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情绪和社会适应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

2022-07-14 04:33阿拉坦巴根邢雨凡李晶华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负性量表维度

阿拉坦巴根,邢雨凡,李晶华

(1.内蒙古民族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2.内蒙古民族大学 心理健康研究所,内蒙古 通辽 028043;3.通辽市科尔沁区第四中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一、问题提出

青少年是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主力军,越来越多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已经影响了青少年的正常学习生活[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9.40亿,其中19岁以下网民占18.3%,为1.72亿人;以职业划分,学生占比最多,达到23.7%,有近2.23亿网民还在读书阶段[2]。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快速发展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智力发展接近成人水平。但是其心理发展还未成熟,尤其是情绪表现极不稳定,在面对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问题时容易出现各种负性情绪。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顺应环境、调控自我或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平衡的动态关系,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心理—社会协调状态的综合反映[3],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衡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4]。关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结构,有学者将其划分为自我适应、人际适应、行为适应和环境适应四个维度,以及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两种功能维度[5]。

对于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有研究发现,社会适应各维度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尤其是社会适应的心理弹性维度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负向预测作用[6],而焦虑和孤独感均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呈显著正相关[7]。学者刘艳、邹泓发现,中学生情绪运用可显著正向预测积极社会适应的所有维度;情绪理解可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倾向[8]。另有学者研究发现,在社会适应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之间,自我认同和心理和谐起着链式中介作用[9]。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青少年情绪和社会适应可能通过其他变量影响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已有研究和实践均已证实,研究青少年的负性情绪与研究正性情绪同样重要,而目前青少年社会适应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有关的情绪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索影响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心理机制中情绪这一变量所起的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减少青少年过度使用移动社交网络,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关键变量的干预,可以减少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提高青少年社会适应水平,使青少年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因此本研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学业辅导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通辽市某中学高中生为被试,采取分层抽样法,在高中三个年段以班级为单位发放3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28份,有效率为93%,被试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基本情况(N=328)

(二)研究工具

1.正负情绪量表[10]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由watson等编制,由20个形容词组成,分正性情绪(PA)和负性情绪(NA)两个维度。正性情绪测评由描述正性情绪的10个形容词组成,负性情绪测评由描述负性情绪的10个形容词组成。本研究中正负情绪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5和0.77。

2.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5]

采用邹泓等人2012年编制的《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量表共有50个题目,分为环境适应、自我适应、行为适应和人际适应4个大维度,每个大维度可分为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2个维度,总共包括8个小的维度。量表采用5点计分方式,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0.87。

3.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量表[11]

采用姜永志和白晓丽2013年编制的《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量表》,该问卷包括17个题目,包括戒断症状、情绪改变、社会功能受损和耐受性四个维度(因在后续研究中量表编制者对维度的命名进行了修改,经过作者同意采用新的命名)。量表采用5级计分方式,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

三、研究结果

(一)青少年正负情绪现状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正性情绪分高表示个体精力旺盛,具有快乐的情绪状况。从测量结果看青少年情绪总分、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得分均低于理论均值3,说明青少年情绪整体状况尚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正性情绪接近中等水平,高于负性情绪得分,青少年正性情绪发展好于负性情绪发展(P<0.01)。

表2 青少年正负情绪现状分析

(二)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现状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总分越高表明个体的社会适应水平越高。统计结果显明,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的环境适应、自我适应、行为适应、人际适应四个维度及其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分维度得分均高于理论平均值3,说明青少年社会适应整体现状处于中等水平,同时也说明青少年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并存。其中,环境适应、自我适应、行为适应三个维度的消极适应得分高于积极适应,环境适应和行为适应两个维度的积极适应与消极适应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自我适应维度的积极适应与消极适应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只有人际适应维度的积极适应得分高于消极适应(P<0.05)。

表3 青少年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三)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现状

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量表总分越高代表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卷入程度越深,均值大于理论值则认为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过度[11]。由表4可以看出,被试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量表总均分及其维度得分均低于过度使用标准,说明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相对合理。在戒断症状、情绪改变、耐受性、社会功能受损这四个因子中,得分最高的是情绪改变,其次是社会功能受损,最后是戒断症状和耐受性,意味着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受情绪改变的影响最大,而不是社会功能受损。

表4 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现状

(四)青少年正负情绪、社会适应及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之间的相关关系

由表5可以看出青少年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情绪总分均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正性情绪与社会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社会适应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

