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出动,一次又一次

2022-07-15 01:19金姬
新民周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公卫仁济老年医学

金姬

仁济医院西院区一隅。

在2022年春天的“大上海保卫战”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不断“排兵布阵”,在人力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派出一支又一支医疗小分队,哪里最需要支援就去哪里。用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的话说,仁济派出的医疗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为打赢上海疫情防控阻击战而时刻贡献着一份“仁济力量”。

作为上海市首批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之一,位于浦东新区的周浦医院在2022年3月20日接到任务后,两天时间内便完成了所有改造以及准备工作,3月22日起收治来自上海各区的新冠患者。

当时,周浦医院收治的大多是老年新冠患者,而这个群体是上海本轮疫情中死亡和危重比例最高的,因为老人往往伴有基础疾病且新冠疫苗接种率较低。

为了缓解医护人力紧张,上海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组织了一批三甲医院定点支持各行政区,仁济医院定点支持浦东新区。因此,支援周浦医院的重任自然也落在了仁济医院的肩上。

疫情初期,各方面条件异常艰苦,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当仁不让担当了这支“先锋队”的领队。作为两年前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总领队,张继东曾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拥有丰富的抗疫救治经验。3月24日,也就是在周浦医院作为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两天后,刚刚从门急诊闭环管理出来的张继东就率先前往周浦医院,去抗疫前线啃“最难啃的骨头”。

考虑到时间紧、任务急,15名医护人员于3月25日进驻周浦医院,简单安顿后,第二天一早就到住院部隔离区开展医疗支援工作。

“我们原本是去做医疗指导工作的。到了现场发现,那里的救治力量不足,我们十几个人的医疗队也是杯水车薪。”他向医院提出援助需求,医院很支持,陆续补充了不少医护人员,到3月30日形成了47人的医疗队进驻周浦医院。

张继东带队“下场”了。周浦医院住院部隔离区,分为三类,重症监护室(ICU)、重症病房和普通病房,仁济医院医疗队负责重症病房,那里的老年病人虽然没有进ICU,但是病情也不轻,需要格外当心。

张继东发现,周浦医院60岁以上的阳性患者占比高达80%,其中,大部分患者还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慢阻肺和脑梗后遗症等多种慢性疾病,有的长期卧床,需要专人护理。因此除了治疗新冠,医疗队还要治疗患者各种难治愈的基础性疾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由于不少老年患者处于失智失能状态,排摸病人情况就花了仁济医疗队不少精力。“我们接手的不少老人来自养老院,那里封闭式管理,子女不能进去。而养老院转运过来的时候也没有护工陪同,每個老人只有一个存放个人资料的塑料袋。”这些失智失能的老人在等候的时候,可能随身携带的塑料袋混放在一起,再加上他们的身份证照片是多年前拍摄的,所以很多老人的身份信息不明确。“我们头几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核实病房里每一个老人的信息。有时是通过给子女打电话,然后拍老人照片给对方确认。有的通过排摸患者随身携带的物品,翻找记录药品的信息纸、药瓶来核对病人情况。”

随后,医疗队想了一个办法,重新给病人编号,将编号输入周浦医院信息保障系统,确保治疗检查信息不遗漏、病人不搞错,再根据病情立即对病人进行轻、中、重症分层分诊,让患者分流到相应病区,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最恰当的治疗。

支援周浦医院的仁济医疗队,虽然只有21名医生和26名护士,但是涵盖了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全科医学科、心内科等科室,团队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每天把重症病人和特殊病人的各项指标拿出来到群内讨论,协调治疗方案。

每一个新冠老人的基础疾病可能不同,体质也不一样,所以治疗方案也是因人而异“度身定制”。

在治疗方面,仁济医疗队开展了肺部超声和心脏超声、深静脉穿刺置管、俯卧位通气治疗等。护理团队在仁济专利的吸痰保护装置下给排痰困难患者吸痰,既缓解患者的病情,又有效阻挡患者产生的气溶胶或飞沫等对医护的传播,降低被感染几率。在得到周浦医院的认可后,吸痰保护装置被“仿制”成多套,在各病区使用。

派驻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13 人核酸采样队伍,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多次完成全校区近三万人的核酸大筛工作。

