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梅,严 浪
(肇庆学院 图书馆,广东 肇庆 526061)
2015 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提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应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为社会服务”[1]。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是发展的需要。本文借助生物学基因概念,提出建立乡土文化基因图谱,梳理肇庆地区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研究。这项研究有助于乡土文化基因挖掘和文化遗产保护,深化文化基因图谱研究工程,丰富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探索图书馆用户教育新方法,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属于一种实验性和探索性性质的研究。
Rajkoomar认为,图书馆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仓储地,还是社会中的教育、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等的媒介。图书馆是描述人类信息需求的各种形式文化产物的知识库。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将人和文档结合在一起,以满足人的信息需求[2]。Osunrinde,Abiodun A认为,许多大学图书馆藏有重要的画作、文物、物体和珍贵艺术品的摄影资料、相册等,如拉各斯大学图书馆被联邦艺术和人文协会受托存放其收藏品,伊巴丹大学肯尼斯戴克图书馆是文化遗产收藏的保护中心。因此,他调查了尼日利亚三所大学的45 名图书馆员对非洲文化的看法和图书馆的作用。其调查结果:图书馆员认为文化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鉴别身份,增强社会凝聚力、加强教育、增强经济,不同类型图书馆的馆员在促进文化建设和服务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3]。日本高校图书馆已在知识创新、传播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日本主要从政府和学校两方面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综合体系,完善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运行机制[4]。
Shiyong Lu 提到,韦恩州立大学提出建立分布式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包含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等濒危语言的各种数据文件,也包含先进的智能工具,对语言进行编目、索引、搜索、浏览信息和语言分析,以保护濒危的地方语言[5]。Neil Godfrey等撰写的论文介绍了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图书馆如何帮助土著语言和文化的保存和利用,展示高校图书馆如何与研究人员合作以支持图书馆存档文化遗产[6]。2008 年欧盟委员会资助的项目Europeana-Travel 的首要目标就是以旅游为主题的文化内容数字化,其主要资源内容来自于大学和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及国家图书馆,并且支持图书馆成为数字化最佳实践的传播者[7]。美国佛蒙特州大学图书馆的佛蒙特州旅游数据库,以服务本校教学科研为主,主要内容是本州旅游资源、旅游休闲业、旅游研究进展等[8]。Lyapkova, Anna A.认为,图书馆通常是文化生活的中心,是游客文化与当地居民文化之间文化互动的场所,游客通过参观图书馆的地方文化遗产、各种艺术品,提高其对当地文化的认识;除了馆藏之外,图书馆还拥有其他可能吸引游客的其他资源[9]。
我国大多数大学图书馆仍然专注于协助教学和研究,但有些图书馆探索新的方式来保存当地历史并使其具有特色,并向社会开放。王顺箐等撰写的论文探讨了复旦大学图书馆如何帮助社区收集和传承当地文化,如何充分利用收集到的多种社会生活的资料,开展更多的学术研究[10]。万颖萍等撰写的论文以海南大学图书馆对海南省拓片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为例,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弘扬地方乡土文化服务的做法[11]。胡越慧认为,研究乡土文化,抢救有价值的乡土建筑,也是现代学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方高校图书馆,除了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基本职能之外,还肩负着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服务的社会职能。他的论文介绍了温州大学图书馆“泰顺乡土建筑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12]。
冯凯悦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于乡土知识的尊重意识和研究意愿。可以定期为学生组织图书活动,丰富学生的乡土知识,积极鼓励学生致力于乡土知识研究[13]。周颖斌力图在中华文明的整体框架下系统梳理、解读泉州地方文化知识,提出图书馆可以根据多种分类阅读模式开展乡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唤起泉州民众心中的乡土情怀和对家乡的文化自豪感[14]。赵丽华对高校图书馆利用地域特色资源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和构想[15]。蒋自奎、李宏伟认为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人力资源,可以借助农家书屋这一平台,深入搜集挖掘农村人文历史、生活习俗和社会风俗等乡土文化,提炼优秀乡土文化,丰富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16]。
Ekwelem 和Okafor 认为,文化包括社会的艺术、信仰、习俗、机构、发明、语言、技术和价值观。一个特定的社会,其文化会产生相似的行为和思想。文化涵盖了由信念、价值观、社会团体成员共享的标准、实践、语言和技术[17]。
文化对当代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资源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战略工具。自古以来,文化资源就需要以某种方式保存以供以后使用,而且似乎总是以某种形式存在于图书馆。毫无疑问,图书馆对全世界的社会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基因”的概念来自生物学,是生物体遗传进化的基本单位[18]。“文化基因”的概念最早是由牛津大学查理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提出的[19]。《新牛津英语词典》(2001 年版),对文化基因的解释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可以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的文化因子。美国韦氏辞典(2002)释义为:在文化领域内可以通过人际间传递的思想、行为或习惯都可以称为文化基因[20]。