表5 正负情绪、社会适应及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之间的相关分析

(五)正负情绪在社会适应和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之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青少年正负情绪、社会适应和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了以下调节作用分析:以社会适应(X)为自变量,以移动社交网络使用(Y)为因变量,以正性情绪(U)和负性情绪(W)为调节变量,用SPSS 24.0做层次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情绪的调节效应检验

社会适应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5),负性情绪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01),且交互作用(XW)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调节作用显著(P<0.001);正性情绪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01),但是交互作用(XU)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调节作用不显著(P>0.05)。

四、讨论

(一)青少年正负情绪和社会适应发展现状

青少年情绪总分、正性情绪得分均低于理论均值,青少年正确的情绪表达、情绪体验方面的发展不足,这可能与学业压力有关,而缺乏压力释放途径和缓解压力的方法可能是另一个主要原因。青少年负性情绪得分低于理论均值,且正性情绪得分显著高于负性情绪得分,说明相对而言正性情绪比负性情绪发展得好,这为学校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基础,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正性情绪,并使青少年形成情绪自我辨别和调节能力。青少年社会适应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同时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并存。在具体维度上,环境适应和行为适应两个维度的消极适应得分显著高于积极适应,自我适应维度的消极适应得分高于积极适应,但是不显著;只有人际适应维度的积极适应得分显著高于消极适应。以上统计结果说明,除了人际适应外青少年更倾向于消极社会适应,研究结果得到了已有研究的支持[12,13]。如何通过有效调适提升青少年社会适应尤其是积极适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整个国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双减”政策等一些列教育政策的实施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现状

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整体状况相对合理,但是也存在过度使用情况,最高值达3.86分(3.01+0.85)。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手机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给青少年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比如,教师通过移动社交网络与学生和家长联系,在互联网上发布作业;利用优慕课平台、腾讯教室和微信群进行线上授课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频率。其次,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青少年过度使用移动社交网络。比如,父母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亲子互动质量降低。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忽视、被阻碍和拒绝等,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中。

如果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完全可以避免过度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情况。一是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移动社交网络,避免过度使用和成瘾。二是家长应对青少年提供情绪价值,对于孩子的情绪表达给予积极的反馈,使青少年得到归属与爱的需要,提高幸福感[14]。本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受情绪改变的影响最大,而不是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弥补情绪表达、情绪体验方面的缺陷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三是变堵为疏,学校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并增设网络媒体相关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团体活动等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善学生的社会交往质量,以此降低对移动社交网络的依赖和过度使用。

(三)正负情绪、社会适应与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

青少年正性情绪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移动社交网络是青少年情绪表达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存在过度依赖移动社交网络的情况。青少年负性情绪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这与金灿灿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5]。当青少年出现负性情绪时,可能会比平时更多地使用移动社交网络,使其成为他们排解负性情绪的一个重要手段,取代了之前的网络游戏之类的途径。针对此类问题,主要可以从青少年负性情绪的原因入手,分析清楚到底是因为学业还是人际交往导致,从源头上找出原因,减少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

社会适应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意味着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原因是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当出现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问题时首要解决的应该是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调适。

(四)正负情绪在社会适应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影响的调节作用

负性情绪在社会适应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之间起调节作用,负性情绪的强度会影响社会适应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预测作用大小,除了直接调节社会适应这一心理特质外,调节青少年负性情绪强度可以改变社会适应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当负性情绪较大时,社会适应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也较大;负性情绪中等时,社会适应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稍弱;负性情绪较小时,社会适应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最弱。正性情绪对移动网络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正性情绪本身也是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原因。结合以上分析,青少年合理的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是必要的。调节青少年负性情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遇到烦恼、焦虑等负性情绪时,可暂时抛开眼前的麻烦事儿,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上,降低情绪强度。二是可以改变环境来提高青少年社会适应,以降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三是在遇到负性情绪时,合理宣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与父母或是朋友诉说,在开导之下会缓解负性情绪。四是遇到包括情绪问题在内的各种心理问题时,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正式咨询,在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之前及时解决问题。总之,当面对青少年过度使用移动社交网络问题时,除了选择直面问题的“西医模式”外,也可以选择辩证分析的“中医模式”,从调节情绪、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因素入手,整体减少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

猜你喜欢
负性量表维度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