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号发生器用途广泛,本文以STM32F103核心控制器,结合触摸屏DMG12700T050_06WTC、集成VCO的宽带频率合成器ADF4351、程控衰减器、微波两态衰减器、旋钮可调衰减器、继电器,设计并实现输出信号中心频率、功率可调的正弦波信号发生器,同时对输出波形进行了性能测试。
经过测试,系统实现了连续波/脉冲信号的产生、信号中心频率/功率可调,频率误差1k,功率误差0.5dBm,触摸屏与指令双控。本系统体积小,操作方便,价格低,工作稳定,功能可拓展。
关键词:STM32F103;宽带频率合成器;程控衰減器
引言
信号发生器又称为信号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频率合成技术提供各种频率、波形和输出电平电信号,常用作测试电子设备的仪器,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测控领域,电子以及现代化仪器仪表等领域,在电子参数的测量过程当中,信号发生器是必不可少的仪器。目前大多数的波形信号发生器价格都较高,体积大,二次开发复杂,使用进口元器件较多。
单片机,由CPU、定时器和多接口等器件组成的自动化单片微型计算机。其作为一种微型控制器,主要有体积小、低功耗、控制功能强,功能齐全和使用方便等优点。本文设计的基于单片机的信号发生器,用户可通过触屏、指令分别设置中心频率及输出功率,控制连续波、脉冲信号的输出,操作简单,价格低。
1 方案设计
1.1 系统功能
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STM32F103的信号发生器:
用户可通过触摸屏、指令分别控制;
输出频率:550M~4.4G;
输出功率:6dBm~-77dBm;
输出波形:连续波、脉冲;
输出频率精度:1k;
输出功率最小分辨率:0.5dBm。
1.2 系统组成
系统硬件共分为触屏/指令控制模块、波形产生模块、主控模块、信号衰减模块、电源模块五部分,如图1所示。
(1)触屏/指令控制模块:包括触摸屏(北京迪文DMG 12700 T050_06WTC)、USB转TTL串口模块。通过触摸屏/串口向主控模块发送指令,控制输出信号的中心频率、功率。
(2)波形产生模块:宽带锁相环频率源,主芯片ADF4351。产生信号并放大。
(3)主控模块:单片机STM32F103 ZET6。对触摸/指令控制模块发送的控制指令进行解析,生成相应设置指令发送至波形产生模块、信号衰减模块,产生控制电压至继电器控制模块、波形产生模块。
(4)信号衰减模块:包括继电器控制模块、两态衰减器、程控衰减器、旋钮可调衰减器。受主控模块控制,将信号衰减至相应大小。
(5)电源模块主要功能:提供各模块工作所需要的电源,15V、12V、5V、±5V。
系统软件共分为触屏/指令控制软件、主控软件两部分,如图2所示。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触屏
采用DMG12720T050_06WTC作为触屏,DMG12720T050_06WTC基于T5L ASIC,5.0英寸,1280×720像素点阵、16.7M色、IPS屏、INCELL电容触摸屏、T5L2 DGUSⅡ系统,TTL串口的接口方式。通过触屏,完成对输出信号的各项控制输入,主要引脚如表1。
2.2 主控模块
采用STM32F103 ZET6作为主控芯片:完成与触屏、波形产生模块、程控衰减器、对外串口的数据通信;产生控制信号,实现对继电器,波形产生模块的控制。
主控软件开发主要引脚配置如下表2所示。
2.3 波形产生模块
采用ADF4351芯片产生波形,ADF4351具有一个集成电压控制振荡器(VCO),其基波输出频率范围为2200 MHz至4400 MHz。此外,利用1/2/4/8/16/32/64分频电路,可产生低至35 MHz的RF输出频率。对要求隔离的应用,RF输出级可实现静音。静音功能既可通过引脚控制,也可以通过软件控制。同时提供辅助RF输出,不用时可关断,引脚配置如图5。
RF N分频器可以在PLL反馈路径中提供一个分频比。分频比由INT、FRAC和MOD的值决定,见图6。利用INT、FRAC和MOD的值以及R分频器,可以产生PFD频率的分数倍的输出频率。
RF VCO频率(RFOUT)公式为:
RFOUT=fPFD×(INT + (FRAC/ MOD))
其中:
RFOUT是电压控制振荡器(VCO)的输出频率。
INT是二进制16位计数器的预设分频比。
FRAC是小数分频的分子(0至MOD -1)。
MOD是预设的小数模数(2至4095)。
PFD频率(fPFD)公式为:
fPFD=REFIN × [(1 + D)/(R×(1 + T))]
其中:
REFIN是参考输入频率。
D是REFIN倍频器位(0或1)。
R是二进制10位可编程参考计数器的预设分频比(1至1023)。
T是REFIN 2分频位(0或1)。
2.4 信号衰减模块
信号衰减模块主要由两态衰减器、程控衰减器、旋钮可调衰减器三部分组成:
(1)通过继电器控制两态衰减器工作状态,实现0或20dBm衰减。
