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家的内心世界层面解读乔治·修拉的作品

2022-07-15 05:46:31朱婷雷诗颖
参花(上) 2022年7期
关键词:乔治画家绘画

朱婷 雷诗颖

乔治·修拉是19世纪初法国新印象派的代表画家之一,其充满点彩主义风格的绘画技巧总令观者眼前一亮。新印象派的产生颠覆了旧有的传统模式,在理性思想的驱使下艺术家不再仅凭“感觉”作画,而是加入主观意识、强调自我表达,在视觉体验和内容表现上都有了巨大变化。本文以乔治·修拉的家庭背景为突破口,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读作品,以期了解画家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乔治·修拉的生活背景

乔治·修拉家境殷实,父亲安东·修拉是法官,母亲费弗尔当时在巴黎地位较高,他们的关注点大多放在自身,注重自我情绪的表达和追求自我价值而很少关注画家本身,家庭环境相对保守且生活中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氛围。在这种成长背景的影响下,画家养成了相对孤僻的性格特征,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在生活中很少有人能与之契合,乔治·修拉寄托更多时间、情感于绘画。而且,在这种性格的养成下,他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手法也受到了影响,艺术风格的呈现形式能充分反映出画家在现实生活中的性格特征,画面中的人和事物都是经过他清晰、理性地处理后重构出来的,并通过抽象的表达方式呈现在欣赏者面前,具有浓重的个人风格和特色,画中人物虽位于同一场景却相对独立,画面中的色彩都是纯色且没有重叠,这无形中表现出画家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自我享受”的生活方式和“自我独立”的处世态度。

二、乔治·修拉的作品

(一)油画系列作品

1.《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画面描绘的空间很小,只是大碗岛上的局部,乔治·修拉很自然地将画面分成了两个部分,即受光和背光,在视觉效果上有鲜明对比,在画面中描绘了形态各异的人物群体,人物是画中唯一表达的元素,能充分感受到人物对画面构图的处理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最吸引人的是一个在阴暗处打着黑色阳伞,头戴黑色帽子,穿着时髦,屁股垫得很高,有着优美曲线的女人,不难看出画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并不是现实生活中该有的体态,这是经过画家主观处理后的人物形象,画家运用相当夸张的表现手法描绘出来,着重强调了画家想要表达的部分。另外,画面中一名妇女和男子肩并肩站在阴凉处,在妇女脚边有一只猴子,但描绘的手法非常隐晦,猴子的神态姿势与撑着阳伞的女人极为相似,颇具讽刺意味,“猴子”的形象在乔治·修拉的很多作品中亦有所呈现,它似乎象征着某种“意象”并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然后是靠近我们视野中女人左边的那对夫妇和穿着红色工作服、戴着黑帽子的男人,他身体半倚,抽着烟斗,给人一种怡然自得的感受;再往后,是一对母女坐在草坪上,母亲撑着伞,女儿则垂头把玩花束;在整个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位于画面中心的一对母女,在画面中只有这个小女孩是没有经过点彩手法处理的,她的目光直视着前方,似乎想与欣赏者进行交流,相比于画面中的其他人物,小女孩显得格外突出,画家用了最简单的绘画手法,最单纯的颜色白色进行表现,利用了艺术家特有的表现形式使小女孩与其他人物区别开来,着重强调了小女孩的特点。

画家刻画了这个小岛上许多人物形象,整体构图趋于饱满,但画面中并没有给人一种特别热闹的场景氛围,画面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都相对独立,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眼神交流和语言沟通。在画面中,只是那个穿着白色衣服的小女孩面对着我们,在画面中也显得格格不入,整个画面都营造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感受,而在这样一个晴朗的午后、休闲假日的轻松气氛中,孤独感也被衬托得尤为突出,画面中的人物仿佛都有边界感,似乎被某种理性牵动制约着,给人一种跨越空间的重力感。在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场景中、所营造出的氛围、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可能就是画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很少与人相处和沟通,在他的内心深处依旧保留着自己的一种生活节奏,安静、孤独地一个人感受世界。

2.《马戏开场》

该画是乔治·修拉在1887年鼎盛时期的重要画作。画中的场景和手法表达了相同的信息:冷漠和压抑,而这一信息的根源便是“孤独”,修拉的点彩画比较完整地呈现了这种孤独感。