除了高超的医术,仁济医疗队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服务病房里的每一位老人。在张继东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着老人们写给仁济医疗队的感谢信,这些普通纸张上用颤抖的手写下的朴素文字,成为张继东及其队友在周浦医院奋战56天的最大鼓励。

在这七八封真挚感人的手写感谢信中,有一封比较特殊,上面写着“我们无以报答,特予以点赞”,落款来自一对上海老夫妻。他们的主治医生、来自仁济医院呼吸科的主任医师秦慧告诉《新民周刊》,写感谢信的是年逾八旬的老先生,他之前在其他医院吃中药治疗腹水和肝硬化,老两口感染以后被转运到周浦医院。老先生蛋白低、心功能不全,腹腔有积液。

秦慧查房时,发现老先生卧床时间很久而身体状态不佳,心情也很差。为此,秦慧和她的同事在治疗老先生新冠的同时也针对他的其他疾病进行治疗,有空就和老先生聊聊天,舒缓他的郁闷心情。在老先生新冠治愈的时候,他的身体状况也改善了不少。最终,老先生和老伴都顺利出院。

仁济医院援周浦医疗队完成任务返回医院。

5月20日,随着最后一批病人转运到其他病房,仁济医疗队完成了56天的支援周浦医院任务。

5天后的5月25日,周浦医院最后一名新冠肺炎患者转运出院。至此,作为上海首批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的周浦医院总共收治了4028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达929名,年龄最大者103岁。

回过头来看,张继东感慨万千:“此次上海所经历的疫情,和两年前的武汉有很大不同,这次虽以轻症无症状为主,但60多万的感染者以往是无法想象的。这次疫情对于整个社会治理体系方方面面都是场‘大考’,检验了突发公共危机下我们社会平疫结合的能力,经历过后要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反思,与时俱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作为医疗资源储备最为丰富的市级医院,还需要向各方“供血”,仁济医院派出的医疗队员往往是“一个顶俩”甚至“一个顶仨”的精兵强将。派驻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13人核酸采样队伍,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多次完成全校区近三万人的核酸大筛工作。

位于东川路800号的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在2022年3月上旬出现阳性病例以后进行封闭式管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全员核酸筛查。由于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内的师生员工共有近三万,单一次采样工作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各家附属医院,先后派出采样队去闵行校区,仁济也是其中之一。

3月16日,仁济医院团委向全体团员青年发出倡议,在疫情防控中要勇担医者使命,争做突击能手。百名团员青年积极响应,“战疫青年突击队”随即成立。从3月21日至4月2日,“战疫青年突击队”中76人次在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沈璐、团委书记庄旭的带领下,先后四次前往交大闵行校区,参与全校师生核酸采样工作。

仁济医院派出核酸采样队支援上海交大闵行校区。

其中,仁济医院口腔科护士长沈叶丹想不到和交大闵行校园会结下两个月的缘分。

沈叶丹对《新民周刊》表示,3月底她接到护理部的通知,需要招募核酸采样人员于4月1日和2日两天去闵行交大。

4月1日和2日那两天核酸大筛,支援采样工作的“战疫青年突击队”早上6点在仁济医院东院集合,然后坐大巴前往30公里外的交大闵行校区。

早晨8点,采样队员准时来到核酸采样点。交大在核酸检测的组织工作上的有序、高效、以人为本,学校分测中心的老师、校医院老师、师生志愿者以及每一位接受采样的师生的高度配合,高效衔接,为每一次采样任务流畅、顺利、安全地完成奠定了基础。

4月2日中午,在交大校园的休息室吃午饭时,沈葉丹被临时委以重任。“之前常驻在交大的采样队要撤离了,仁济采样队要接上。领导希望我能出任仁济采样队的领队。”沈叶丹当场答应,当天下午回到医院后就马不停蹄地准备起来。

“我要考虑第二天需要哪些物资,采样用物以及个人所需用物等,当天晚上在医院准备到10点多钟才回家,收拾一下自己的行李。本来以为常驻一个月,想不到从4月3日一直待到了6月初。”沈叶丹回忆道。

最终,常驻闵行校区的仁济采样队共13名队员,除了沈叶丹,12名队员分别来自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胃肠外科、康复科、放射科,以及两名感控护士。

