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莹
(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北京 102616)
基于智慧化建设背景下,面对读者服务面临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应紧跟时代发展变化,通过智慧化建设对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改善读者服务氛围,强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因此,本文目的在于通过构建多元化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激发读者阅读积极性,使其在阅读中能够享受高品质的阅读服务, 与此同时,通过该读者服务模式搭建也可有效助力高校培养专业化人才,进一步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读者服务指馆员根据读者的需求,以合适的方式和手段,指导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帮助读者解决问题,使读者查询和获取馆藏资源需求的行为得到满足。 而读者服务主要是立足于信息传播功能,将读者需求作为依据所开展的相关服务业务。 高校应明确读者是图书馆所服务的主要对象,其属于图书馆存在的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讲,图书馆的建设质量与读者服务质量有直接关系,所以,高校在针对图书馆进行人才引进、资源优化、软件更新以及各类资源购置时都应立足于读者服务来开展。 只有将读者服务工作有效落实, 才能将图书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其也能更好适应时代发展。
智慧化图书馆建设的理念下,高校图书馆在创新读者服务模式时应注重强调“智慧化服务”,并且要以此为根据引进各种先进的服务理念与智能化设备,提高强化读者服务力度,使广大读者能够感受更好的校园服务。 例如,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北建大图书馆)已将智能座位预约系统引入,师生可提前进行网上预约, 面对受众群体直接反映馆内人流情况,减少人员接触,缩减座位寻找时间,还提供预约超期提醒、导读导借等阅读服务,通过移动图书馆、自助借还(RFID)系统、自助图书消毒机、自助复印机等实现智能化。
智慧化图书馆的全面建设需要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先进化设备加以引入,因此,需要有充足的建设资金进行设备更新、技术开发和软件升级等相关工作。 但部分高校能够投入到智慧化建设方面的资金较少,使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以及读者服务模式优化深受影响。
高校建设智慧化图书馆确实能够为读者服务模式优化提供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可行性,但是对于信息安全防护难度明显增加。 无论是个性化服务方式还是学生档案建立皆与个人隐私问题相关,所以校内信息安全防范极为重要。 因此,对于落实高校学生信息保障以及安全管理等工作,校内智慧化服务建设人员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皆应加以重视。
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中运用的新兴技术越来越多,使得智慧图书馆馆员必备的技能也越来越多。 智慧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既承担着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创造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同时又是智慧形态的建设者,这对于一直从事传统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馆员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为确保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逐渐优化,图书馆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应结合时代变化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 为满足学校师生的不同需求,全方位、多样化提供科研、学习、工作乃至于休闲娱乐的敞开式服务。 对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时应不断开创发展渠道,可结合自身条件合理选择馆外机构进行合作,以此构建多样化的读者服务模式。
首先,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 高校图书馆可与同地区内其他智慧图书馆展开横向合作,构建网络资源共享、实体资源互动、特色资源互借的读者服务格局,以联盟合作的方式搭建图书馆资源共同体,确保读者能够享受丰富的资源服务。 其次,可面向社会进行招商。 由此为读者提供形式多样的有偿服务,图书馆为其提供场地、 社会机构则要承担资金和技术支持,最大限度地将高校图书馆场地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例如,北建大图书馆联合新华书店、西单图书大厦等优质书商,建立实体书店“三味书吧”,建设影音室以及休闲会客区;引进了朗读亭、自助咖啡机、自助贩卖机等,通过与社会资源的合作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人脸识别、神经网络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人工智能将为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方向具有鲜明的特点, 将打破传统图书馆的局限性,在时间和空间利用上凸显优势,智能地感受到用户的需求,在交互、共享的模式下推进资源、技术和服务等的相互融合,全面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效果。 人工智能促进读者智慧服务模式的创新,在实际建设任务中图书馆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运用给予高度重视,将其视为整个智慧化建设的动力和导向,以促使智慧化读者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强化读者智能体验,由此将智慧化服务效能充分彰显。
