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文本的深度阅读指导:从细处着手,往“深”里去读

2022-07-15 22:44王晓林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樊哙项王项羽

王晓林

朱熹《朱子语类》云:读书和“吃果子相似,未识滋味时,吃也得,不吃也得。到识滋味了,要住,自住不得。”宋代另一学者程颐也认为:“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林语堂也认为:“一个人读书,首先要寻求思想之味,而且他也能够获得书中的‘味’。”可见,能读出书中之味,就能引起读者的浓烈兴味进而取得更佳的阅读效果。阅读经验表明,要想读出书中之味,离不开对“深”阅读的探究。阅读进入“深”层次,才能进入了阅读的理想境界。而进行这种深度阅读实践指导,最容易上手的文本无疑是写人记事类文本,因为这种文本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活,活动场景比较生动,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直观感受、更快接受。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这类阅读中向“深”靠近,一是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生活阅历、实际联系起来。学习《鸿门宴》中樊哙闯帐的场景时,我在课堂上来了个即兴表演环节,两个学生展示了自己心中的闯帐场面:一个对应字面信息,眼睛瞪得大大的、鼓鼓的,脸上做出了几近变形的愤怒表情;另一位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还加上了粗重的呼吸和紧咬牙关的动作,身体也呈现出相应的肢体起伏动作。让同学们进行点评时,大家一致肯定第二位同学的表演更能打动人。其实,两种表演的差别在于一个的愤怒是表面的、平面的,是停留在脸部表情的浅层愤怒;另一个同学表演的愤怒因为他尽可能调动了全部的身体部位,从里到外、从上到下,让观者感觉到他的每一根毛孔、每一个汗毛都参与了愤怒的表达和呈现,这种既视感让所有有过愤怒经历的同学瞬间“入戏”,一个活生生的樊哙就像从课本“穿越”到了现实,让大家觉得“就是这个味”。这里,我们就看到了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因为阅读中把握到了来自生活的“真”,所以才能表演出动人的氛围,在阅读的层面上很显然第二位同学的层次要深得多。

二是要尽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读书时若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势必难以解其意,识其味,得其要。张雨生在《读书当识滋味》中是这样表达对读书的见解的——阅读时“一定要把书读进去,体味其精,认知其理,既有感性的共鸣,又有理性的共识,才能识得滋味。”想要达到这样的阅读境界,就需要追求熟读精思,探幽发微。落实到阅读中,对写人记事类阅读文本有个比较容易达到的途径——尽量在情感上与人物同频共振。只有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情同理”,才能真正理解人物的所言所行,也就是在情感上力求达到一种“感同身受”的阅读状态。

三是要运用细读的方法。要想深读出文本中的味道,离不开阅读时的细嚼慢咽,细细地读,再细细地品,从“细”中入手去探究幽微之处,体会作者在这些看似不起眼之处的“良苦用心”,或者“看穿”他们构思、创作时的“狡黠”用心,这样实现在文本的深度阅读中和创作者的心灵交汇、沟通。

高一必修下册中的精彩篇章《鸿门宴》就很适合做这样的深度阅读实践的探索。太史公借一场宴会将刘邦、项羽两个集团的明争暗斗体现得非常精彩,他在行文中就在许多读起来不经意的地方用了“心机”,如果学生在阅读中能细细观察和体会,能从这些“心机”中解读出太史公这样处理的用意,这种阅读实践对学生更深刻的阅读、理解的能力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和成长。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不妨从关注宴会前后相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称呼、神情等角度出发,试着去搜寻文本中一些大有深意的内容。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内容让我也不得不佩服学生们的“眼尖心细”。有一组学生关注到对刘邦和项羽的称呼,跟随他们的讲解大家发现项羽集团的范增、项伯、项庄他们无论在什么场合,不管是否有刘邦集团的人在场,他们对项羽的称呼一律是“项王”、“君王”;而反观刘邦集团,他们在所有有外人在场的场景中一律称呼刘邦为“沛公”,可谓整齐划一,而张良作为刘邦手下最得力的谋臣却在私密的场合中三次称呼刘邦为“大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项王乎?”“大王来何操”),这一比较学生就能通过称呼上的“内外有别”真切感受到刘邦的野心、能屈能伸、深藏不露,自然就更直白地感受到项羽集团的傲骄蛮横、心无城府,这就激起学生们“寻宝”的好奇心了。

我又鼓励学生再拓展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然后先找出了三处“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的材料——“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一:“斗”)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二:“生”)项羽赏给樊哙酒和彘肩时用的是“赐”(三:“赐”)(这个字可代表三重意思:地位高的人或长辈送给财物,敬指别人给的东西,敬称别人对自己的指示、光顾等),很显然项羽把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定得一点儿不客气。其次,项羽赐的酒和彘肩被端上来的时候,在量上分别加了个“斗”和“生”,这种对樊哙或是刘邦集团的不友好就显得太赤裸了,而樊哙的回应分别是“立而饮之”“ 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这个场面的描写笔墨很少,但场面感、冲击感很强,一方挑衅、一方委屈隐忍的画面既视感很强烈。

其实,文本中像这样值得探究的内容还有不少,比如刘邦在项伯面前的一番说辞和樊哙义责项羽时的话几乎是直接照搬背书,何以会异口同声的呢?除了项伯夜访归去之后,刘邦召集自己的得力心腹早已连夜做好了各项应急准备之外(一旦有危险,如何应对——谁说什么话,谁做什么事,如何脱身,逃生路线,接应人员等),应该没有比这更好的解释了。

通过这次深度阅读指导,让我们师生都认识到炼就一双“尖眼”来阅读,不仅可以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能让我们的心在阅读中感受到什么叫“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猜你喜欢
樊哙项王项羽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猛人樊哙
项羽虞姬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亚父之死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
刘邦吃龟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