4月3日到达交大校区开展常驻采样第一天,仁济采样队就遇到了“意外”:“我们接到的任务是每周完成一次全员大筛,意味着每天要完成五六千人的采样工作。但是临时接到通知,4月4日就要完成一次全员大筛。我们只有13个人,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完成近三万人的采样工作。于是交大临时协调瑞金医院采样队一起参加,校方安排了21个采样点位,我们和瑞金的战友们继续携手合作。”

交大闵行校区的面积很大,仁济采样队先要熟悉采样点位。第二天一大早,沈叶丹和同事们把机器都搬到点位,做好充分准备后就开始为交大师生核酸采样。

除了白天采样,沈叶丹每天还要参加夜间会议,领取任务后要马上细化方案,赶在午夜时分发布具体排班表。队员们也都熬夜等待,以便及时响应。

采样期间,沈叶丹与另外两名有经验的同事龚婷、吴晓玉一起,每天多方联络,定时清点,及时复盘,保障采样物资及时补充,确认采样点位布控合宜,确保学生对接顺畅,随时调度车辆,还要全程指导采样新手们和学生志愿者们的防护服穿脱,保障采样队基本的日常用品以及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常驻交大闵行校园两个月的时间里,沈叶丹最难忘的是4月9日那天。“前一天我们刚做完全员采样,大家都很累。原定任务是4月9日下午3点开始为重点人员采样,当时气温接近30摄氏度。我们大概做了一个多小时以后,突然接到通知要做全员核酸。”

通知大家后,“所有人都很配合。有一名队员说她的衣服湿透了,需要去换一身。还有一个队员说生理期了,需要回去处理一下。我说好,就给你们五分钟。五分钟后她们都按时回来了”。回忆到这儿,沈叶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些看起来柔弱的护士,却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

时间紧张,队员们抓紧完成当天重点人群采样扫尾、脱防护服、垃圾清理、样本转运、点位及物资整理等工作,来不及做丝毫休整,就要立即乘转运车,更换采样点,重新穿上防护服。那天的全员核酸采样工作从傍晚5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13名队员毫无怨言,咬牙坚持完成了大筛查。

沈叶丹和她的队员们,一直在交大采样到5月31日,直到6月1日另一家医院的采样队接过接力棒。

6月1日,仁济医院采样队驻守交大的第61天,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慰问仁济医院驻校医疗队时表示,此次支援学校的仁济采样队全部由80后、90后青年医护人员组成,队员们克服了诸多困难,与校内师生志愿者同舟共济,圆满完成了高强度的核酸采样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相信经历“大上海保卫战”的磨砺,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会得到进一步升华。

位于闵行区春申路的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本来计划于2022年5月对外运营。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新建的大楼在2022年3月上旬临时改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

而最早入驻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的医疗队之一,就是来自仁济医院的37名医护人员。

仁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老年医学中心医疗队队长陈小松对《新民周刊》表示,3月上旬,按计划,另两家医院的医疗队先去老年医学中心,仁济排在第三位,仁济和其他两家医院的医护人员都在培训。谁知计划赶不上变化,有一家医院的医疗队无法按计划出发,仁济医疗队提前前去支援。

“我们3月8日上午刚刚培训完,下午就接到通知要进入闭环。”陈小松当天下午先带着二十多人去了市老年医学中心,发现负责的F4、F5病区内相关配套设备、物资还未齐全。

病区护士长乐叶带领着护士班组迅速整理物品,补充物资、布置病房、安装各种设备。平时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小姑娘,各个手脚麻利,肩扛手搬把病区布置好。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毛坯房”迅速被改建为隔离病房。

经过前期的准备,老年医学中心自3月11日起开始收治无症状和轻型新冠阳性患者,陈小松和他的团队也扩充到了37人。

刚开始,各部门协调起来还不太顺畅,第一天的收治工作时间持续了十几个小时。“我们一开始收治的都是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转运过来的病人,第一天从下午两三点开始收,一直到第二天早上6点才结束。”

无症状和轻型新冠阳性患者在治疗上没有太多困难,但病人的心情可能会有所起伏,所以要格外注意。

陈小松遇到过一位男性患者,一家四口都感染了,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收治在公卫中心,他被转运到老年医学中心。因为不能陪在家人身边,这位爸爸很急躁,情绪激动,仁济医院医疗队的医护人员耐心劝了他很久才平静下来。