首先,在智能检索、智能关联和智能推送方面。 人工智能系统可根据读者的检索行为,借助语义分析技术、关联信息挖掘、知识图谱以及机器学习的技术来解读用户的检索目的, 通过算法推测读者的检索意图,对馆藏资源进行智能筛选后,将推送符合读者需求的资源,快速定位检索目标,准确地为师生群体提供差异化推送服务;其次,在人工智能服务体系方面。 科学构建智能感知体系,在读者服务模式中,将依托于RFID 技术的智能导航机器人加以融入, 实现机器人分拣定位图书、机器人咨询服务等,通过该技术的结合可大幅降低读者搜索书籍资源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成本的投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有利于疫情防控。 还可充分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红外检测技术,通过将这两项技术在智慧化图书馆建设中加以运用,有利于智慧馆员更为全面地收集读者行为数据,并构建具体的读者行为模型,通过对读者进行全方位了解,给予其个性化服务,大幅提升读者的阅读满足感。 与此同时,人脸识别技术可自动完成身份验证,方便读者进行资料查询和阅读。 最后,高校可规划建设“图书馆+”服务体系,突破传统图书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比如“图书馆+教学楼”“图书馆+科研中心”“图书馆+食堂”“图书馆+宿舍”等,在不同的角落增设智能书柜或智慧书屋,将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场所进行分散,扩大读者的阅览空间。 另外,为促使读者临馆智能体验感增强, 智慧化图书馆还可引进VR 眼镜,在多维信息空间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使读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走进虚拟的现实世界,为读者构建智慧型模拟空间以及众创空间。
智慧化管理体系构建应从三方面同步落实,首先是管理制度方面, 随着智慧化图书馆建设日渐深入,传统管理制度弊端更为凸显,而这一情况对于高校优化和创新读者服务模式构建十分不利。 鉴于此,高校应结合发展实情对智慧化管理制度加以完善,以此为高校构建智慧化读者服务提供基础保障。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结合时代发展趋势, 合理优化管理制度,并且要针对新技术进行详细且科学的规划,与此同时,应注意对相应数据格式进行统一和规范,为高校图书馆构建智慧化读者服务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另外,高校也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行业技术标准,优化协同服务制度,确保高校图书馆能够稳定运行。 其次,管理模式方面,智慧化图书馆工作的运行保证,与管理模式有直接关系,管理模式是否科学对于读者服务质量以及图书馆长远发展关联十分密切。 在智慧化图书馆建设这一背景下,优化和创新服务模式需要立足读者需求,并将其个性化阅读需求作为依据,改建现有图书馆管理模式,以此确保日常工作中能够为读者提供高效的阅读服务和体验。 当前,互联网技术应用已基本普及,因此,各高校可建立“互联网+”的图书馆智慧化管理模式,助推智慧化读者服务稳定运行, 并让读者由此获取充足的阅读资源。 另外,科学管理模式下,高校也可为读者营造健康且愉悦的阅读环境,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满足众多读者的阅读需求, 同时也可使读者与图书馆的黏度增加,为图书馆持续发展奠基。 最后,管理技术方面,随着科学技术逐渐提升, 各种新型管理技术也持续衍生,而高校若想尽快实现智慧化读者服务模式,则要对新技术、新设备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各学校应结合自身经济和发展状况适当引入,以此促使图书馆智慧化服务优势更为明显,提高用户体验。 通过对先进管理技术的灵活运用,可使读者服务更为便捷且全面,并且在该类技术支撑下, 也能更为精准的识别读者服务需求,并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阅读服务。
对学科馆员和咨询馆员的培训是智慧馆员队伍建设的一个主要途径,全新的读者服务模式构建需对馆员作用给予高度重视,而这则需要图书馆营造创新环境和学习氛围,组织教育培训活动。 尤其是在智慧化图书馆建设背景下,图书馆应注重多学科专业化人才引进,完善岗位设置,均衡智慧化馆员队伍的学科和专业化比例,综合利用好岗前培训,优化智慧化馆员的专业知识结构、 增强智慧化馆员的专业发展理念、提高智慧化馆员的创新能力。 构建智慧馆员课程培训体系,定期开展培训,增强其数据分析能力和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及维护能力,确保满足智慧化图书馆发展的需求。
图书馆管理人员可对现有馆员进行划分,将其分为不同类型的智慧馆员, 进而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对于专注学术研究的馆员,学校可为其提供专业的学术研究平台,提供更多学术交流机会,让其对当前图书馆智慧化发展动态充分掌握,同时结合高校发展实际,为图书馆智慧化建设输入新的工作理念,对读者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以此为读者提供更多智慧化阅读服务;对于技术型智慧馆员,图书馆应聘请专家定期进行技术指导,使其对先进技术充分掌握,以确保其能够为高校构建智慧化读者服务提供相应技术支持;对于擅长交际的业务型馆员,以短期培训的方式提高其智慧化图书馆综合素养与工作能力,丰富自身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知识,由此推动智慧化读者服务能够顺利构建。
综上所述,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趋成熟,为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和发展孕育了新功能,为传统图书馆智慧化转型提供了动力和技术支持。 基于此背景,高校需要创新服务理念、依托人工智能、完善管理体系、加强智慧馆员建设,将智能技术全面融入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中,打造多元化的读者服务模式,助力图书馆智慧化建设迈入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