王东对文化基因的特定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文化基因就是文化可传承的基本因子[21]。毕明岩认为,文化基因学是从生物学中的基因理论衍生出来并且用来研究文化传播和进化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生物基因通过繁衍传播,文化基因靠“模仿”传承[22]。
文化基因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遗传信息和初始密码,是文化价值和效用价值、文化内部性动力和外部性动力诸因素、元素、要素及其功能和作用的总和,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23]。
乡土文化是地方文化和历史的组成部分。它是建立身份并确保内部社会结构协调一致的基石。乡土文化大部分存储在人们的思想中并通过口口相传而不仅靠书面形式世代相传、演化。
乡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等诸多方面,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24]。乡土文化的基因历经传承、演变、发展和吸纳,逐渐呈现出当今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多样表现形态。乡土文化基因既可以传承、发扬,也可以挖掘、整合与创新。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文化的内容和存在方式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共生关系。教育模式决定了文化复制与传播的模式,文化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文化的选择、批判与创新[25]。
开展乡土文化教育, 首先要挖掘梳理乡土文化资源,研究乡土文化中有哪些支撑其稳定性特征的“基因”,探索这些“基因”有怎样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各自有怎样的独特性,相互间有怎样的关联方式。这样才能绘制出可以进行现代转译与传播的基因图谱,构建起模式化的分析结构;然后分析乡土文化特征、基因点的内容,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促进优秀乡土文化融入、转化,推动文化生命成长,发挥图书馆泛在的知识服务功能,培养读者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
与生物学的基因一样,文化基因支持着文化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具有物质性和信息性双重属性[26]。文化基因的存在需要依附载体,因此,文化基因的物质性也是其存在方式,如建筑、雕刻、养殖、造纸等;文化基因的信息性主要是指精神信息,是其根本属性,如民间祭祀、粤语、舞蹈、族谱等。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基因的不同使得各地文化呈现出巨大差异。肇庆,古称端州,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粤语的发源地。从汉代到清代,肇庆多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交汇地区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而且具有地域性的鲜明特点。比如,肇庆的披云楼、朝天门、宋城墙、梅庵、包公祠、崇禧塔等文物古迹;中国四大砚之首的端砚;还有剑花、裹蒸粽、肇实、紫背天葵等肇庆本地特产美食等[27]。
生物学基因图谱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线性排列图。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不仅有助于人类更清晰地了解自身,还将为人类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提供重要高效的技术手段[28]。肇庆乡土文化基因图谱是指肇庆乡土文化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关联图。构建肇庆乡土文化基因图谱有助于我们了解肇庆乡土文化基因的内容、特性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寻求针对肇庆乡土文化为教育资源的教育方式,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根据基因属性,我们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构建肇庆乡土文化基因图谱,如图1 所示。物质文化基因包括饮食文化、居住文化、生产文化;精神文化基因包括行为文化、语言文化、信仰文化和制度文化。
图1 肇庆乡土文化基因图谱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一种社会活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引发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受教育者的学习时空拓展、学习方式和途径多样,教育呈现多元化、世俗化、全民化和终身化的特征。乡土文化教育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模式也在技术的参与下向数据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乡土文化教育的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乡土文化教育的主体包括教育群体、受教育群体和教育环境,三个主体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如图2、图3所示。
图2 乡土文化教育主体结构图
图3 乡土文化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
1.教育群体
教育群体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旅游公司等相关机构团体的文化服务人员以及相关部门的教师、专家和学者,他们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共同承担乡土教育资源的获取、加工、利用和传播,协同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如制定教育计划、教材开发、教师培训等。教育群体里高校图书馆起主导作用,因为高校图书馆在教育资源和各种教育设施建设上具有优势,而且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和智慧化的推进,高校图书馆在全民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受教育群体
受教育群体是指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具有共同目标的有机组合体[29]。受教育群体中的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主动性、选择性、需要性和意志性,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导自己的行为。学习时,除了继承、吸取以外,他们还有重组、创新的能力。受教育群体包括高校师生、中小学生、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四个群体。不同受教育群体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存在差异,而且,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这些群体的学习要求和学习途径也会随之变化。