画中顶部的舞台灯光被风格化成带有星星状的装饰,横向排列在画面的最上方,呈现出水平线的视觉效果;画面右上方的黄点形成第二条横线,位于画面中间的桌子和靠近我们的舞台构成了第三和第四条横线,除了这些清晰的横线之外,處在昏暗光线中的表演者和近景中的观众连成了两条隐晦的横线,这些水平线使整幅画的构图充满着稳定性。但是,画面左边出现的树的剪影打破了这种画面平衡,它是画面中最明显的垂直线;画面中央的表演者和乐队成员构成第二组垂直线,纵横的线条将完整的画面划分成了若干个几何图形,打破了画面的整体统一,使整体充满了压迫感。另外,修拉将剧场经理和服务员的角色安排在了画面的右侧,通过画家的处理使画面富有节奏感,打破了原有的沉重布局。靠近舞台的观众更能直观地感受表演,但令人奇怪的是,他们的头转向了另一边;画中最右边拿着拐杖的男人面对表演者,但他的注意力似乎并没有被表演本身所吸引,更多的是在意演奏后的效果,这种对人的冷漠也从侧面衬托出了表演者的孤独。从前排观众的头部剪影中能明显看出观看者并未将注意力集中在舞台的表演上,彼此窃窃私语,表演者虽位于画面中心,却毫无存在感。这些呈现方式充分表现出了乔治·修拉的个人感受,极具个人主观性,画家通过自己笔下的人物和场景布置表达出了内心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间的冷漠。

《马戏开场》中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存在着距离感,画面中的几何形状将这种距离感表现得更加清晰。以中间场景中的乐队为例,戴着不同形状帽子的观众彼此间隔一定距离,这种安排与之前人物造型中表现出来的冷漠、压抑、孤独的情绪是一致的;画面的隔绝感也在光的处理方式上得到了体现,乔治·修拉一直着重强调互补,在颜色上,马戏开场中青蓝发灰的人影被暖橙色包围,对于不同的人,画家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每个表演者都有自己的边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个体,这种交流交往的表面冷漠凸显出了精神上的内心孤独,这与舞台上演员的孤独无异。而且,这幅画并不是一种平面的表现形式,而是具备一种空间感的视觉体验:艺术家的视角与观者的视角完全相同,欣赏者与画家似乎都沉浸在场景中,为了渲染这种氛围,画面中间的颜色相对柔和,而外围和下方的颜色稍偏冷,让欣赏画作者有种沉浸在人群中的视觉效果。画面中央的暖色被周围的冷色所包围,营造出了一种压抑的孤独感,而这种孤独感也成功地传递给了观众,通过画家对颜色的把控和对画面的处理,从视觉效果上给欣赏者传递出了一种“清冷”的错觉。

乔治·修拉在画面中的呈现方式总能营造出一种被压制、孤立的视觉效果,《马戏开场》正是如此。但事实上,他的画不是没有情绪的表达,只是没有表现出人们所熟知的情感。他的表现手法非常纯粹,这种纯粹不是说画面的纯粹,而是情感的真实表达,它表现出了 19 世纪中后期欧洲所经历的冷漠、孤独和混乱。有马戏的地方是热闹的,但在热闹的背景衬托下显得尤为孤独,热闹、狂欢、自由的背后是孤独,因为我们感受不到情绪的表露,只有交流中表现出的冷漠,乔治·修拉通过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表达出了这种冷漠。

3.《马戏团》

这幅画是 1891 年晚期的作品。乔治·修拉通过自己的主观视角表达了观众沉浸在眼前小丑和舞者的表演中。相比之前的绘画作品更强调线条的表达,画中采用夸张的线条表现,追求点、线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这幅画中能看到乔治·修拉对个人风格的大胆尝试。画中使用了大量的对立元素,如前景与背景的对比、垂直线与水平线的对比、人物不同位置的对比、画面中不同亮度的对比,等等,这些绘画中的表现形式都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色彩的关键是明暗,而色彩平衡的关键是冷暖色调。在画家的绘画世界里,暖色和向上的线条给人以快乐,冷色和向下的线条给人以悲伤。乔治·修拉认为艺术是和谐的,它是不同元素之间的对比,相似的色调、颜色和线条以活泼、安抚或悲伤的方式表现。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欣赏者能够完全体会到乔治·修拉的情感表达,画家利用不同的线条形式和颜色表达出了最直观的视觉体验,例如,从右下方伸展到左上方画的线是激动喜悦的,而与之相反的线是悲观忧郁的。在整幅画面的中心位置,乔治·修拉则利用这三条平行线的表现形式传达出了平静祥和的效果。乔治·修拉在色调运用上也赋予了大量主观情感,画面中紫色、蓝色的冷色调是苦闷的,而橙色、红色这样的暖色调则更使人充满活力。这种思维方法的表达使乔治·修拉在后期的创作过程中表达自我情感、主体意志更强、更具个性。

