视村民主体地位,展示村民关心的话题。要引导公民对公告栏的信息进行查看,通过长时间的反复引导来让公民形成看公告栏的习惯。因此,村干部应该从制度、非制度两种方式来获取公民意见,然后及时调整传播策略。
要重视农村金融市场建设,打破农村金融市场构建过程中存在的路径依赖。要在农村范围内引入更多不同的金融主体,通过开发性和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来引导更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涉农金融机构要确定自己的职责和功能,明确自身对于新型农业运营主体的服务作用。要强化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资金流入惠农领域。农村金融领域,重视开发针对农村发展的信贷产品及服务机制,最大程度保障各种新型农业运营主体的金融需求。
第二,建立健全专业性咨询平台。国内新型农业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主体带有有限理性特征。有限理性以及认知局限是导致现状偏差以及各种禀赋效应的主要原因,这会进一步造成路径依赖。所以,应该针对农村主体构建专业性咨询平台解决难题,提升各种新型农业运营主体的专业能力。政府部门应该立足专业网络平台、社交APP等路径打造服务和专家平台,最大程度降低路径依赖。
第三,组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要在农村地区建立人才市场,引导各种农企关注技术培训,重视对员工和各种经营主体的技术指导,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关注技能资格的评定。其次,整合区域高校科研主体资源,构建起面向农村的科研机制。最后,培养农业科技领域的复合人才,由点及面的引导村民进行个人素养的提升,弱化村民落后的观念。
对地方政府来说,地方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是一种上下级关系,所以地方政府存在打击成本及制度效益损失。其中打击成本能够立足负向路径干预制度效益损失,二者间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要确保公平博弈,操作方法为:一是法律层面要对集体建设用地的涉及到的所有权进行肯定,然后以所有权证书的方式进行固化;二是构建利益诉求表达制度,创建渠道更好地对政府表达诉求;三是构建独立组织机构对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交易进行指导,增强组织谈判力和行动力,从而与政府更公平的对话沟通。
帮助农民进行集体观念的培养,可以很好的优化基层民主政治,对这一工作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关系链”的修复、“信息流”的疏通和“影响流”的扩散任重而道远。农村治理中若信息传播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民的集体观念一定会在信息的不断输入和交换中形成,对农村治理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