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纯,李春燕,张子龙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即将到来。在此形势下,国家必然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手。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2017年,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教育文件的基础上确立了新工科改革计划,新工科理念形成高度共识。2018 年,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新工科概念得到了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各大高校都开始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邵艳玲等提出“厚基础,窄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产业与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落实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周梅等提出1 个培养目标、2 项教育理念、3 个创新创业支撑平台、4 个实践教学层面、5 种不同培养方式的“12345”专业培养新模式,并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宋胜利等通过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来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人才;肖蓉等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学科特点及行业特色几方面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于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分析电子与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针对性地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新形式。首先把握思政大方向,同时从理论学习、实践实习、创新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提出结合思政教育多元化、开展前沿理论交流论坛、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与通过竞赛项目创新应用的培养模式,旨在为国家输送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优秀职业素养、实践创新应用和项目开发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共赢精神与国际视野的工程科技人才。
电子信息作为多学科交叉专业,涉及电子科学、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且覆盖多个领域,因此培养该专业的优秀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新工科背景下进行的教育改革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起着引领作用,该专业人才既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此形势下,各大高校需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作出调整,以培养出能适应市场、企业以及科研院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当前高校在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思政教育重视不足、授课理论与实际脱节、工程实践形式化及创新素养低的问题,如图1所示。
Fig.1 The present problems图1 目前的问题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思想洗礼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首先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并将其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确保研究生培养工作立场不移、方向不偏。而相比于专业课程,硕士研究生对思政课程重视不足、参与度不高,存在逃课、上课玩手机等不良风气。另一方面,学校组织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一般都是讲座,形式较为单一且内容陈旧,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培养质量影响最直接的是学校课程质量。但目前大多数院校在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存在授课内容滞后于最新技术理论的问题,对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概念和新知识涉及较少,内容结构不合理。院校授课方式更是同专业所有研究生共同上课,而忽视了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差异,致使授课内容与部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相关,课程缺乏吸引力,变成一门脱离行业实际的纯理论课程。
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新兴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尤其需注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校对于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的课时安排不足,校企合作基地不足以支撑全部研究生参与,因此研究生无法通过工程实践环节锻炼与提升个人能力。而且高校对于工程实践环节的考核通常流于形式,研究生只需提交书面报告,这也让工程实践环节的效用大打折扣。
研究生具备的创新素养是目前企业和社会对于高校人才最重要的评价指标,然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育者虽想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素养,却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实施方法。高校教育者们对于创新的教育理念仅存在于表面,而没有深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实际行动中。而且,由于欠缺相关创新培养鼓励机制的保障,创新教育投入不足,开展效果有限,以至于研究生在创新素养方面十分缺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容易被社会淘汰。
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阻碍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学校走入社会后的就业与发展,不符合企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导致企业缺人、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的窘状。因此,亟需探索更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更新迭代快,若不具备突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就业人员很容易被时代淘汰。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培养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更应该将学术理论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熟悉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成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此背景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增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储备,并提升其实践创新应用能力,因此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改革探索,主要包括思政教育形式多元化、开展前沿理论交流论坛、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及通过竞赛项目创新应用等几方面,如图2所示。
Fig.2 Exploration of cultivation mode图2 培养模式探索
为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完善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一方面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打造高质量思政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教材、带进课堂,同时把党史作为研究生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使研究生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力量;另一方面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和授课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如长征路上话初心、电影赏析、人物故事分享会等,让思政教育鲜活有趣,从而不断改善思政教育现状,防止教学流于形式化与表面化。引导研究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增强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个人发展。