(2)通过程控衰减器实现0.25dBm步进的0~90dBm衰减。
(3)通过旋钮手动衰减器实现0.1dBm步进的0~1dBm衰减。
将系统输出端与频谱仪连接,改变各衰减器衰减值,记录频谱仪峰值功率大小,通过这种方式,制作系统不同频率下的功率码表。将码表载入主控程序,主控程序根据触屏、外界串口对输出信号设置值,查表推算出当前各衰减器衰减值并进行设置,进而得到符合设置要求的输出信号。
3 系统软件设计
3.1 触屏软件
触屏使用DWIN DGUS进行开发,在DGUS 开发平台中是通过直接变量驱动显示方式,使用控件进行开发。控件中封装了定义好的数据属性和方法,对控件进行配置和使用即可。DGUS 中已将常见的人机交互功能所需的控件定义好,所有的显示和操作都是基于预先设置好的变量配置文件来工作。软线开发过程如图7所示:
触屏主界面如图8,操作流程如下:
(1)点击频率,在屏幕上设置中心频点;
(2)点击功率,在屏幕上设置输出功率;
(3)点击连续波/脉冲按钮,选择信号波形;
(4)点击输出/关闭,控制信号是否输出。
3.2 主控软件
使用Keil开发完成,单片机上电后,配置各串口,初始化触屏、程控衰减器、波形产生模块。主要程序流程如下图9所示:
(1)配置管脚,初始化串口,初始化PWM。
(2)发送串口指令,初始化触屏、波形产生模块、程控衰减器;发送控制指令,初始化继电器、波形产生模块相应管脚。
(3)接收触屏/外接串口的设置指令:计算功率,设置两态衰减器工作状态,查找码表设置程控衰减器衰减值;根据解析出的中心频率及输出信号通断,生成设置指令,发送至波形产生模块寄存器;根据所选波形,向波形产生模块相应管脚发送控制指令,设置输出波形;向触屏发送串口指令,刷新显示;向外界串口发送串口指令,进行状态上报。
4 系统测试
图10为部分测试结果,系统与频谱仪通过射频线缆连接,线路损耗约0.4dBm,通过触屏/外界串口设置信号输出。图10中(a)、(b)、(c)、(d)、(e)不同频率、功率下连续波测量结果,(f)为脉冲信号测量结果。
通過测试,系统频率550M~4.4G,功率6dBm~-77dBm,频率误差可达到1k,功率误差可达到0.5dBm。波形质量较好,可作为调试设备使用,指令控制方便,针对不同的接收设备,可开发不同上位机程序。
5 总结
本文从硬件电路、软件开发对系统进行了设计,以STM32F103核心控制器,对触屏/对外串口、程控衰减器、ADF4351芯片、继电器进行控制,最终输出触屏/对外串口可控,中心频率、功率可调的波形。经过测试,系统输出的波形失真度小、频率稳定度高、可调频率范围大、可调的功率幅值范围大等特点,达到系统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天魁.基于单片机在自动化控制中的设计[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2).
[2]朱开汪,余建坤.基于AT89C51单片机信号发生器设计[J].电子世界,2017,(9).
[3]江鹏宇,于宏涛,林韬,孙懿.基于C8051F单片机的信号发生器设计[J].企业技术开发,2016,(7).
[4]曾素琼,杨冬涛,曾静玲,蔡凯达.基于单片机的信号发生器设计[J].电脑与电信,2016,(3).
[5]李雪平,覃章健,王欣颖.基于MSP430单片机的信号源设计[J].中国新通信,2016,(16).
[6]李东.基于单片机的信号发生系统设计[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5,(1).
[7]Li Xue-zhe,Wang Xu-ming.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functional programmable signal generator[C]. Proceedings of the 3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Manufacturing & Automation(ICDMA2012).2012
[8]Wei Min Xie Yan Xi’an Shiyou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photoelectric logging and detecting of oil and gas Ministry of Education,Xi’an,China Jia Yu Xi’an Micromotor Research I n s t i t u t e,X i’a n,C h i n a . The design of Virtual signal generator[C]. Proceedings of 201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Automation E n g i n e e r i n g(C S A E 2 0 1 2)VOL01.2012
(作者简介:马启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