3.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指以乡土文化教育为中心,对乡土文化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几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他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生理和心理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乡土文化教育资源的获取、加工和乡土文化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质量,也影响乡土文化教育价值取向[30]。
1.主动推送式教育模式
根据肇庆乡土文化基因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和相互间的关联方式,建立肇庆乡土文化数据库,依托图书馆和网络教育平台(MOOC、微课等),针对不同受教育群体,通过多种媒介方式有针对性地推送数据资源,助力肇庆乡土文化的传播。
肇庆学院学生以师范生居多,主要来自本市、本省,比较熟悉肇庆的文化习惯,对肇庆乡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容易把乡土文化内容融入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因此,图书馆根据现有资源(馆藏纸质地方文献、电子资源、端砚数据库及开放获取资源等),建立饮食文化、居住文化、耕读文化、生产文化、行为文化、语言文化、信仰文化7 个资源库,助力学生把乡土文化融入专业学习中,选择、创新和传承乡土文化。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推荐语言文化资源库,向景观园林专业学生推荐居住文化和信仰文化资源库,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推荐饮食文化资源库,向音乐学、美术学专业学生推荐行为文化资源库,向历史、旅游专业学生推荐所有肇庆乡土文化资源库。
2.文化回应式教育模式
文化回应式教育理论起源于美国,是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差异性地进行有效教学,其目的让多元文化及多语种背景下所有学生都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31]。借助这一理论,我们提出针对受教育群体不同的文化水平、生长背景和认知能力,选择不同的教学者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分层开展讲座、展览和观看影音视频等活动,增强受教育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兴趣,提高乡土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这是一种以受教育群体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例如,组织中小学学生到图书馆,参观图书馆乡土文化资源,针对他们的学习特点,聘请语言学专家、历史学专家以及音乐学、美术学等相关专业专家学者讲解和座谈,同时提供音乐、美术作品,剪纸、编织方法,武术、攀岩等相关文字、图片和音视频。通过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育激发读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肇庆学院学生大多来自广东省各城市,针对他们图书馆不能简单地提供肇庆乡土文化资源,需要对比省内不同城市、城乡、乡村之间的文化差异,唤起他们的乡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肇庆的乡土文化,并在比较中完成了文化的选择、批判与创新。
3.情景沉浸式教育模式
根据肇庆乡土文化基因图谱中基因点的内容分类,探索开展情景沉浸式教学。开展端砚雕刻、木刻、藤编、竹编、剪纸彩扎等手工技艺体验活动;开展讲粤语、抄诵典籍、重现经典书画诗词意境等文化体验活动;开展传统礼仪体验、传统节日习俗体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现历史建筑、历史场景,开展历史人物生活体验。引导读者认识、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设置专门场地,聘请民间艺人现场展示手工技艺;助力各种团体组织开展礼仪培训;与市图书馆合作开展数字文旅活动,让来肇游客感受肇庆乡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4.开放共享式教育模式
面向所有受教育群体,以开放、平等、共享为理念,以学习为中心,充分运用各类媒体资源和网络交互技术,开展交互式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图书馆建立一个智能服务平台,所有用户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获取肇庆乡土文化资源,用户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同时,用户可以通过平台智能推荐页面提交纸质、图片和音视频等各种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经过专家学者审核后,向平台所有用户开放使用权限。这样既避免了个人资源必须交到图书馆、博物馆才能被公众利用的弊端,也启发大家的乡土意识与传承保护行为。这种开放共享式教育模式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扩充图书馆乡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生命成长。
乡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和载体。高校图书馆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使命感,发挥自己文化资源重要收藏中心的作用,主动参与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引导用户认知并充分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逐渐实现情感与心理上的归属,自觉地对乡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肩负起社会教育和文化保护的重要职责。乡土文化教育的开展,创新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拓展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增强地方文化资源建设深度。本文简单介绍了肇庆乡土文化基因的内容与相互关系,挖掘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对部分基因的归类问题有待探讨,对利用现代技术开展智能教育的研究也没能实践。这些也是今后研究内容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