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2022-07-14 07:53:48杨丽南京体育学院
体育风尚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教适应能力运动员

杨丽 南京体育学院

一、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更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良好的一种完满状态,社会适应性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个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也成为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关注的焦点。

“体教融合”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青少年运动员作为特殊的人才群体,他们的全面发展关系到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延续。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界为解决体育系统内部退役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就业困难等问题首次提出“体教结合”,在进行多次探索与尝试后主要形成了“混合模式”“南体模式”“清华模式”“省队校办模式”[1]。然而经过40 多年的尝试,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金字塔式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导致大部分运动员处在金字塔的底部,运动界的佼佼者永远是少数人,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体育与教育未能深度融合,学校体育也只是流于形式,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社会适应问题[2]。

吴建喜、池建[3]提出必须重新审视“体教结合”发展之路,构建“体教融合”新境界。在“体教融合”纵深发展阶段,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正式提出了体教融合的战略部署,“体教融合”从不同层级、不同主体、不同内容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从而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等,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战略性文件,《意见》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在体校方面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体育教师教练员队伍建设,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到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强化对运动员的政策保障,为专业运动员提供升学渠道,形成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的对口升学单位,保障体育人才升学档案的延续[4]。“体教融合”的提出,对我国运动员的培养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同时国家多个文件的颁发也旨在提高青少年运动员退役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以江苏省部分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为研究对象,调查青少年运动员的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工具及数据处理

1.社会适应能力测量工具

(1)青少年社会适应性量表(SAQ)。采用陈建文编制的《青少年社会适应性量表》,该量表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级评分法,各分值为完全不符合得1 分、比较不符合得2 分、不确定得3 分、比较符合得4 分、完全符合得5 分。总分为70个项目分之和,总得分越高,表示被试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好。本次问卷调查重测信度科隆巴赫系数α 为0.857。

(2)自编《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该问卷的信度科隆巴赫系数α 为0.985。

2.数据处理

采用问卷星网络问卷,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2.0 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样本情况

本研究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击剑、体操、蹦床、网球、游泳及花样游泳等26 个运动项目的队员为调查对象,于2020年11月30日发放网络问卷,2020年12月12日共计收回有效问卷334 份。

三、结果与分析

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平均总得分为3.29,标准差为0.3,社会适应能力量表采用5 点评分法,以3 为参照值,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能力总分均高于3,其中心理能量得分最高,说明接受测试的运动员社会适应水平较高。

(一)以性别为分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 检验,对样本中社会适应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社会适应量表中的心理能量维度、心理弹性维度、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平均值在心理能量、心理弹性维度、总分上高于女生。

(二)以期末成绩排名为分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研究中,学生成绩排名是根据期末考试成绩95~100 分为拔尖、85~95 为中上、75~85 为中等、65~75 为中下、65 分以下为末尾来确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期末成绩排名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在维度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上的P 值均小于0.05,所以说明不同成绩排名的人在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上存在差异性。通过比较平均值可以看出成绩排名拔尖的人在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排名靠后学生。

(三)以父亲文化程度为分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表明父亲学历为研究生的运动员在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维度均值高于父亲为其他学历的运动员。

(四)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和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1.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通常探索性因子分析第一步需要进行KMO 检验,检验研究题项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中的KOM 值是0.940,巴特球形值是5442.013(Sig=0.000),说明影响因素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相关理论研究,旋转方法为最大方差法。提取的公因子解释整体数据的76.497%,提取的公因子可以较好地解释问卷数据。五个因子旋转后的特征值全部大于1。

根据因子分析理论,在确定主因子的基础上对20 个原始变量进行归类,取因子载荷量大于0.5 水平上的进行归类,把20 个原始变量归类在5 个主因子上,按各成分主因子中载荷量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进行主因子命名,根据各因子对应题项的综合特征,将5 个因子依次命名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自身内部因素、队内师生人际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第一个公因子:父母学历、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成员沟通、家庭文化氛围;第二个公因子:学历晋升机制、训练方式、运动员管理体制、运动项目设置;第三个公因子:抗挫折能力、自信心、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第四个公因子:交友准则、师生关系、集体荣誉感、同伴依恋与亲密友谊;第五个公因子: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前景、体育职业化程度、体育消费水平、训练保障方面的相关政策支持。

2.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是用于检验因子拟合实际题项的能力,本研究利用AMOS 软件,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方法,对研究变量进行效度检验。

图1 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量表CFA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图

从表1可知,因子载荷均大于 0.5,说明问卷的内部划分比较清晰,5 个公因子的CR 均大于0.8,AVE 均大于0.6,说明问卷的效度比较高,研究数据可以用于后续的研究。

