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珺 许译丹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且有低龄化趋势,目前青少年近视防控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该病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近视成为危害青少年眼健康的重要问题,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均产生了不良影响[1-3]。临床上对于近视主张实施矫正治疗,以配戴眼镜矫正为主,但控制效果一般[4]。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属于一种可晚间配戴物理作用矫正的近视镜,通过检查后根据眼部参数定制眼镜,并将其戴于角膜上,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文献报道,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有防止近视加重的作用。本文为探讨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效果,特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眼科120 例青少年近视患儿开展回顾性研究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眼科就诊的120 例(240 眼)青少年近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 例(120 眼)。观察组患儿男34 例、68 眼,女26 例、52 眼;年龄9~15 岁,平均年龄(12.03±2.78)岁;矫正前等效球镜度(SE)-2.00~-6.25 D,平均SE(-3.78±1.45)D。对照组患儿男32 例、64 眼,女28 例、56 眼;年龄8~15 岁,平均年龄(12.09±3.74)岁;矫正前SE -2.23~-6.25 D,平均SE(-3.78±1.41)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眼科医师检查确诊为近视,经矫正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1.0,SE -2.00~-6.25 D,散光度0~-1.00 D;②年龄8~18 岁青少年患儿。排除标准:①圆锥角膜病等其他眼部器质性疾病者;②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不全等影响本研究者;③治疗依从性差,手眼卫生意识较差,无法完成随访者;④伴有角膜塑形镜禁忌证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患儿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接受矫治方案。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配戴框架眼镜,根据患儿视力检查结果,选择相应度数的单焦点框架眼镜进行配戴。观察组选择配戴角膜塑形镜,完成相应检查后,选择1%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验光,角膜曲率检查仪器测量角膜曲率,生物测量仪器检查眼轴长度,根据检查结果定制角膜塑形镜,经过临床医师指导后进行配戴,配戴>8 h/d。两组患儿均接受持续1 年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和1 年后的裸眼视力、角膜屈光度、PRA、眼压、眼轴长度、心理状态评分、睡眠状况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态评分:采用SAS、SDS 评估患儿焦虑、抑郁情况,总分为百分制,SAS 临界值50 分、SDS 临界值53 分,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明显[5]。睡眠状况指标包括入睡潜伏期、实际睡眠时长、PSQI 评分。采用PSQI 评估患儿的睡眠质量,量表总分0~21 分,评分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不好[6]。使用生活质量评定简表(BREF)评定患儿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4 个维度,单维度0~100 分,分数越高则质量越好[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和1 年后裸眼视力、角膜屈光度、PRA、眼压、眼轴长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裸眼视力、角膜屈光度、PRA、眼压、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及1 年后,两组裸眼视力、PRA、角膜屈光度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裸眼视力、PRA、角膜屈光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 个月及1 年后的眼压、眼轴长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和1 年后裸眼视力、角膜屈光度、PRA、眼压、眼轴长度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和1 年后裸眼视力、角膜屈光度、PRA、眼压、眼轴长度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1mm Hg=0.133 kPa
2.2 两组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发生率为5.00%(6/120),对照组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发生率为3.33%(4/120)。两组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和1年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及1 年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和1 年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和1 年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4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和1年后睡眠状况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入睡潜伏期、实际睡眠时长、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及1 年后,两组入睡潜伏期、实际睡眠时长及PSQ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入睡潜伏期、实际睡眠时长及PSQI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和1 年后睡眠状况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和1 年后睡眠状况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5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和1年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及治疗1 年后,两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和1 年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和1 年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流行病学调查指出,预计到2050 年全球约有50%的人口将会受到近视的影响[8]。有调查显示,近视逐渐呈现出一种增长率快、年龄呈低龄化的发展特点。近视患病率的增加令人担忧,一旦发展为高度近视,可出现相关的威胁视力的眼底疾病,如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和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9-12]。近视发病机制复杂,现研究认为近视的产生主要与形觉剥夺和光学离焦有关,若不及时矫正,可以导致眼成像偏离视网膜,随着眼轴的增长,近视逐渐加深,从而影响视觉质量[13-16]。临床控制及治疗近视的主要手术方法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CL)植入术等,虽可快速恢复视力,但并发症多、手术风险大,不适用于青少年患儿。非手术治疗如配戴框架眼镜、中医近视推拿理疗、耳穴压豆等,但都有其有效性和局限性,因此,需要寻求一种适用于青少年安全高效的矫正近视的方法。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治疗中逐渐成为主要治疗方法[17,18]。这种塑形镜是一种反向几何学原理设计出的特殊硬性角膜接触镜,镜片基弧对患儿角膜产生机械压力,可以改变角膜中央区形态,改变角膜屈光度,进一步矫正视力,且角膜塑形镜主要是在夜间配戴,可避免患儿配戴框架眼镜时间过长而影响视野[19,20]。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角膜塑形镜进行视力矫正治疗,与采用框架眼镜进行视力矫正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6 个月及1 年后,两组裸眼视力、PRA、角膜屈光度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裸眼视力、PRA、角膜屈光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角膜塑形镜可切实提高青少年近视患儿的视力,矫正角膜屈光不正情况;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1 年后的眼压、眼轴长度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角膜塑形镜配戴不会影响患儿眼轴和眼压,角膜上皮点状染色风险未增加。治疗6 个月及1 年后,两组SAS、SD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及1 年后,两组入睡潜伏期、实际睡眠时长及PSQI 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入睡潜伏期、实际睡眠时长及PSQI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及治疗1 年后,两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改善青少年近视患儿的PRA,提高视力矫正效果,有利于改善心理状态、睡眠及生活质量,且角膜塑形镜对患儿的眼压、眼轴长度无明显影响,不会增加角膜上皮点状染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