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禄可
张莉 著花城出版社出版: 2022年3月定价: 59.80元
一听到“对镜”,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木兰辞》中“对镜帖花黄”的景象:木兰卸下男儿的戎装,对着镜子重新换上女子的装扮。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撰写、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中,我们面对文学之镜,看到的不仅是近百年来文学作品给予我们的精神慰藉,还有当代人的精神疑难、当下女性的生存镜像。
这本“文学阅读课”充满着“阅读”与“讲述”的美感,而不是严肃的论述音调,不是借助理论的力量解读文本,不是在以阐释社会现象的方式让读者理解文学,讲述者以真实的、动情的、通俗的声音,秉持着抒情传统的语调风格在进行文本解读。张莉以娓娓道来的语调完成了她对于经典作品的独特解读,达到了大众普及与言说知识的双重效果。
如何定义“女性美”?如何理解女性情谊和相互嫉妒?如何看待婚姻中的女性?如何在爱情中成为自己……社会生活时移世易,但是这些问题却在网络、辩论等等场景中不断重现,而长久植根于我们的生命思考中。在我们讨论这些问题的同时,近百年来文学场域中的写作者、评论家同样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张莉站在女性的立场上,通过讲述与阐释,重新唤醒了这些经典作品带给我们的文学审美感受,也引发我们对时代变迁与性别观念的重新审视:
怎样的爱情才算得上是“般配”呢?我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男人高大挺拔,女人纤细婀娜;男人“赚钱养家”,女人“貌美如花”。但冯骥才却在20 世纪80 年代初写下了一个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桩看起来并不般配的婚姻惹来邻居们的猜忌、议论与指点,但是无论生活贫富与苦乐,这对夫妇依旧保有对彼此平凡坚贞的爱。讲述者的重读让我们感受到“习惯”力量的顽固与强大:那些邻里间的“窃窃私语”不就是源于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形成的、觉得“从来如此”的刻板印象吗?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我们无论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发现其别开生面之处:祥林嫂的故事我们都已耳熟能详,但是在张莉的解读下,我们看到祥林嫂在既定的道德体系中一次又一次的挣扎与自救;《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中穿着红衬衫特立独行、直截了当的安然,也提示我们今天的“女性美”是否可以被女性自由自在地定义,而不是只存在于美妆、滤镜之中……这些经典记录着我们的“来路”,它们既保留着逝去时代的印记,同时也在这个时代生发出新的光芒。张莉站在女性立场上的重读,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些“受害”女性被掩盖、被忽视的声音,更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生命的韧性与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欠缺的稀有品质。
因此,所谓“对镜”,其实是通过对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读,重新建立文学与现实生活的链接,使文学场域和现实生活消除隔膜、互动融合,让我们在作家与评论家的笔下重新体会文学带给大众常读常新的慰藉与启迪。站在谁的角度、站在哪个时代看问题,这何其重要。今天的社会热点,其实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某种“衍生物”。透过《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我们感知到了一种“视域融合”,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再阅读”,使得作品的意义不断超越作者写作的初衷。从解读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前见”,以及“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历程。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让我们看到我们如何被历史的观念塑造,我们又如何在此刻编织历史。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上讲述文学作品,实现了向大众普及学术常识的效果。它让我们听到“人”的尤其是关乎当下女性生存样态的声音,不仅使文学作品的光芒得以重新打磨,更让读者看到溢出文学文本、关乎生存经验的“此刻”与“曾经”,让我们产生共情、体认自身、看到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