表1

3.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图2 影响因素和社会适应能力关系SEM模型路径系数图

表2

通过AMOS 结构方程得出结果可以看出,X2/df=2.87,小于3,说明模型拟合非常好,RMSEA 为0.075<0.08,所以说明模型拟合的比较好。GFI、CFI、NFI、IFI 及TLI 的数值均大于0.8,模型拟合比较好。影响因素对于社会适应的标准化系数为0.454,说明影响因素对于社会适应是显著正向相关。

4.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和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分析

表3

通过AMOS 结构方程得出结果可以看出,X2/df=6.892,小于7,说明模型拟合一般,RMSEA 为0.133,所以说明模型拟合可以接受。CFI、NFI 的数值均大于0.7,模型拟合比较好。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自身内部因素、队内师生人际关系因素、家庭因素对于社会适应为显著的影响,标准化显著性系数分别为0.359、0.335、-0.214,所以说明自身内部因素、队内师生人际关系因素对于社会适应为正向影响,家庭因素对于社会适应为反向影响。

由图3中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结果与以往大多数影响青少年因素研究有所不同,本研究家庭因素对于社会适应为反向影响,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及本研究以“体教融合”为研究背景,会与其他学者研究的结论有所差异。通过对运动员的访谈结果可知,长期封闭训练,使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庭,接受父母教育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程度的提高,生活独立性增强,对父母的依赖减少日趋独立,另外从心理方面来讲,处于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自尊心增强、情绪方面更为敏感,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想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特别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再去寻求父母的帮助或者支持,反而躲避父母,去寻求更多的独立与自主,无法表达或者解决问题时会选择更多的逃避[5]。

图3 社会适应能力和影响因素量表关系SEM模型路径系数图

学者李健、姚辉洲[6]在以广西运动员为例探究影响运动员社会化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中指出,在运动员社会化过程中,运动员群体所特有的情况是家庭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少,从生活依赖[7]期角度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历史的进步,人的生活依赖期可以延长22~24年,如果以参加专业训练的时间为脱离家庭的界限,与一般人相比运动员生活依赖的时间缩短十年左右的时间,生活依赖的减少,运动员对父母的印象也就越少,家庭观念淡薄。运动员生活依赖期较短的原因是由于运动早期的专项化,使他们早日离开家庭进入到运动队的大集体环境中,由于缺乏家庭特殊的环境和早年父母的照顾,在家庭功能方面长期处于缺席的状态,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长期与家庭脱轨。与同龄的非运动员相比,得不到父母家庭方面的充分教育,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成员沟通、家庭文化氛围对其社会化影响相对较小,究其缘由,是由于运动员过早地离开家庭,父母监护人或抚养人的权威形象未能树立,运动员对父母原有的依赖、敬爱和畏惧的感情缺失,父母的权威对运动员形成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指导、制约作用不足。因此,从小离开家庭父母无疑对运动员社会化是不利的。

赵郝锐在研究中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显著的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自尊、心理症状。父母温暖情感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有益,但是过度干涉与保护,则不利于其心理适应。虽然有研究指出父亲参与孩子的教养有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父亲参与教养的过程当中,在给孩子树立责任担当、安全感的同时,表现出的男性特质也最为明显,也给孩子在适应性方面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在访谈的六位运动员中父母教养方式“权威型”的有五个人,运动员特殊的身份导致他们参与的家庭活动越来越少,导致研究结论中出现家庭因素对运动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为反向影响。

四、建议

(一)加强运动员的心理优势感

根据“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心理优势感在学习成绩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论,从学校层面提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是规范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三是树立无教育不体育的文化教育观,四是以“教练是运动员最好的榜样”为引领。

(二)增加运动员的心理弹性

“体教融合”研究背景下,心理弹性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性表明,不仅要对女队员进行专门的性格训练,同时应对所有的青少年运动员加强逆境训练法,树立正确的归因观。

(三)积极的家庭调试

“体教融合”是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针对家庭因素对社会适应为反向影响的问题,提出以家庭教育的为引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注重孩子心理方面的教育,预防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四)保持社会环境的促进作用

坚持政府、社会环境的积极推动作用,体育事业在政府的主导下,实现市场机制和体育治理机制的逐步融合[8],就必须通过社会治理和市场机制构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体系[9]。

(五)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与运动员的交往过程中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价值,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和动力,运动员之间应树立相互尊重的交往意识。其次,强调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应该更加真诚、平等的交流,在增强运动员交往能力的同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全面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体教适应能力运动员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0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冰雪运动(2019年2期)2019-09-02 01:41:26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4
运动员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0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