在支援老年医学中心的医疗队队员中,除了7名医生和28名护士,还有2名感控员。所谓“感控”,就是感染控制,而感控员的工作就是保护医务人员、就诊患者、陪护人员在医院诊疗期间不发生感染。

仁济医疗队所在的大楼有一周多的时间由于缺少工勤人员,打扫卫生、收倒垃圾这些活都落在了医疗队员的身上,收一次垃圾可能就要花上两三个小时。

在此次支援老年医学中心的仁济医疗队中,“90后”队员20人,其中大部分人首次参与隔离救治点援助工作。这就更需要有经验的队员进行“传帮带”,原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戴倩就是其中之一。

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戴倩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奔赴武汉雷神山医院,并请求进入最危险的ICU战疫小分队。她熟练运用重症护理技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时隔两年,上海出现新冠疫情,她再次响应征召随医疗队出征,成为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救治点仁济医院医疗队队员。

2020 年,由仁濟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率队的仁济医疗队在公卫中心奋战了83 天,成为当年支援公卫中心最久的“天团”。如今的“大上海保卫战”中,仁济医院继续派出医疗队支援公卫中心。

“援鄂时,总有一种被大家保护的感觉。如今,我也要担负起保护年轻队员的责任。”戴倩小组共有5名护士,8小时的排班,尽可能保障大家4小时轮换着休息。戴倩没有告诉他人的是,她自己一人往往顶上更长时间的加长班。

此外,戴倩透露,部分患者转运来院时没有带上充足的生活物品,医疗队队员们便想方设法从个人物品里“匀”些物资出来。

陈小松说:“在老年医学中心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仁济医疗队一共收治了285名新冠病人,出院179人,转科106人。”

如果说周浦医院、交大闵行校区和老年医学中心是今年的新任务,那么支援公卫中心则是仁济医院的抗疫传统。

2020年,仁济、瑞金、市一、市六、市十等五家医院抽调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前往金山的公卫中心支援,史称“五大天团”。当时,由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率队的仁济医疗队在公卫中心奋战了83天,成为当年支援公卫中心最久的“天团”。

如今的“大上海保卫战”中,仁济医院继续派出医疗队支援公卫中心,两年前与皋源一起支援的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冯楠,和3位护士赴公卫中心支援两周,续写“仁济天团”在公卫的战疫佳绩。

冯楠告诉《新民周刊》,“我是2022年2月25日接到通知的,当时上海疫情主要是境外输入性病例,我和同事在2月26日入驻公卫中心”。

冯楠到了公卫中心之后,上海的本土疫情严峻起来,床位也越来越紧张。冯楠负责管理50张轻症床位,在他看来,除了医疗救治以外,病人的心理健康更需要时刻关注。经过不断沟通,冯楠发现患者的焦虑情绪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疾病本身带来的症状、集中救治的陌生环境以及对抗疫政策的不甚了解。“由于管理的都是轻症,我们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维护患者在集中隔离期间的心理健康上”,冯楠坦言也有“超纲”的时候,“有的病人需要疏导焦虑情绪,有的则是需要加油鼓劲缓解心情低落,一旦超过我的能力范围,就需要请专科医生介入”。

仁济医院医疗队队员支援公共卫生中心。

“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每天晚上知道有哪些患者能够符合出院标准,知道后赶快一个个打电话祝贺患者治愈出院,别提有多高兴啦!”治愈这两个字对于冯楠来说,就是对医生莫大的褒奖。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如今的仁济医疗队,每个人都是一枚合格的“螺丝钉”,平日里默默无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关键时刻,“螺丝钉”也可以撑千斤,继承和发扬“仁济天团”精神,在抗疫一线不断创造奇迹。

猜你喜欢
公卫仁济老年医学
《实用老年医学》第七届编委会名单
欢迎订阅《实用老年医学》
欢迎订阅《实用老年医学》
血脂水平对老年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的预测价值分析
公卫狂飙
《实用老年医学》稿约
基于协同理论的哈萨克民族医药治未病公卫政策分析
公卫项目工作经费需保障
京津冀公卫合作的突破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