(二)素描系列作品

乔治·修拉的素描作品中,绝大多数角色都是没有面孔的描绘,即使描绘人物形象也只是背影,很少有对人物正面特征的细致描绘刻画,这些角色在他笔下被赋予了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有一定的幽默感,乔治·修拉的素描作品创作虽不及油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却更能直观感受到画家的情感表达。路灯、灯塔、工厂等现实物体像人物背影一样着重强调,或许在画家的眼中,人物和建筑是具有同等地位的,二者没有主次之分、可以相互替代。在乔治·修拉的人物画中,他总是用黑白色块刻画人物周围的环境,似乎被“黑暗”笼罩,画面内容显得格外突出,在很多场景描绘中都给人一种冷清、孤寂的体验。

乔治·修拉在绘画作品中没有迎合观众,而且有一种偏离的暗示。在一些绘画作品中,只有丑陋和怪诞,乔治·修拉的艺术表现并不是为了表达什么,只是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段和绘画技巧呈现出主观意识下生活和世界的樣子,画面整体烘托出了一种冷清的场景氛围,画面中间被孤立的路灯、径直伫立的灯塔、个体独立的工厂都给人一种跨越时空的距离感,场景中的具象表达都很孤立,没有任何关联性,在画面中虽然没有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隔离感和压迫感却无处不在,它充斥着画面整体氛围。乔治·修拉的素描作品不同于传统素描,极具个人艺术特色,画面中的内容仍被理解为对周围世界的一种表达,但却存在着不同意义。画面中的场景描绘是乔治·修拉眼中的世界,表现的是绘画者本身的内心世界,所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也更能使观者从画面中感受到画家的心理变化过程和情感表达。他在素描和油画创作方面的表现正如他人格的体现,他不甘于轻松进入白天,也不愿随着色彩斑斓的理想世界而走向黑夜,这种形式的表达与乔治·修拉的绘画初衷不谋而合。

三、结语

本文以乔治·修拉的家庭生活背景为前提,通过了解乔治·修拉的家庭环境及画家本身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从中探索出绘画艺术创作与画家心理层面和情感表达的关系,从画家的内心世界层面来剖析乔治·修拉各个时期的绘画艺术创作。通过对乔治·修拉的系列画作进行分析,并着重对不同时期的油画和素描等艺术作品也做出了详尽阐述,但无论是何种艺术创作都表达出了个体和大众、特殊和一般、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互关系,都在无形中透露出了艺术家和大众之间的隐藏关联,它不仅仅是一种隐喻,有时候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就是社会大众所关心的核心焦点。从分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画面中的处理方法、艺术创作和情感表达是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现;而画面中的真实情感表现内容正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也正是他内心所悟。所以,深刻领会画家的创作内涵与创作风格,对深度了解画面内容的情感表述、心理表达和画家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琪.《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的图像学分析[J].艺术品鉴,2019(03):59-60.

[2]徐洁茜.19世纪点彩画派中绘画语言的探析——以修拉和西涅克为例[J].艺术研究,2019(03):8-10.

[3]张越.塞纳河两岸的遭遇——解读修拉的《安涅尔浴场》与《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J].美与时代(中),2013(08):56-57.

[4]黄鸣芳.修拉素描风格成因研究[J].世界美术,2020(02):107-112.

[5]唐骁.修拉油画的风格特征[J].大舞台,2014(01):44-45.

[6]邵大箴.新印象主义浅议——兼论艺术表现

和科学法则的关系[J].世界美术,1985(03):17-23.

(作者简介:朱婷,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雷诗颖,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乔治画家绘画
酷炫小画家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游乐场(上)
聪明的画家
大灰狼(2018年12期)2018-01-18 00:40:36
小画家联盟
乔治和他的斧子
明天小画家
幼儿园(2016年6期)2016-04-26 19:20:58
小猴子乔治
大灰狼(2015年1期)2015-06-10 12:12:26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