重走长征路活动便是一堂最具代表性的生动思政课,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组建了一支由思政课教师、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学生党员、青年团员等数十人组成的“长征路上话初心”小分队,于2019 年7 月21 日沿着中央红军长征的光辉足迹,从江西瑞金启程,直至抵达陕北延安,历时26天。他们在长征路上“寻初心”“看成就”“讲思政”“唱红歌”“担使命”,学习弘扬红军长征精神。通过再走长征路,从课本走向实践,在社会中获取真实的思政素材,实现了对思政课新形式、新内容的探索。
除思政课程外,还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导师和辅导员的思政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在平常工作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同时让研究生参与党建工作,遴选优秀研究生为党支部副书记,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模范作用,以提升其他研究生思想上的积极主动性。
针对研究生授课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首先在师资方面,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对研究生进行授课与指导。“双师型”教师熟悉自己所授课程相关行业的最新资讯与前沿应用技术,为研究生讲解最新的专业理论。更重要的是,可指导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一些实训课程使其具备相关行业必备的职业素养,毕业后才能更好地从学校走向社会。此外,不断引入高质量的海内外博士青年人才,组成新的后备教师队伍。
在此师资力量下,精心打造“博士论坛”,每月定期开展论坛活动。2021 年3 月23 日,电子与信息学院“博士论坛”第一讲开讲,戴青云副校长、科研处负责人及沈卫强老师分享了各自的科研经验,并对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及其研究项目作了详细介绍。“博士论坛”以加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为其搭建一个前沿理论的交流平台,以开阔其研究视野,也为学院和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论坛的开展,使研究生更充分地了解导师们的研究方向,为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穿针引线,更好地促进研究生教育工作。
工程实践的形式化问题,首先在于缺乏实践基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通过与本地多家知名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协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拓展新的校企合作渠道,形成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逐步搭建成一个教育、科研与实践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研究生教育培训基地,精准对接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以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实现为企业培养后备军的目标。目前,不仅学校自身拥有广东省知识产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而且与多家企业和高校共建培养基地,是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共建单位,同时与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方滨兴院士团队)、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建实验室,从而为学生实践提供足够的资源,实践环节可高质量开展。
同时,学校导师与企业专家组成指导委员会,共商培养方案、共享教学资源,实行双导师培养模式。该模式贯穿研究生论文选题、中期审核、工程实践与答辩整个培养过程,并实现研究生4 阶段递进式的创新培养:2 个学期专业理论学习+2 个月专项训练+2 周综合实训+1 年企业岗位全职实习。第一学年,研究生在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训课程训练;第二学年,研究生到校外导师所在企业实习,实现理论应用的落地。2020 年10 月,研究生二年级学生进入广纳院实习,由校外导师指导实践。在此过程中,研究生参与到5G 滤波器项目研发工作中,在实践中与科研人员进行交流与探讨,深刻理解企业难点,切实了解到支撑企业发展的是创新技术,也进一步明确企业对于员工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学校的优秀教师也会到合作企业兼职,一方面为企业解决攻坚问题,加快企业研发进度,另一方面可开阔眼界、提升自身能力,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保证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长期有效。
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联动,让研究生培养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落到实处,不断给予研究生最专业的指导。在2021 年3 月2019 级研究生的开题汇报和2021 年4 月2018 级研究生的预答辩中,电子与信息学院邀请了多家企业专家,为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方向和论文完成质量进行指导与把关,专家给出犀利而中肯的建议,让研究生深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在新时代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竞赛中的角逐,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参与专业学科竞赛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研究生在竞赛过程中,只有针对热点问题和需求,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理论及最新技术提出创造性的观点和项目方案,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荣誉。培养高素质“工匠之师”是学校的使命担当,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新”的理念,把学科竞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理论实践与创新应用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科学技术突破的主要途径是跨学科交叉融合,通过交叉融合创造新模式、新技术与新应用,因此交叉融合是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学生处以及各教学单位协同联动,大力推进关于创新创业的教育实践,搭建平台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学科专业竞赛活动,鼓励各学院及专业研究生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搭建项目团队,参加综合类别竞赛、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电信专业、计算机专业及金融专业研究生一起组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等各种赛事,共荣获省级以上奖项200 余项。研究生能力交叉互补、协同共进,可更有效地实现研究生的创新素养培养。
通过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分析,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以当下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最新需求为风向标,结合专业学科特点,通过探索多元化思政教育、开展前沿理论交流论坛、大力推进创新竞赛及项目,以及通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与行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力求寻找最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初步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生的“双证率”达到90%以上,一次就业率达到96%以上,部分毕业生入职腾讯、华为、阿里等知名科技型龙头企业。未来学校还将持续完善该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主战场对高端人才的培养需求,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助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支撑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