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建,刘 淼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
随着临床应用医学的发展,动态血压监测比起偶测血压能更真实地反映病人血压实时变化及血压动态趋势,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血压数据。目前,动态血压监测已成为高血压管理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用于高血压的识别与诊断,可更加准确地评估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与降压治疗的效果[1⁃2]。现对我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动态血压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该院动态血压监测数据特征及动态血压监测无效数据相关因素,为指导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门诊及住院病人中疑诊或确诊为高血压病人的动态血压监测资料。纳入标准:意识清楚;能配合携带动态血压监测仪。
1.2 监测方法 采用Meditech ABPM⁃05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自动测量的时间间隔设定为:早晨(05:00~06:00)每隔20 min测量1次,白天(06:01~22:00)每隔20 min测量1次,夜间(22:01到次日04:59)每隔40 min测量1次。测量成功的标准为:有效读数大于获得读数的70%,白天血压读数至少20个,夜间血压读数至少7个。有效血压读数为收缩压70~260 mmHg(1 mmHg=0.133 k Pa),舒张压40~150 mmHg,脉压差20~150 mmHg。监测期间病人正常生活作息、服用降压药物,避免剧烈运动。
本研究相关概念定义:杓型血压是指夜间血压较白天血压下降,血压的最低值波动为10%~20%,为正常的血压形态。非杓型血压是指最低波动值小于10%,反杓型血压是指夜间血压较白天血压不降反升,这两种血压形态均为异常血压形态。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用Excel录入,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经K⁃S检验,定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定性资料用频数、构成比(%)描述。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本研究共收集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病人501例,数据监测成功462例(92.2%)。其中住院病人262例,门诊病人239例;男249例,女252例;年龄18~93(56.0±14.5)岁。
2.1 动态血压监测无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收集的动态血压监测数据中有39例为无效数据,无效率为7.8%。其中,总成功率<70%者31例(79.5%),占比最高;夜间读数<7次者18例(46.2%),占比次之;白天读数<20次者5例(12.8%),占比最低。电话随访39例监测无效病人后发现,21例病人因血压监测时活动受影响导致监测失败,8例病人佩戴过程中袖带脱落,4例病人因不能忍受绑带疼痛自行停止监测,4例病人因影响日常生活或夜间睡眠而自行摘除,1例病人因绑带部位皮下出血停止监测,1例病人因电池电量不足未完成监测。动态血压监测无效数据的影响因素分析见表1。
表1 动态血压监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单位:例(%)
2.2 动态血压监测数据特征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数据特征将上述监测成功的462例病人分为3组:杓型组(n=161)、非杓型组(n=204)和反杓型组(n=97)。不同组别的24 h平均收缩压(SBP)、早晨平均SBP、早晨平均舒张压(DBP)、白天平均DBP、夜间平均SBP、夜间平均DBP、24小时平均脉压差(PP)、早晨平均PP、白天平均PP、夜间平均P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杓型组、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病人血压比较(±s) 单位:mmHg
表2 杓型组、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病人血压比较(±s) 单位:mmHg
例数161 204 97组别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F值P组别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F值P 24 h平均SBP 124.05±13.55 127.60±14.98 133.48±14.02 12.53<0.001夜间平均SBP 111.55±13.08 123.57±14.85 137.71±15.27 99.76<0.001 24 h平均DBP 73.34±9.58 75.32±11.16 74.80±10.80 1.62 0.20夜间平均DBP 64.49±9.19 71.64±11.46 75.81±11.73 37.52<0.001早晨平均SBP 115.14±23.51 123.40±21.02 137.15±19.88 30.91<0.001 24 h平均PP 50.37±11.52 52.44±10.19 58.70±11.05 17.36<0.001早晨平均DBP 67.46±14.57 71.64±15.10 76.46±13.67 11.56<0.001早晨平均PP 47.99±14.95 51.65±13.15 61.61±14.07 29.10<0.001白天平均SBP 129.81±16.96 129.63±15.28 130.90±14.02 0.16 0.85白天平均PP 52.57±11.28 52.64±10.42 56.65±10.86 4.86<0.05白天平均DBP 78.15±10.32 77.32±11.39 74.26±10.76 4.06<0.05夜间平均PP 47.45±11.15 52.11±10.27 62.20±11.91 53.11<0.001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效、平稳地控制血压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3]。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敏感、及时、客观地反映血压的波动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干预时间点[4]。动态血压监测的成功是后期评估的关键。
本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血压监测失败占比最高的是24 h总体成功率<70%,其次为夜间监测失败率。进一步电话追踪原因发现,病人佩戴动态血压监测期间活动受影响是影响监测结果的主要原因,这与董晓梅等[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因此,在进行血压监测前,应该对病人在血压监测期间的日常活动注意事项进行集中宣教。另外,病人夜间监测失败率高于白天监测失败率,医护人员在监测前需详细向病人讲述动态血压监测的重要意义,尤其夜间血压监测在诊断及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建议病人尽量配合携带,提高动态血压监测的成功率。
本研究动态血压监测无效数据中,住院病人占比高于门诊病人,老年组病人占比高于青年和中年病人,这与金起凤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住院病人和老年组病人在监测无效数据中占比高的原因可能为:住院病人年龄较高,文化水平和认知功能低下,不能遵守血压监测过程中注意事项;另外,此类病人身体素质差,耐受能力差,长期受疾病困扰,多存在焦虑情绪,难以配合完成血压监测,如不能耐受监测时袖带的挤压、监测过程影响睡眠而自行摘除袖带。针对此类病人,进行监测知识的宣教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血压监测时,应详细向病人讲述动态血压监测的重要意义,告知病人在监测过程中有不适情况随时请教护士,护士应对佩戴有动态血压监测的住院病人多巡视、多指导,监督并帮助病人完成动态血压监测。另外,鼓励病人严格执行规律的生活制度,护士应提供良好的饮食护理并指导病人进行自身心情调节,防止出现紧张及过度劳累等情况,确保病人的睡眠质量,对于睡眠欠佳的病人给予药物治疗,以保证其睡眠质量,从而更好地反映出病人的血压情况,获得有效的监测数据。
本研究发现,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病人除夜间血压较高这一特点外,其清晨血压和不同时间段的脉压差均较杓型组更高。非杓型血压和反杓型血压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更高,因此,临床工作中应当加强询问家属及病人可能引起血压异常的原因。研究表明,非杓型和反杓型高血压与遗传、高龄、性别、吸烟、饮食、左室肥厚等密切相关,其发生也与夜间去甲肾上腺素下降减少、夜间褪黑素分泌呈昼低夜高、胰岛素抵抗、睡眠呼吸暂停等有关[7]。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向病人详细讲解非杓型高血压和反杓型高血压的发生、发展、预后、血压水平对重要器官的影响及不良生活习惯对血压的影响等健康知识,强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如控制饮食、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使人们提高对反杓型高血压危害性的认识,提高依从性,帮助纠正异常血压形态。
在临床护理中,动态血压监测前的宣教至关重要,应当详细向病人讲述动态血压监测的重要意义,尤其夜间血压监测在诊断及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对于老年病人和住院病人更要注重监测前的讲解和监测过程中的巡视;对于非杓型和反杓型高血压组的病人加强医患沟通,尽可能明确导致夜间血压异常的原因,帮助纠正其异常血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