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奖励?

2022-07-15 02:29孔繁伶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理需求内驱力画画

孔繁伶

您的问题很有代表性,经常有家长遇到这样的困惑向我咨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奖励是家长教育手段中比较常用的。比如,孩子帮妈妈扫地,奖励一个棒棒糖;孩子会主动刷牙,奖励他看一集动画片;孩子考试得了100分,奖励他一个玩具……我们想用奖励的方式引导孩子热爱学习、养成好习惯。可是渐渐地,这个方法越来越不好用了。

随着奖励次数的增多,孩子会有两个应对表现:一方面,渐渐只对奖励感兴趣,而对大人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不感兴趣;另一种情况,孩子对奖励有更高的要求,最初,只要奖励一个小贴画他就很满意,后来他不再满足于这种小奖励,可能会提出更高要求,比如说:妈妈,如果我这次考得好,我想要一部新手机。

当我们对奖励不了解的时候,随便乱用奖励的方式,当前期的利好慢慢被消磨掉,奖励的弊端就会显露出来。

教育学者付立平曾经在她的新书《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中说到奖励方法,她说奖励会把孩子的需求拉低到生理需求层次。大家都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低的需求就是生理需求。父母对孩子进行奖励,就把孩子的这种需求放到了最低层次。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提醒家长,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并且持续地做好,就要啟动孩子的内驱力,也就是说动力要来自内部,而不是外力,而物质奖励恰恰就是一种外力。

比如,一个孩子参加儿童画比赛获了奖,他很开心,妈妈也很开心,告诉孩子:“你表现得很好,我要奖励你一辆玩具车。”孩子说:“我参加比赛就很开心,为什么还要奖励?”但是妈妈每次总要奖励孩子,玩具、零食、衣服。于是,孩子在参加比赛前,都会询问妈妈奖励自己什么礼物,并以此作为画画的动力。当这种奖励不断重复,孩子画画的内驱力就慢慢减弱,他会只关注即将获得的奖品,也就是妈妈的奖励,从而失去对画画本身的热爱。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一个实验中把志愿者分成两组,他们都是玩一个拼图游戏。爱德华·德西告诉一组志愿者,30分钟之内完成拼图会获得丰厚的奖励,而对照组却没有奖励。30分钟后两组都没有完成拼图,这时候德西告诉他们,他有事情要去一趟办公室,10分钟以后回来,让志愿者在这等待。有奖励的那一组接下来都去看杂志了,并没有再继续玩这个游戏;而没有奖励的对照组大部分人仍在继续拼图。这个实验表明,奖励让这项工作变成了任务,如果没有奖励,参与者也就对任务失去了兴趣。搞清楚了这个逻辑,您的困惑、以及如何奖励的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

我们想鼓励孩子的好习惯,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一方面,可以改变奖励的内容,把物质的奖励变成精神的奖励,比如可以给孩子读一本书,或者陪孩子出去骑自行车、跑步。

另一方面,肯定的语言是不错的奖励。孩子做好了一件事情,怎么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正向的反馈,不断强化这件事情呢?运用“我看到……”这个句式。比如:“我看到你今天画这幅画的时候非常认真,还看到你不断尝试颜色的配比,直到找到特别满意的绿色,你才停下。”表达尽量具体,这样的语言就会强化他做这件事的兴趣。

好的行为习惯加上自我的主动激励,就会达到一个目的:孩子主动地、持续地认真学习,并且从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猜你喜欢
生理需求内驱力画画
培养内驱力
高原建筑工人生理需求的特征分析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我爱画画
老树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